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第14课今生今世的证据(时间:45分钟 分值:45分)一、语言运用(25分)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3分)①即使墙皮全脱落光,也在不经意的、风雨________不到的那个墙角上,留下巴掌大的一小块吧,留下泥皮上的烟垢和灰。②我走的时候还不知道向那些________的东西告别。③许多年前他们往这些墙上抹泥巴、刷白灰时,我便知道这些白灰和泥皮迟早会________得一干二净。A.冲刷 熟悉 脱落 B.冲洗 熟悉 脱离C.冲洗 熟知 脱落D.冲刷 熟知 脱离解析:选A。冲刷:水流冲击,使土石等流失或剥蚀;冲洗:用水冲,使附着的东西去掉。前者是自然的水流,后者是人为的,从语境看,应用“冲刷”。熟悉:知道得很清楚;熟知:清楚地知道。前者强调了解的状况,后者强调了解,从语境看,应用“熟悉”。脱落:附着的东西掉下来;脱离:离开某种环境和情况。从句意看,应选“脱落”。2.下列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刘洋说:“家乡人的奋斗精神激励了我,家乡人的支持鼓励了我,让我踏踏实实地一步步走到现在。”B.很多文物在保护与破坏的拉锯战之间,变得面目全非。C.他们要求自己在服务本领上,有一技之长;在服务态度上,一心一意;在对待不同企业上,一视同仁;在自我要求上,一干二净。D.走在竹林深处,一阵秋风吹来,那些枯萎的竹叶似柔密的雨滴般飘散而下,悄无声息地落入了密林深处。解析:选C。“一干二净”形容干净整洁或一点也不剩。不能用来形容人的思想洁净,应该改为“一尘不染”。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3分)A.日本的海上巡逻机于2月2日下午2点左右,在日本青森县西南大约150多公里处发现正在航行的中国海军舰队。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B.那此坑便一直在墙边等着,一年又一年,那时我就知道一个土坑漫长等待的是什么。C.菲律宾虽然与中国在领土问题上有争端,但菲律宾也一直试图将该问题与其他领域的合作分开处理,加强与中国的经济关系。D.一种新型的袖珍电脑将亮相本届科博会,它采用语音输入、太阳能供电,具有高雅、时尚、方便、环保的功能和作用。解析:选B。A.不合逻辑,“大约150多公里”的“大约”和“多”不能一起使用;C.语序不当,“虽然”应放在第一个“菲律宾”之前;D.“采用”后面缺宾语,“高雅、时尚”与“作用”和“功能”搭配不当。4.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3分)倏忽间,林木疏朗处突然闪过一泓澄澈,溪床细沙乱石,纤尘不染,水底的树叶纹脉,清晰可辨,那汩汩的水声好像响在别处。风过树林,树叶哗哗作响,茂密的枝叶丛里又显出一汪清泉,________,奔突的水声也愈发大了。A.如一位美丽的姑娘脸上的一抹青黛,溪流异常清冽B.溪流异常清冽,像一位羞涩的少女眨着眼睛C.溪流异常清冽,如一位美丽的姑娘脸上的一抹青黛D.像一位羞涩的少女眨着眼睛,溪流异常清冽解析:选D。“一抹青黛”是写形,而“像一位羞涩的少女眨着眼睛”是比喻泉的清亮。把“一汪清泉”比喻为“美丽的姑娘脸上的一抹青黛”不恰当。这样可排除A、C两项。“奔突的水声也愈发大了”是写溪流,应紧接“溪流”一句,故可排除B项。5.把下面这个长单句改写为五个短句,可以增删个别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我却不知道这一切面目全非、行将消失时,一只早年间日日以清脆嘹亮的鸣叫唤醒人们的大红公鸡、一条老死窝中的黑狗、每个午后都照在(已经消失的)门框上的那一缕夕阳……是否也与一粒土一样归于沉寂。答: 解析:根据“这一切”的复指,可知主干句应放在最后,前面应分别叙述“这一切”。答案:①一只大红公鸡早年间日日以清脆嘹亮的鸣叫唤醒人们。②一条黑狗老死窝中。③那一缕夕阳每个午后都照在(已经消失的)门框上。④这一切面目全非、行将消失。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⑤我却不知道它们是否也与一粒土一样归于沉寂。长句变短句,一“提”二“分”三“调”1.提取主干长句变短句首先要把长句的主要表意单位主干(主谓宾结构)提取出来,如果该主干表意不是很明确,那么可再提取与中心词关系紧密的状语和定语一起构成一个表意明确的短句。例如:把下面的长句改为几个短句,可增删必要的词语,但不能改变原意。已成为所有城市人的骄傲和“城市梦”的理由的上海世博会主题口号“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实际上来自古希腊最博学的学者亚里士多德。分析此题的长句可知,“上海世博会主题口号实际上来自古希腊最博学的学者亚里士多德”为句子的主干。2.切分枝叶将复杂的修饰语——多层定语或状语以及同位语等根据表达的意思切分出几个意义相对独立的动宾或主谓结构的短句。操作过程:首先由大到小,先看一下有几层修饰、限制成分;其次找到每一层的动词谓语和其对应的主语,然后形成独立的单(短)句。如上例中这个长句就可变为下列几个短句:①“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是上海世博会主题口号。②“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已成为所有城市人的骄傲和“城市梦”的理由。3.分层调整为了表达的需要,在不改变原句意思的情况下,还要添加必要的词语(如主语、判断动词、宾语等)和上下文之间的衔接词语(如复指代词“这样”“它”等,关联词“因而”“却”等),删除不必要的虚词及重复性词语,然后按照句子内部的顺序(如时间、空间、事理、逻辑等顺序)调整词序、句序,组合成连贯的句群。如上题,在组织答案时,第二次叙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时,应把其改为“这个口号”,而根据表达的习惯应该先介绍上海世博会的口号是什么,再进一步介绍其影响与来源,而第三次叙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时就可用“它”替代。根据上面的分析改成的短句为:①“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是上海世博会主题口号。②这个口号已成为所有城市人的骄傲和“城市梦”的理由。③它实际上来自古希腊最博学的学者亚里士多德。6.请仿照例句,再写两个句子(注意句式和修辞方法)。(4分)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例句:儿时的故乡,就如悬在我头顶的一轮清澈明月,虽然清冷,却给予我无穷的梦想。少年时的故乡, 成年后的故乡, 答案:(示例)(少年时的故乡,)就像夜空中闪烁的星星,虽然高远,却给我指明前进的方向。(成年后的故乡,)就像一段悠扬的笛声,虽然伤感,却慰藉了我孤独的灵魂。7.右面是“圆梦1+1”爱心助学公益活动标志。请写出该标志的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100字左右。(5分)答: 答案:主体图案为一个人扶助另一个人,右下角为活动主题“圆梦1+1”。将两个人组合形成一个心形,表达了爱心公益活动的主旨;两人手挽手以象形“+”号相连,象征着爱心团体或个人对困难群体的关爱和帮扶;标识的下部线条形成“梦”字的拼音首字母“M”,凸显出“圆梦1+1”公益活动的主题。二、阅读提升(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消失的故乡谢 冕这座曾经长满古榕的城市是我的出生地,我在那里度过了难忘的童年和少年时光。可是如今,我却在日夜思念的家乡迷了路:它变得让我辨认不出来了。通常,人们在说“认不出”某地时,总暗含着“变化真大”的那份欢喜,我不是,我只是失望和遗憾。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我认不出我熟悉的城市了,不是因为那里盖起了许多过去没有的大楼,也不是那里出现了什么新鲜和豪华,而是,而是,我昔时熟悉并引为骄傲的东西已经消失。我家后面那一片梅林消失了,那迎着南国凛冽的风霜绽放的梅花消失了。那里变成了嘈杂的市集和杂沓的民居。我在由童年走向青年的熟悉的小径上迷了路。我没有喜悦,也不是悲哀,我似是随着年华的失去而一起失去了什么。为了不迷路,那天我特意约请了一位年轻的朋友陪我走。那里有梦中时常出现的三口并排的水井,母亲总在井台边上忙碌,她洗菜或洗衣的手总是在冬天的水里冻得通红。井台上边,几棵茂密的龙眼树,春天总开着米粒般的小花,树下总卧着农家的水牛。水牛的反刍描写着漫长中午的寂静。那里蜿蜒着长满水草的河渠,有一片碧绿的稻田。我们家坐落在一片乡村景色中。而这里又是城市,而且是一座弥漫着欧陆风情的中国海滨城市。转过龙眼树,便是一条由西式楼房组成的街巷,紫红色的三角梅从院落的墙上垂挂下来。再往前行,是一座遍植高大柠檬桉的山坡,我穿行在遮蔽了天空和阳光的树阴下,透过林间迷蒙的雾气望去,那影影绰绰的院落内植满了鲜花。那里有一座教堂,有绘着宗教故事的彩色的窗棂,窗内传出圣洁的音乐。这一切,如今只在我的想象中活着,与我同行的年轻的同伴全然不知。失去了的一切,只属于我,而我,又似是只拥有一个依稀的梦。我依然顽强地寻找。我记得这鲜花和丛林之中有一条路,从仓前山通往闽江边那条由数百级石阶组成的下山坡道。我记得在斜坡的高处,我可以望见闽江的帆影,以及远处传来的轮渡起航的汽笛声。那年北上求学,有人就在那渡口送我,那一声汽笛至今尚在耳畔响着,悠长而缠绵,不知是惆怅还是伤感。可是,可是,我再也找不到那通往江边的路、石阶,听不到汽笛的声音了!这城市被闽江切割,闽江流过城市的中心。闽都古城的三坊七巷弥漫着浓郁的传统氛围,那里诞生过林则徐和严复,也诞生过林琴南和谢婉莹。在遍植古榕的街巷深处,埋藏着飘着书香墨韵的深宅大院。而在城市的另一边,闽江深情地拍打着南台岛,那是一座放大了的鼓浪屿,那里荡漾着内地罕见的异域情调。那里有伴我度过童年的并不幸福,却又深深萦念怀想的如今已经消失在苍茫风烟中的家。我的家乡是开放的沿海名城,也是重要的港口之一。基督教文化曾以新潮的姿态加入并融会进原有的佛、儒文化传统中,经历近百年的共生并存,造成了这座城市有异于内地的文化形态,也构造了我童年的梦境。然而,那梦境消失在另一种文化改造中。人们按照习惯,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清除花园和草坪,用水泥封糊了过去种植花卉和街树的地面。把所有的西式建筑物加以千篇一律的改装,草坪和树林腾出的地方,耸起了那些刻板的房屋。人们以自己的方式改变他们所不适应的文化形态,留给我此刻面对的无边的消失。我在我熟悉的故乡迷了路,我迷失了我早年的梦幻,包括我至亲至爱的故乡。我拥有的怅惘和哀伤是说不清的。8.作者在第二段中说“我昔时熟悉并引为骄傲的东西已经消失”,根据文章内容,作者写到的哪些东西消失了?请用自己的话分条概括。(5分)答: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中信息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先在文中找到作者认为是“消失的东西”,留心发现带有“消失”字眼的句子,再用自己的话分条概括。答案:①一片梅林和迎着风霜绽放的梅花消失了。②妈妈用以洗菜和洗衣的水井、井台上边几棵茂密的龙眼树、龙眼树下的水牛都消失了。③有着长满水草的河渠以及碧绿的稻田的乡村景色消失了。④充满欧陆风情的建筑消失了。⑤“我”北上求学时走过的小路、石阶以及听到的汽笛声消失了。9.第九段中作者写的“有异于内地的文化形态”和“另一种文化改造”分别指的是什么?(5分)答: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回答此问题要注意先在第九段中找出这些句子在文中的具体环境,然后判断其具体的含意。答案:前者是指基督教文化与原有的佛、儒文化融合后形成的文化形态;后者指依据所谓“现代文化”改装西式建筑,用水泥封糊地面,建筑刻板的房屋等。10.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写“迷了路”,它们的含义是否相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5分)答: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和鉴赏文学作品表达技巧的能力。开头说“迷了路”之后,用冒号注解了原因是“它变得让我辨认不出来了”;结尾说“迷了路”,又进一步说“我迷失了我早年的梦幻,包括我至亲至爱的故乡”。对以上两处加以分析,不难得出其不同的含义。这种写法的作用可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答案:不相同。开头写“迷了路”是指家乡的变化让“我”认不出,为下文做铺垫。结尾写“迷了路”是指在家乡的变化面前,“我”找不到童年的梦幻、至亲至爱的故乡和特有的文化情结。这样写既前后呼应,又深化了主题。11.面对“消失的故乡”,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答: 解析:本题具有一定的探究性,在解答时要先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由对故乡“消失的东西”的怀念中可总结出作者的思想感情。答案:①对童年的怀念。②对充满欧陆风情以及异域情调的故乡的怀念。③对特有的有异于内地的文化形态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