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教学设计静乐县新建小学吕晋英【教材分析】 《草船借箭》一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编的。课文写周瑜由于嫉妒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来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有胆有识,才智过人。【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本课重点词语。2、分角色朗读课文。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课文,自读自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复述故事梗概,体会人物的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学情分析】 课文写了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使周瑜不得不为之叹服,称诸葛亮“神机妙算”。教学时,教师就引导学生围绕“神机妙算”这个词展开教学。教学中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对故事情节的了解,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难点:抓住重点句子,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教学准备】师:课件生:完成前置性作业(预习)【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略)第二课时一、由故事导入新课1、老师在上课之前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有一位著名的相声演员在表演相声时说,他知道周瑜的母亲姓“既”,诸葛亮的母亲姓“何”。同学们听说过吗?对,观众听了也非常奇怪,这可是从来没有听说过的啊!原来这位演员在和大家开玩笑,他的“根据”就是周瑜在临死前哀叹道“既生瑜,何生亮!”意思是说:既然有了这个智勇过人的周瑜,为什么还要有这个比他更为强大的诸葛亮呢?(出示“既生瑜,何生亮!”的解释)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已经知道,周瑜是孙权手下的一名大将,有勇有谋。那么这样一个智勇双全的大将为什么还自叹不如诸葛亮呢?这节课咱们就继续来学习这个充满了谋略和智慧的故事——《草船借箭》,学完后大家大家就会明白了。(板题)二、回忆旧知,体会首尾呼应1.上节课咱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段,知道了“草船借箭”的起因是(生说:周瑜妒诸葛亮,用10天造十万枝箭的命令来设计暗算诸葛亮,而诸葛亮立下军令状说三天就能造好十万枝箭。)2.第一段中哪句话点出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原因?(全文第一句。)师:对,课文开头就点明了原因,齐读此句。 3.课文二——四段中也有一处直接写出了诸葛亮有才干,快速默读二——四段,找出这句话。(全文末尾一句。) 4.全文末尾这句话与开头处的句子有什么关系?(1)指名2人对读。(首尾呼应。) (2)师生配合(师首句,生尾句)读,体会首尾呼应。三、整体把握“神机妙算”的语句
1、师过渡,周瑜说诸葛亮——板:神机妙算,什么意思?出示: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情势,决定策略。(齐读) 师再过渡:诸葛亮到底是怎样神机妙算的呢? 2.请生默读课文二——三段,找找突出描写诸葛亮神机妙算,胸有成竹,料事如神的句子,用“——”划下。 交流出示: (1)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枝箭。 (2)不能让都督知道,否则我的计划就完了。 (3)鲁肃……回来见了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 (4)第一天……第二天……,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诺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5)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6)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夭亮了就回去。 四、学习“知周瑜” 1、读第②句。 2.诸葛亮为什么会有这样说? (1)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2)同桌两人一组讨论、交流。 板:知周瑜 心胸狭窄 3.诸葛亮要鲁肃办什么事?指名读句:“希望你能借……船的两边。” 师:这排的一千多个草把子的船就是“草船借箭”中的(指课题)——(生)“草船”。 五、学习“知鲁肃” 1.诸葛亮要鲁肃别把这事告诉周瑜,结果怎样? (齐读第③句。) 2.理解这个句子。 (1)“果然”是什么意思?(学生汇报) (2)从中可以看出鲁肃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忠厚守信)板:知鲁肃人 忠厚守信
(3)齐读句子体会。 3、到现在,借箭的计划已有条不紊地准备就绪。请生分角色读第二段。 六、学习“识天象” 1、师:(指①④句)诸葛亮曾担保三天管保有十万枝箭,可第一天没有动静,第二天仍不见动静,直到(引读)—— 2、请生自由读6-7自然段,说说诸葛亮为什么选在第三天四更时候出发?(这时候江上大雾弥漫,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板:大雾漫天 3.有了这样的大雾会有什么结果呢?与借箭又有什么关系? (1)出示:因为江上大雾弥漫,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所以…… (2)先默读6、7节,然后四人一组讨论用多种方法来补充完整句子。 生汇报:(预设)所以选择第三天四更出发。 所以把船靠近曹军水寨。 所以叫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所以曹军才不派兵出来。 …… 4、显然,大雾弥漫这一气候的变化正是借箭成功必不可少的一个要素,也是诸葛亮选择第三天四更时分出发的原因。 (1)诸葛亮是什么时候决定这一时间出发的?(三天前立军令状时。)为什么? (2)对,早在三天前,诸葛亮就预测到三天后有一场漫天大雾,这要归功于他识天象,了解天气变化情况。(真乃神机妙算) 板:识天象 (3)齐读第①、④句,体会诸葛亮识天象的神机妙算。 5.正因为江上大雾弥漫,诸葛亮在天还没亮时,把船靠近曹军水寨,并怎样布船?生引读书中有关句子。(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 (1)画示意图1(显示出船头朝西,船尾朝东。)这样布船的目的是什么?(准备受箭) (2)引读,可这样布船,船队离曹太近了,鲁肃不禁吃惊地
说:(引)“……”,可诸葛亮却笑着说:(引)“……”。(自信,胸有成竹的笑) 七、学习“知曹操” 1、这是诸葛亮的预料,事实又是怎样的呢?指名读第8自然段——(开头……箭好像下雨一样。) 2.“虚实”在这里指什么?生交流:“虚实”在这里指诸葛亮一方的内部实际情况。即“你借给我20只船……排在船上的两边。”(第四自然段) 3、这样少的兵士,船上又没有什么武器,曹操丝毫不用害怕,可他为什么不敢派兵?(1)请生交流:曹操之所以不敢轻易出动,是因为(江上大雾弥漫,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师: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是别人还也许有派兵的可能,而曹操是绝不会派兵的,因为曹操是一个(板:生性多疑)的人。 板:知曹操性生性多疑 4.这时诸葛亮又是怎么做的?(生读) 5、画示意图2:船头朝东,船尾朝西。 (1)师:这时诸葛亮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这是为什么?(一边受满了箭,让另一边再来受箭。) (2)这不禁使我们想到诸葛亮向鲁肃借草船时说:“船要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 (3)现在你能说说这个“妙”,妙在何处吗?(排在两边的草把,更利于多受些箭,用青布幔子遮着,让敌人看不清虚实……) 八、学习“晓地利” 1.过渡:当曹军一万多个弓弩手,一齐朝草船上射箭,箭好像下雨一般时,诸葛亮和鲁肃正在船中饮酒取乐。因为诸葛亮这样说——(引)第(6)句。 2.天亮了,诸葛亮的船队是怎么回去的呢?默读第9自然段,找出一个词来概括。板:顺风顺水 3.比较两次示意图。 (1)根据“顺风顺水”这个词再次默读第9自然段
,想想水往哪个方向流,当时的风向又是怎样的?(在示意图上用箭头表示。)(2)师介绍:长江江水正是由西向东流,正是趁着顺风顺水的时刻,二十条船像飞一样放回二十多里,曹操想追也来不及了。 (3)诸葛亮能利用顺风顺水的条件是巧合吗?(这表现了诸葛亮知晓地理的优势,并能利用它。) 板:晓地利 4.齐读第9节。 九、学习第四段 1、学习了借箭经过,我们看到诸葛亮他知周瑜心、知鲁肃人,知曹操性,可算是知人心(板);他预料四更时刻大雾漫天,应称是识天象;他更会利用顺风顺水应赞为晓地利,从这三方面看,诸葛亮真无愧为“神机妙算”,难怪周瑜最后也自叹不如:“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生读) 2.齐读第四段。十、扩展延伸,总结全文1、同学们,你觉得周瑜和诸葛亮相比,有哪些地方不如?(智商、胸襟、考虑问题的能力、观察事物的能力、掌握天文地理的能力)2、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草船借箭的经过。那么,历史上是否真有其事?草船借箭真的是诸葛亮所为吗?让我们来看这段文字。《三国演义》中“七分实事、三分虚构”。作者大体按照历史真实来写,又虚构了大量细节和情节。这样虚实结合的写法,不仅使读者产生真实感,又使小说更生动、人物形象更丰满。小说中塑造了许多人物形象比如:曹操、孙权、刘备、诸葛亮、张飞、关羽等,可谓家喻户晓。课下,同学们有兴趣的话,可以读读《三国演义》这本书中的其它故事,如:《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火烧赤壁》、《空城计》等篇目。(师:一定会让你过目不忘的。)3、(出示:《三国演义》书的图片)同学们,好读书,读好书,领略经典名著独特的艺术魅力,体会书中蕴藏的丰富内涵,这也是老师对同学们的期望。【板书设计】
周瑜心胸狭窄 知人心 鲁肃忠厚守信 神机妙算 曹操生性多疑 识天象 大雾弥漫晓地利 顺风顺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