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语言而教:阅读教学的理性诉求教材: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祖父的园子》精彩片断一:归类听写,提纲挈领 师:这篇课文同学们预习过吗?有一个良好的预习习惯可以让你终身受益。老师请三位同学到前面来,不知道干什么能有勇气上来的老师佩服他。 带着课文上来,请你们听写三组词,最好能不看课文就写,假如忘记了可以偷偷地看一下。老师只念一遍,而且是一下子念,所以要听清楚。其他同学自己找一本本子写。 第一组:蜜蜂、蝴蝶、蜻蜓、蚂蚱 师:你还可以再写一个和上面四个词是同一类的,随便你写什么。 第二组:倭瓜、黄瓜、玉米、韭菜、谷穗 师:(特意表扬一位学生,暗藏方法指导)这位同学很聪明,他先写每个词的第一个字,这叫信息;然后再把词写完整,这叫诀窍。 第三组:栽花、拔草、下种、铲地、浇菜 师:要注意这五个词语之间有哪些内在的联系,了解了有助于你把它们记住。 第四组:下面有个词,你把它归类——“草帽”,一定要写到这个词,你思考选择写在哪里。 师:(问第一个学生):你为什么不写草帽? 生:因为这几个都是昆虫,草帽不是。 师:(问第二个学生):你为什么不写草帽? 生:因为这几个都是农作物,草帽不是。 师:说得更通俗一点,这些都可以称之为庄稼。这里面有个“倭瓜”,见过吗?吃过吗? 生:就是莴苣。(众笑。) 生:倭瓜就是南瓜。北方人说是倭瓜。 师:(问第三个学生):你为什么不写草帽? 生:这几个词都是写干农活,草帽不是。 师:纠正字音“下种”的“种”,练习多音字读法。 师:那么“草帽”应该写在哪里? 生:应该单独写在旁边。 师:“草帽”的“帽”是个生字,这个字怎么写,看老师。老师范写“帽”,讲解:两横,不与竖连着。这是因为古代的帽子两根带子不相连(画),所以两横不能与竖连起来。7
师:刚才这些词语全写对的举手,了不起!今后我们预习课文要把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划下来,读读写写记记,如果有可能可以把课文中的词语进行归类,这样可以使我们记得快,记得牢。 [赏析]这段听写词语的练习看似随意,实则很不简单,这个环节具有如下多元和辐射的功能: 首先,检测了学生预习时的生字新词掌握情况。因为学生不是在零起点状态下走进课堂的,他们在预习过程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知识经验,这个环节体现了老师对学生学习起点的关照。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听写词语”允许学生默不出来时照着课文抄抄也好。什么情况下抄写的效率最高?在写不出的时候,在写错的时候,他会关注,印象更加深刻,这样的抄一遍比抄三遍作用更大,可以有效地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 其次,词语只有归类才有利于形成一个整体,便于记忆、便于运用。教者在让学生听写词语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渗透了良好的预习习惯教育,注意教给学生寻找词语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以及维持记忆的科学方法和窍门。 再次,巧妙利用易错生字“帽”,不仅创造机会让学生练习了书写,更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了词语之间的编排规则和内在联系。 最后,不仅让全体学生一开始就全部动起来,而且利用以上写昆虫、农作物和农活的3组词语,巧妙地导入了下面的教学环节,对理解整篇课文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精彩片断二:朗读指导,关照全体 师:同学们,在我和祖父的园子里,有这么多的昆虫、这么多的庄稼,在我童年的眼里,这些昆虫、这些庄稼各是怎样的?读读描写昆虫和庄稼的两个段落,大声用心地读书,要让老师听得到你读书的声音。 生自由练读。 师:谁来读其中一个段落。其他同学用心去听,他是怎么读的,更要用心去感受,这个园子是个怎样的园子。 一生朗读第2小节。 师:做到了正确,不错。现在请你推荐一位同学来读,你推荐谁?推荐她总该有理由,说说为什么要推荐她? 生:因为她是我们班读书读得最好的。 被推荐的学生读。 师:你为什么读得这么好,有经验向大家介绍吗? 生:我把自己的感情融进去了,我好像就在这个园子里了。7
师:她有两点经验:一要投入自己的感情,二要想象,仿佛自己看到园子里的景物。同学们像她一样,一要投入,二要想象,再自己读读。 生再次自由练读。 师:写昆虫的这段愿意读的举手?都愿意,不读这段,谁来读写庄稼的另外一段? 指名一生读第13小节。 师:我看到了他读书时的表情变化,读书能读出表情来,肯定能读好!我要看到大家的表情变化,自己再读。生自由读。 师:这次我发现80%的同学都有表情变化。刚才这位同学读得很好,奖励你也推荐一个同学读,这次推荐的同学是最需要锻炼的,平时胆子比较小,读的机会比较少。师:她说你胆子比较小,锻炼的机会比较少,真的吗?今天老师对你只有两点要求,一是读得慢一点,二是声音响一点,能够吗?生读。 师:这里有个字要提醒你的,“似的”,“似”念翘舌音,在“似乎”里才念平舌音。好的,他读完了,你们觉得他这次读书和平时有哪些不同? 生:声音更响亮一些了。 生:比平时读书更流利了一些。 生:错误比平时少。 师:这是因为他读得更认真、更细致了。大家都这样认真、细致地读,书肯定能越读越好。 生再次自由朗读第13小节。 [赏析] 这个教学环节中的朗读指导主要分三步进行:第一步,在学生自己练习后,先请一个敢于举手的至少是中等的学生读;第二步,再请中等生推荐一名学生读,并说说推荐的理由,一般来说,这次读书的应该是班里的优等生,读完后请优等生介绍自己读书的宝贵经验,同学们利用经验再次练读课文;第三步,请好学生也推荐一名学生读,不过这次是最需要锻炼的,平时很少有读书机会的学生,一般来说,这样的学生应该是班里的后进生了,但是,这段话已经读来读去读了很多遍了,即使是后进生,加上老师的鼓励和期待,也不怕读不顺畅了,等读完后引导大家讨论他今天读书跟往常的不同,后进生可以从中受到极大的鼓舞,也许能在今后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这份读书的热情。7
这样的读书练习,不仅高效地突出了教学的重点、难点,还巧妙地开发并利用了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说“开发”,是因为老师精心地创设了让课堂呈现出差异的情境;说“利用”,是老师始终有意将“个别或少数学生的智慧转化成所有学生的所得”,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程度的发展和提高,利用学生朗读水平层次的不同,引领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精彩片断三:自读自悟,领会写法 师:我们刚才读了两个段落。在作者童年的眼里,这是个怎样的园子?作者心目当中的园子,使你想到了一个什么词语?有的词可能就藏在这两段话的字里行间,把你认为最恰当的词在书旁空白处写下来。 生:生机勃勃 师:请你把这个词写在黑板上。 生:无拘无束的园子。 师:这个词好,和课文中有个词的意思是一样的,“自由自在”,两个词都可以写。 生:丰富多彩 生:课文里就是样样都有。 师:这个“彩”是“彩色”的“彩”,请你写上来。 生:鸟栖虫居 生:鸟语花香 生:生机盎然 生:充满温馨 师:让我们看着黑板,读读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呢?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所以能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感受到这个园子的特点。 再轻轻地读一读两个段落,看看作者是怎样来表现园子的生机、自由以及温馨的?哪些句子哪些写法很特别,与我们平时有些不同?注意划下来。 学生轻声读课文。 生:读第13小节。“太阳……似的”把生机勃勃写了出来,用了拟人的手法,让人感觉到很自然。 师:一切都是活的,活的才有生命,才能让人感受到生机勃勃。你再读读,三个句子结构相似,这叫什么?(排比句)我们把这三句话连起来读一读看。 生齐读。 师:作者用了排比句,把一切都写活了,一切都充满生机。还有写得特别的地方吗? 生:“倭瓜……没人管”结构相同,写出了园子的无拘无束。7
师:怎么个相同法? 生:农作物愿意怎么样就怎么样。 师:如果你在课堂上,想唱歌—就唱歌,想说话—就说话,想喝茶—就喝茶,想打瞌睡—就打瞌睡,想不听—就不听,想走出去—就走出去,一句话,想怎样就怎样,能做到这一切的话自由吗?倭瓜、黄瓜能做到,多么自由!读读。生读。 师:“谎花”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是这个“说谎”的“谎”呢? 生:这个花是骗你的,不结果。 师:文中写玉米的话有些特别,“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如果写成“它愿意长到天上去,就长到天上去”好吗?为什么? 生:还是课文中的写法好,“长上天也没有人管”,没人管就更自由了。 师:对,这样的句式就使表达显得更丰富了。作者就是这样写出自由的!这样自由的园子你喜爱吗?你看作者的喜爱就藏在字里行间。 [赏析]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教者主要引导学生做了两件事。 所做的第一件事情是:引导学生读出隐藏在文字背后的词语。对于同一段文字,学生的感悟是多元的,富有个性的,教者不仅首肯了不同的理解,保留了学生种种独特的视角和感受,还让学生把自己的所得所悟写在黑板上,让学生那歪歪斜斜的幼稚字体成为本课的板书主体,真正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所做的第二件事情是:引导学生领悟本文的写作特色,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关注“想……就……”的句式以及排比手法,也就是萧红特有的表达方式。使学生不仅知道课文写了什么,还知道是怎么写的。如果仅仅停留在帮助学生疏通理解课文写了什么的地步,不能使学生真正地吸收这篇文章的精髓;只有读出文章是怎么写的,让学生学习言语的表达方式,才是真正促进学生习得语言能力的根本。精彩片断四:模仿写话,读写迁移 师:作者写这篇文章就是要表现童年生活的快乐、自由、幸福、有趣的,那么,为什么要写园子里的昆虫和庄稼呢?园子与作者的童年有什么联系呢? 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园子,作者的童年才会这么快乐幸福。 生:先写园子生机勃勃、无拘无束,更能衬托作者的自由和快乐、。 师:作者如果光喊口号自己的童年是多么快乐、多么幸福,你们信吗?所以作者除了写自己在童年时的玩、闹,还写了园子的景物,这种写法叫——借物抒情。特别是课文的第13小节,把一切都写活了,要7
做什么就做什么,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一切都是自由的,其实是借倭瓜、黄瓜、玉米、蝴蝶的自由来写自己的自由。 你们能借课文写倭瓜、黄瓜、玉米、蝴蝶的写法来写“我”在园子里的玩、闹吗?把铲地、拔草、浇菜这些事情写到你的文章中去,用上排比的写法,看谁写得形象生动。句式要有点变化,比如“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这样的句式要善于借。可以选用书上第二段的一处,两处,还可以发挥想象,写写读读改改。 学生在本子上练写。 师:我请几个同学来读一读看,自己写的东西要珍惜,把它当作课文来读,用心读好。 生:我的童年生活是自由的、快乐的,没人管也没人骂。下种时我在祖父旁边胡闹,就算脑袋上被蜜蜂蛰个大包也没有人管…… 师:当然没有人管,也不很疼。你写得很生动,很有生活情趣。 生:我的童年是快乐的,祖父干什么我就干什么,小跟屁虫似的。甚至有的时候祖父抽烟,我也找根黄瓜当烟抽…… 师:很生活化,很自由。 生:我的童年是自由的,要做什么就做什么。我想浇菜时,水不往菜上浇,却往祖父身上浇,即使把祖父浇成落汤鸡,他也不怪我…… 师:即使怎样也没事,会用句式了,活学活用啊! 生:我的童年实在是太自由了,想摘花就摘花,想捉蝴蝶就捉蝴蝶,想跑就跑起来,想躺就躺下来。我的心也像园子里的天空一样蓝悠悠的,又高又远…… 师:写得好,借天空蓝悠悠的,写出我的心也蓝悠悠的。你也学会借物抒情了。我们也要学她,会借,借用学到的写法。 [赏析]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教者让学生将课文写庄稼自由快乐的写法,迁移到写我童年时的快乐自由中来,还渗透给学生借景抒情的写法,这个教学过程让所有的学生都经历了一次语言实践,把本课教学推向又一个高潮。 阅读理解与表达实践应该是融为一体的。这个教学片断是一个读写迁移的练习,教者不仅仅满足于引导学生发现文章是怎么写的,还引发训练点放手让学生进行语言实践,也就是通过迁移、运用,把所得所悟内化为自己的表达方式。每篇课文都有一两处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如果我们坚持教学每篇课文时都这样去做,这篇课文学一招,那篇课文学一式,学生的表达方法就会日渐丰富。7
正如老师自己所说:“为什么我们经常会发现如今的孩子有些懒惰,只肯说不肯练?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老师在课堂上让他们只说不写。我们必须教会学生用笔来思维,因为用书面的语言会使思维更缜密,动笔思维的时间长了,就会影响到他的口头表达,慢慢地,不仅会说一个词一句话了,甚至会出口成章说出一段话来。”杨九俊院长曾经指出,一堂好课要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发展要能回答三个问题:怎样让所有学生参与学习?怎样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怎样照顾个别化的学生?老师在《祖父的园子》一课的教学中,不管是别出心裁的默词导入,还是关注全体的朗读训练,抑或独具匠心的自读自悟,以及学以致用的语言实践,都非常圆满地、深入浅出地回答了以上三个问题,充分体现了教者“心中装着全体学生”的教学理念。不仅如此,这堂课还非常准确到位地把握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关注到了语文学科的内在本质,使人真正产生了一种“语文回家”的感觉。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