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
加入VIP免费下载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

ID:933762

大小:14.29 KB

页数:5页

时间:2022-03-0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通过读文识字,认识10个生字,通过形声字的方法会写“忌,幔,擂”等三个字,通过形近字辨析会写“妒,呐,援”等三个生字。  2.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感受周瑜的嫉贤妒能和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通过鲁肃对诸葛亮的采访,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4.通过拓展阅读,激发学生阅读《三国演义》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感受周瑜的嫉贤妒能和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难点:  通过鲁肃对诸葛亮的采访,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读文识字,认识10个生字,通过形声字的方法会写“忌,幔,擂”等三个字,通过形近字辨析会写“妒,呐,援”等三个生字。  2、小组合作,分段朗读课文,揣摩人物的语言,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教师板书:草船借箭  同学们,对于草船借箭的故事,你有什么了解呢?  (同学们谈感受)  师总结:《草船借箭》选自《三国演义》,是一篇有关谋略的故事。  初读感知  1、小组合作学习  要求:①小组合作分段小声朗读课文,遇到生字,借助拼音互相交流,多读几遍。  ②运用已有的识字经验交流课后要求会写的字。划出生字在文中的词语,并试着理解词义。  ③交流课文主要内容。  2、小组汇报  二、细读体会  1、师:你最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你从哪里能读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呢?画出这样的句子,好好读一读。  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  《三国演义》   诸葛亮:神机妙算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感受周瑜的嫉贤妒能和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通过鲁肃对诸葛亮的采访,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通过拓展阅读 《三国演义》,激发学生阅读古典文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前面我们初读了《草船借箭》,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谁来说说?  (写事的文章只要抓住事情发展的起因,经过,结果,就能准确地归纳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2文中有两个主要人物,一个是周瑜,一个是诸葛亮。(板书课题)  二新授。  1这两个人有着怎样的特点,请同学们自己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边读边化出体现人物特点的词句,并写下你的感受,然后尝试着通过你的朗读来表现人物的特点。  2把你的感受和小组成员交流一下,  A交流所写的感受。  B通过朗读来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小组汇报其余小组补充评价全班读)  3面对周瑜的步步紧逼,诸葛亮不但把期限从十天缩短为三天,还当面立下了军令状。好在,三天之后,诸葛亮如愿以偿,顺利从曹军那里借到了10万支箭,凯旋而归。凯旋归来的诸葛亮首先要感谢的那个人就是——鲁肃。可鲁肃上了孔明船—————是糊里糊涂。如果你是鲁肃,你想问诸葛亮什么问题呢?  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4——9自然段,并从中找出你最想问的4个问题。  把你的问题和四人小组的其它伙伴交流一下,并尝试着回答这些问题。  小组交流。  预设:诸葛亮为什么将借箭的期限从十天缩短为三天?  诸葛亮为什么让鲁肃帮忙,而且不让告诉周瑜?  诸葛亮为什么料到曹兵不会出来?  诸葛亮面对我的问题,为什么要“笑”?  小组汇报。  鲁肃,你想问什么就赶紧问吧?  诸葛亮呢?  3鲁肃心中的问号一个个变成了感叹号。这会儿,鲁肃服孔明,那是五体投地呀。周瑜也是自愧不如,长叹一声: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过他。”这就是《草船借箭》的故事,为什么叫借箭呢?箭还到了哪里?   课下,大家也找到了一些和这个故事有联系的故事,谁来说说。  预设:蒋干偷书周瑜打黄盖借东风  火烧赤壁。  让一个孩子读自己所搜集到的有关赤壁之战的经典段落。  师:箭从何来?(这就是草船借来的箭)  师:果真是有借有还啊。  4这就是《三国演义》,他有惊心动魄的战争,他有个性鲜明的人物。正因如此,三国演义才拥有着经久不衰的魅力。课下,希望我们可以完整地读上一读。  三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  周瑜:嫉贤妒能  诸葛亮:神机妙算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