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是故乡明教学目标:1、练掌握要求掌握的词语。2、通过作者童年趣事的回忆和家乡风景的描写,体会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3、学习体会采用对比的写作手法凸现主体的方法。【走进作者】季羡林(1911~2009)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一生培养了6000名弟子,其中30人成为各国驻外大使。但作为誉满国内外的学术大师,季羡林却没有半点架子和派头。他却受到人们的普遍敬仰。季羡林先生2006年获感动中国人物奖,其颁奖词为:96岁的季羡林先生长年任教于北京大学,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研究翻译了梵文著作和德、英等国的多部经典,其著作已汇编成24卷的《季羡林文集》,即使身居病房,每天还坚持读书写作。季羡林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他说: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他在“文革”期间偷偷地翻译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又完成了《牛棚杂忆》一书,凝结了很多人性的思考。他的书,不仅是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6
历程的反映。【拓展链接】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收兵。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抒发了杜甫离乱之际对故乡亲人的怀念。对自然事物的感觉因主观情绪而改变,故乡之月并不会比其他地方的月更明“月是故乡明”,是因为寄寓了人的感情。这种感情是共同的,因而杜甫这句诗特别能引发人的乡思共鸣,被广为传诵。【字音词语】1.根据拼音写汉字xiàn()慕徘huái()()jiáo烂gōu()火晶莹chèchéng()yǐní()chóuchàng()空méng()màodié()2.根据意思写词语①():浩瀚渺茫。②():柔和美好。③():形容事物的状态(或形态)没有任何的可比性(绝无仅有)。6
绝群。同类中无可比拟者;独一无二的;没有可以相比的⑤():犹豫不决或指有些不知所措,大多用来形容很无奈的意思⑥():八九十岁。指年纪很大的人。⑦():感慨的样子;激愤的样子;豪爽的样子。⑧():形容人对某事一下子明白过来、突然醒悟,豁然开朗。⑨():背:离开;井:古制八家为井,引伸为乡里,家宅。离开了故乡,在外地生活。【合作探究】1.划分段落,概括大意:答:第一部分:()“月是故乡明”是一种普遍的感受。第二部分:()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第三部分:()对比他乡之月与故乡之月。第四部分:()呼应开头,突出主旨。2.作者围绕故乡的月亮主要写了哪些事情?(2分)答:3.作者总共回忆了几件有趣的事情?(4分)答:4.这几件事与月亮有什么关系,作者写故乡6
的月亮为什么还要提这几件事?答:5.一位耄耋老人回忆起童年趣事心情如何,从哪些词语中能体会到?答:6.作者为什么还写了其他地方的月亮?说说其他地方的月亮给人不同的感受。答:7作者说思乡之病,说不上是苦是乐,其中有追忆,有惆怅,有留恋,有惋惜,你怎样理解作者在此句中所表达的情怀?【基础积累】6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嚼烂(jiáo)徘徊(huái)篝火(gōu)恍然大悟(wù)B.澈澄(dēng)羡慕(xiàn)惆怅(chóu)离乡背井(lí)C.晶莹(yíng)旖旎(lǚ)耄耋(mào)精妙绝伦(lún)D.空濛(méng)浩渺(miǎo)慨然(kǎi)不可胜数(shù)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旖旎无垠美妙绝伦良晨美景B.萌动漂泊晃然大悟乐此不疲C.徘徊黄昏清光四益相映成趣D.陪衬篝火顶天立地烟波皓渺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符合规范的一项是()A.什么山高月小、三潭印月等等,不可胜数。B.像苏东坡说的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完全是我无法想象的。C.不管是谁来到这里,难道还能不顾而乐之吗?D.此地既然有山、有水、有树、有竹、有花、有鸟,每逢望夜,一轮当空,月光闪耀于碧波之上……4.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A.西湖的中秋之夜,自古公认为良辰美景,充满了诗情画意B听了我的话,他恍然大悟,以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的速度向家中飞奔。6
C.做人就要顶天立地,岂可因贪生或小利而低头折节?D.从小便爱上了天文星相学,每每有关此类书籍摆在我面前总能让我不厌其烦地沉浸其中。5.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A.整个教室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最使我吃惊的是,后面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肃静。(都德·《最后一课》)B.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端木蕻良·《土地的誓言》)C.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能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雄跨在江河之上,在交通方面发挥作用。(茅以升·《中国石拱桥》)D.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 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故乡》)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