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是故乡明季羡林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的故乡的月亮。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孤单。因此,在中国古代诗文中,月亮总有什么东西当陪衬,最多的是山和水,什么“山高月小”、“三潭印月”等等,不可胜数。我的故乡是在山东西北部大平原上。我小的时候,从来没有见过山,也不知山为何物。我曾幻想,山大概是一个圆而粗的柱子吧,顶天立地,好不威风。以后到了济南,才见到山,恍然大悟:山原来是这个样子呀!因此,我在故乡望月,从来不同山联系。像苏东坡说的“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完全是我无法想象的。至于水,我的故乡小村却大大地有。几个大苇坑占了小村面积一多半。在我这个小孩子眼中,虽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平”那样有气派,但也颇有一点烟波浩渺之势。到了夏天,黄昏以后,我在坑边的场院里躺在地上,数天上的星星。有时候在古柳下面点起篝火,然后上树一摇,成群的知了飞落下来,比白用嚼烂的麦粒去粘要容易得多。我天天晚上乐此不疲,天天盼望黄昏早早来临。
到了更晚的时候,我走到坑边,抬头看到晴空一轮明月,清光四溢,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我当时虽然还不懂什么叫诗兴,但也颇而乐之,心中油然有什么东西在萌动。有时候在坑边玩很久,才回家睡觉。在梦中见到两个月亮叠在一起,清光更加晶莹澄澈。第二天一早起来,到坑边苇子丛里去捡鸭子下的蛋,白白地一闪光,手伸向水中,一摸就是一个蛋。此时更是乐不可支了。我只在故乡呆了六年,以后就离乡背井,漂泊天涯。在济南住了十多年,在北京度过四年,又回到济南呆了一年,然后在欧洲住了近十一年,重又回到北京,到现在已经四十多年了。在这期间,我曾到过世界上将近三十个国家,我看过许许多多的月亮。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茫湖上,在平沙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我都异常喜欢。但是,看到它们,我立刻就想到我故乡那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对比之下,无论如何我也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万万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不管我离开我的故乡多少万里,我的心立刻就飞来了。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
我现在已经年近耄耋,住的朗润园是燕园胜地。夸大一点说,此地有茂林修竹,绿水环流,还有几座土山,点缀其间。风光无疑是绝妙的。前几年,我从庐山休养回来,一个同在庐山休养的老朋友来看我。他看到这样的风光,慨然说:“你住在这样的好地方,还到庐山干嘛呢!”可见朗润园给人印象之深。此地有山,有水,有树,有竹,有花,有鸟,每逢望夜,一轮当空,月光闪耀于碧波之上,上下天空,一碧数顷,而且荷香远溢,宿鸟幽鸣,真不能不说是赏月胜地。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不管是谁来到这里,难道还能不顾而乐之吗?然而,每值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见月思乡,已经成为我经常的经历。思乡之病,说不上是苦是乐,其中有追忆,有惆怅,有留恋,有惋惜。流光如逝,时不再来。在微苦中实有甜美在。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我故乡的月亮呀!我怅望南天,心飞向故里。
教学宗旨:教国文学做人核心教学法:不愤不启(见附录一,下同)(见附录二,下同)(一)设置三次启发一启:通过画面启发同学们,我们来看看这幅画,用你们聪明的头脑快速分析构思,通过语言来描述一下这幅画面,你也可以把自己当成画面中的人物,自由发挥(让大家用一整段话来描述画面,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口头描述举例:在一轮皎洁的明月下,远处的村庄和近处的苇塘平静而安宁;微风拂过,芦苇轻摆,带来一阵清凉。我索性躺在苇塘边的地上,数星星,看月亮,伴随着不绝如缕的蝉鸣声大发诗兴,“啊,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啊,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正在我啊啊的时候,忽然听到妈妈喊我的名字,我马上起身回应,“我在这里呢!”“在哪里呢?没有看见你呀!”妈妈听到我的声音紧忙问道。“就在这月亮下面呢,你看啊。”我用手指着月亮。一片淡淡的云彩飘过,月光朦胧地倒映在水中,仿佛它今晚只为这里而明亮。
任何孩子只要说出来就给鼓励,描述的内容不拘一格,倡导百家争鸣。以上这一段描述经过润色,分别运用了视觉、触觉、听觉等多维度描述,平时引导学生在这方面加强,可使他们的口才、作文更具备身临其境和感染力。二启:通过作者简介启发同学们,你们都说的非常好,画面上的孩子就是作者的小时候,那么你们知道作者是谁吗?我给你们一些线索,北京大学,学界泰斗,我们曾学过他的一篇文章叫《二月兰》,我们都尊称他季老,有的同学猜出来了,说的对,就是我们的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我们在讲《二月兰》的时候已对季先生做了介绍,他通晓英、德、梵、巴利文,能阅俄、法文,十二国语言,精通吐火罗文,现在全世界懂吐火罗文的人为数不多,而季先生却是其中一位。他的巨大成就无需多言,更让人称道的是他的为人,他勤俭的作风和高尚的品德。季先生生活很简单很简朴,对吃住没有什么要求,一间房子住了几十年,身上的旧衣服一穿也是几十年,淡泊宁静的生活像水一样纯净没有杂质。三启:通过作者生平启发季先生的生活非常简朴,他谦逊敦厚的为人也是我们难以想象的,在他生平众多事迹中,有这样一件不为人知事情,我来和大家分享:很多年前,北大校园新学期开学时,一个外地学生背着大包小包进了校园,由于实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边,这时正好走过来一位老人,学生就委托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老人爽快的答应了,学生则轻装去办理手续。一个小时过去了,学生办完手续急忙回来取包,看到老人仍然站在那里为他看行李,他很感激,连连向老人道谢。事情过了几天以后,北大举行开学典礼,这位学生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座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先生正是那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学生的心灵被深深地震撼了,顿时感到季羡林先生是多么平易近人,可亲可敬。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季先生的作品《月是故乡明》。(一)正式展现文章赏析《月是故乡明》
原文: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不可胜数。人生在世,人人都有自己的故乡,本文为什么以明月为主题,月圆的节日有哪些呢?(中秋、正月十五),你们看,月圆的佳节都是团圆和乐的日子,所以古今众多文人墨客都用明月寄托思乡之情。原文:我的故乡是在山东西北部大平原上……此时更是乐不可支了。季先生的故乡在山东聊城的临清市,前面说过了,中国的古诗词中,和月亮搭配最多的就是山和水。同学们,你们说,季先生的家乡有山没有,他的家乡是没有的,所以对山才形成了早期的想象,以为是个大柱子顶天立地。那他的家乡有水吗?有。在哪里?在苇坑里。苇坑就是芦苇旁边低洼的地方,到了雨季就会蓄满水,常年累月就会形成池塘的摸样,而这却成了季先生童年的乐园,我们找找文中他都做了哪些有趣的事。至于水……天天盼望黄昏早早来临。他和小伙伴的游戏:数星星,点篝火,抓知了,玩得乐此不疲。这是在傍晚的时候。到了更晚的时候……此时更是乐不可支了。那么在夜晚时分,月亮出来以后,不光天上有个月亮,水里也有个月亮,此情此景觉得心中有东西在萌动,大家说说是什么情感在季先生的心中萌动?可以说是,在小小年纪,在孩童幼小的心中,产生的一种对故乡最纯净最初始的一种情感和依恋。后面说的,梦里又梦到了月亮,说明晚上玩的太开心了,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一早起来,去苇坑水里捡鸭蛋,这些开心的经历都成了他童年珍贵的回忆。原文:我只在故乡呆了六年……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季先生逐渐长大,开始了出外求学到工作的生涯,见过无数的风景名胜,看到过许多地方的月亮,来说说他看到了哪些地方的月亮?
在风光绚丽的湖边,在昼夜温差极大的沙漠,在苍茫浩瀚的大海上,在巍峨入云的高山上,他都见过又大又圆的月亮,可是,文中他话锋一转,见月思故乡,一下就想到了故乡的月亮,即便相隔天涯海角,心中依然忘不掉故乡,忘不了故乡明月,忘不了儿时珍贵的点点滴滴。原文:我现在已经年近耄耋……心飞向故里。耄耋是什么意思?就是形容老人家八九十岁的年龄。大家知道燕园是哪里吗?——就是北京大学,北大的园林景观非常美丽,有很多百年以上的古树,生长着各种奇花异草。季先生在朗润园居住,来看看原文对居住地的描述,“此地有茂林修竹,绿水环流,还有几座土山,点缀其间”,“此地有山,有水,有树,有竹,有花,有鸟,每逢望夜,一轮当空,月光闪耀于碧波之上,上下天空,一碧数顷,而且荷香远溢,宿鸟幽鸣,真不能不说是赏月胜地。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可是季先生仍然触景生情,又想起家乡的小月亮我们看这一段,“见月思乡,已经成为我经常的经历。思乡之病,说不上是苦是乐,其中有追忆,有惆怅,有留恋,有惋惜。流光如逝,时不再来。在微苦中实有甜美在。”思乡不是苦也不是乐,微苦中有甜美,这句话怎样理解呢?可以这样理解,虽然远在他乡,难以亲近故土,但看到一轮明月时,故乡的水土,风景马上浮现在眼前,抓知了、捡鸭蛋、看星星、梦月亮这些童年趣事立刻涌上心头,在八九十岁的高龄又勾起了美好的回忆,月亮照耀故乡,也照耀着季老,明月千里寄托着思念与祝福,所以无所谓苦,也无所谓乐,的确是微苦中有甜美。经典语录分享:不论我身在何处,只记我心系何方,走遍万水千山,看遍世界万千的风景,依然比不上回家的方向。在教材空白处画画可课上用几分钟带过或利用课余时间欣赏“奇文共赏”的文章
1、同学们,“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季羡林先生写的“月是故乡明”这篇文章可以说宏观的概括了他一生的经历,我们来说说,他的童年在哪里度过的呢?在家乡度过的。2、他在家乡过得开不开心呢?他过的当然开心了。3、有什么事让他那样开心呢?他到苇坑边上做游戏,傍晚时数星星,点篝火,抓知了,捡鸭蛋、晚上看月亮,睡觉还梦月亮玩得太开心了。4、后来由于求学他又去了世界的哪些地方呢?到过瑞士莱茫湖、非洲大沙漠,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可能是他辗转各国时看到的大海。5、他去过世界各地,看到过各地的月亮,是被国外的月亮迷住了还是怎样?没有,他最爱的依然是家乡的月亮。提炼升华:所以,同学们你们看,故乡是生养我们的地方,有我们父辈生活的印迹,有我们童年生活的回忆,我们要珍惜并感恩这个地方,她富饶美丽我们为她自豪,假如她不美丽不富饶我们也要祝福她,等自己有能力后要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把她建设得更加繁荣美丽。讲亲身经历:中秋节是我们民族的一个伟大的节日,在这一天,人们都要一家团圆地赏月聚餐,共叙亲情,享受家人之间互相带来的温馨。那么,大家回想一下,这一天你们是怎么度过的呢?
1、等待或前往。在这样一个团圆的时刻,家人们要聚到一起,一定会有一个出发到达的过程,而已经在那里或先到的人就会准备好,然后等待家人的到来,那么你是等待的还是前往的。或者,家里有爸爸妈妈忙别的事情还没回来,你在等待的过程做了什么,有哪些想法。2、一家团圆后,每个人说的话、开心的表情,请你好好回忆一下,因为亲情的点点滴滴已经全部融汇其中;你好久不见的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在一起要玩什么游戏,聊什么话题。有没有放孔明灯、放河灯的活动。3、是不是会有一个或几个最后到的人,一开门后,说上一句,“全家就等你了!快点!”或者是一个或几个很能让大家开心的人,在他到来后团圆的气氛立马达到了顶峰。4、全家人坐在一起吃饭,看电视,用心感受久违的团圆,看着窗外的月亮,想一想你还有哪些亲人在远方(简单说一下你和那位亲人间的故事、经历、回忆),有哪些朋友已经好久未见了(简单说一下你们的故事),此刻,你们看的都是同一轮明月,就让明月来传递你们之间相互的思念与真情。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当堂用40-50分钟现场计时写作文《寓言故事中的“对比”》教学设计【教学内容】《陶罐和铁罐》《蚂蚁与屎壳郎》《芦苇与橡树》等【教学理念】以“单元整合·群文阅读”策略为指导,借助求同思维,互文印证,在教学内容、教学时空、教学方法全面开放的基础上,使学生在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相互渗透,有机整合。【教学目标】1.互文阅读《蚂蚁与屎壳郎》《芦苇与橡树》,了解内容,粗知寓意;2.领悟寓言“对比”的表现手法,尝试仿编寓言故事;3.感受阅读寓言故事的乐趣,激发阅读寓言故事的兴趣。【重点难点】领悟寓言“对比”的表现手法,尝试仿编寓言故事。【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流程】课前交流:
猜谜游戏:同学们,课前,咱们先来玩一个猜谜的游戏,好吗?老师说寓言故事中的关键词,你们说寓言故事的名字。(课件出示:河,船舷,宝剑,刻舟求剑;农夫,庄稼,兔子,守株待兔;狼,洞,羊圈,亡羊补牢。)看来,大家对学过的寓言故事印象都很深刻!(板书:寓言故事)一、聚焦课内,引“对比”1.回顾课文(出示课件:陶罐和铁罐的图片)这两个人物,大家一定不会陌生吧?是的,他们就是咱们三年级上册学过的一则寓言——《陶罐和铁罐》中的主人公。哪位同学愿意来说一说这则寓言带给我们的启示?(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这就是这则寓言的寓意,同学名说得很准确。2.揭示课题同学们有没有仔细想过,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来推进故事情节展开,揭示寓言的寓意的?预设一:(学生能说出——对比,板书:对比)教师引导:是的,那寓言中都有哪些对比呢?归纳并板书:人物 性格特点 结局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一起去探寻藏在寓言故事中的关于阅读与写作的密码,这个密码就是对比。(出示课件,补齐板书:中的) 预设二:(学生不能说出对比)教师引导:老师提示一下大家,同样是国王御厨中的两个罐子,一个陶罐,一个铁罐,一个易碎,一个坚硬,这就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板书对比。是的,那寓言中除了人物、特点(板书:人物)的对比,还有哪些对比呢?归纳并板书:性格表现 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