《祖父的园子》(人教版第十册第七课)执教者:晋安区实验小学陈敏一、学情分析读《祖父的园子》一文,学生轻轻松松就跨进园子,感受到这里充满了生命的气息,什么都是自由的,空气里弥漫着自由的气息。童年的作者也是自由的,这自由也是她童年快乐的源泉。当然,让作者感到自由快乐的不光是祖父的园子,还有慈爱的祖父,他给了孩子心灵的自由,正是因为作者的心灵是自由的,所以在孩童眼里,一切才是自由的、快乐的甚至充满梦幻色彩的。这样的话题十分贴切儿童生活,学生学起来不陌生,但是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情感积累与体验比较单一或肤浅。因此,要让学生从查找作者的生平资料入手,引导学生课前或课后阅读《呼兰河传》,这样能帮助学生走近作者的内心世界,为学生自由地、入情入境地读书打入基础。学生先谈谈读书收获,再提出自己的读书疑问,这些在课前教师必须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另外,学生个人的读书收获较片面,因此把合作学习、探究学生的精神和方式引进课堂,也是必不可少的,从而从根本上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素质的发展。二、教学思路首先是课前先学,为学生提出自主阅读的三维目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读懂作者内心情感,提出个人独特见解”,检查反馈学生的自主读书的收获,这样可以了解学生的自学基础,在稍后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然后教师根据事先获知的学生质疑问题,择其精华投影于屏幕,让全班同学围绕这几个问题展开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不忘自己“引领和点拔者”的身份,从“园子”直接切入第十三段的教学,然后聚焦于“自由”这个字眼,教学由此展开并形成波澜。接着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情感,在读中感悟语言的特点,体会写作方法,并由此拓展片段写作,巧妙地引导学生进行文本语言内化迁移。最后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自主探究,获得“自由的背后是爱”这个关键的感悟。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自主读书,把握课文内容,品味人物情感,领悟表达方法。三、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世界。2、有感情朗读课文并感悟作者对文章的表达方式。[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世界。难点:感悟作者对文章的表达方式。[教学准备]小黑板,多媒体课件。[课前预习]1、充分地朗读课文,读通、读懂课文。2、思考:“我”在园子里心情怎样,从哪些描写中体会到,运用学过的方法在书上批注。3、提出你对课文的质疑之处。
4、了解作者的生平,有条件的可阅读《呼兰河传》中与萧红童年生活相关的篇章。四、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课前先学,检查反馈。1、谈话导入,与学生分享阅读心得2、根据课前布置的预习要求抽查预习情况3、展示学生的质疑问题(1)谈自己对阅读的感受(2)从各个角度谈阅读收获(3)针对课文提出质疑二、精讲启迪,注意生成。1、捕捉教学文眼(1)请找出直接描写园子的段落(2)你会产生一种什么感觉,头脑中会跳出什么词来?2、细读,引发体验高峰(1)你最喜欢哪句话,你想怎么读才能表现你的心情。(2)配上音乐请学生在温馨的旋律读书(3)请学生总结读书方法(4)小结:是啊,字词有冷暖,语言有温度,这些特殊的词与句式能让我们体会到,萧红的文字朴素又洒脱,字里行间扑腾着“自由”二字。(5)启发“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1)学生自由读第十七自然段(2)用一个词来形容读后感受(如自由自在、无拘无束……)(1)学生自主选择喜爱的句子读(2)配乐自主读书(3)学生赛读,感悟读书方法(4)用“借景抒情”之手法,课堂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5)汇报写作片段。三、小组合作,互动交流。(1)小组自学讨论“人的自由”部分。(2)抓住学生汇报内容予以点拨、指导。(3)帮助学生发现“自由、快乐”的背后是爱。(1)小组成员在组长汇报下,各抒己见,用边读边悟的方法学习。(2)全班汇报。(3)在交流中体验一种人性自由的爱。四、拓展延伸,自我评价。1、请学生说说童年生活的快乐。2、鼓励学生用本课的写法写一写。在拓展深化中,能自悟自评。祖父的园子园子·人自由·快乐
祖父·爱五、反思与评(一)反思《祖父的园子》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课文,这个园子是作者萧红记忆中的一幅明丽的富有童话色彩的画儿,这里面的一切都是欣欣然的,充满了生命的气息,什么都是自由的。这自由是她童年快乐的源泉,让作者感到快乐、自由的,不光是祖父的园子,还有慈爱的祖父,在他暖暖的爱的包围下,才有了孩子幸福的童年。也正是因为作者的心灵是自由的,所发在她孩子的眼里,一切才是自由的、快乐的甚至充满梦幻色彩的。这篇内容上感性的文章表达方法上也有突出的特点,比如孩子气十足的腔调,春天泥土般新鲜的语言,诗意浪漫的景物描述等。如何引领学生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并且领悟这种情感怎样表达出来,成为我设计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我们学校不久加入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新课程背景下“指导——自主学习”教改实验的深化研究》,作为教改实验教师,我把“指导——自主学习”的理念与方法带入课堂,在学生充分地自主地读文基础上,交流读书心得,提出存疑问题,根据学生提出的疑问再设计重、难突破方案,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把握作者的情感,读出个人的独特见解。本课教学我自认为比较成功的有以下三点。1、体现鲜明的“指导——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新课程背景下“指导——自主学习”教改实验是以弘扬学生的主体性为宗旨,以构建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模式为核心。教学活动开始前预备活动中,我就给学生提出自学“三维目标”:把握主要内容、读出作者情感、提出个人见解。学生围绕这个目标自读课文,查找作者生平资料,阅读《呼兰河传》描写童年生活部分的相关文章,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等。我在课前了解到学生已经拥有的阅读经验和个人感悟,在正式开始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就能表现出更强的针对性,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我事先收集学生质疑的问题,从中挑选出与我预设的教学重、难点不谋而合的“精品”问题,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合力解决,自主获得感悟,这样的课堂像课文内容所表现出来的一样,学生充满了学习的自由与快乐。(二)评点本课教学平实、自然、有效、扎实。执教者力图弘扬学生的主体性,以构建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模式为核心。教师了解学生自主读书这过程中的收获与存疑,围绕有质量的质疑设计并展开教学环节。根据略读课文的特点,让学生结合课前提示,充分自主读书,在读中体会情感,在读中感悟语言的特点,并巧妙引导学生进行文本语言内化迁移,“读写结合”使本节课浓浓的语文味儿弥散开去。教师在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方面也是本课教学的一大亮点。本节课的教学特点体现了“针对性”、“合作性”、“生成性”、“探究性”,学生自主学习的特征如“独立性”、“能动性”、“超前性”也较为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