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草船借箭 第一教时 教学目标: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给课文分段。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新词的意思。 3.通过读课文,理解诸葛亮的为人。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大意。 教学难点:给课文分段。 教具:录音、投影 教学过程: 一、审题激趣:我们知道中国古典文学中有一部是写东汉末年的农民起义的书,其中“桃园结义”、“过五关斩六将”等故事,你知道这是本什么书?(《三国演义》) 二、学生自学课文,自学生字词。 出示思考题:1。课文中谁是主要人物?围绕“借箭”,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2.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三、质疑问难,分清因果。 1.学生提问,教师整理后存疑。 2.
带着问题边读边想。组织讨论,着重解决: (1)诸葛亮为什么到东吴来?为什么要借鉴?(要求学生细读课文第一段,弄懂事情发生的原因。) (2)“妒忌”是什么意思?以“妒忌”为线索,抓住有关句子边读边议:周瑜怎样步步紧逼,故意为难加害诸葛亮?诸葛亮又是怎样将计就计,成竹在胸的? (3)对话朗读训练, (4)讨论:诸葛亮为什么不揭穿周瑜要陷害自己的阴谋? 3.首尾两句联系对照,通过朗读,思考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读最后一段,抓住关键词“交箭”—“长叹”分清事情的结果。 四、小结:学习叙事的课文,应该分清事情的起因、结果,才能深入理解课文。 五.填空:因为周瑜()诸葛亮的才干,想以此来()诸葛亮;诸葛亮()答应()天交箭,并立下军令状。经过“草船借箭”,又一次证明了诸葛亮是一位()的人。 作业:抄写生字新词。 作业本1、2题 板书
:接受任务——做好准备——草船借箭——按时交箭 (1—2)(3—5)(6~9)(10) 教学后记: 第二教时 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探究课文,理解诸葛亮草船借箭能够取得成功的原因。 2.深入认识诸葛亮这一人物,简要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学习探究课文,深入了解诸葛亮。 教学难点:简要复述课文。 教具:挂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
细读课文3—5自然段,讨论:1。周瑜派鲁肃去探听情况,“探听”可以换成什么词? 2。鲁肃是怎样对待诸葛亮的? 二、细读课文6—9自然段,切入重点抓住“借”字,思考:草船借箭为什么成功? 默读课文,找出课文中一个中心词来概括回答,并用上“因为------所以”(神机妙算) 三、引导学生探究,领悟方法。 1.理解“神机妙算” 2.诸葛亮敢于用“草船借箭”,首先“神机妙算”到了什么? 联系“大雾满天”一句,说说诸葛亮是怎样一个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朗读小结:刚才我们是怎样读懂“神机妙算”的?(抓住关键句—联系上下文) 四、
导学法,探究讨论。 1、根据学法,再读课文,讨论诸葛亮还“妙算”到了什么?怎样安排计策?划下有关句子 2、组织讨论,在读读议议中把握重点。 (1)读“诸葛亮笑着说”一句,体会他充分“妙算”到的情况。 (2)读议“一字儿排开”一句,想想诸葛亮为什么要这样安排?结果怎样?(出示挂图) “一字儿排开”与“一列纵横”有什么区别? 再读“飞箭如雨”句,“船头掉向”又说明了什么? (3)结合第9自然段,你还读懂了什么?齐读。 3.小结:学习课文,要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 五、扩展探究,加深认识。 1.默读课文,哪些地方也表现出诸葛亮“神机妙算”?(学生相互交流) 2.讨论:诸葛亮为什么能神机妙算?(知己知彼,博学多才,善于分析,巧妙运用计策) 六、简要复述课文。 抓住课文中的一些关键词复述。自由复述—指名复述—同桌复述 七、填空:“草船借箭”是一次()的较量。诸葛亮深知周瑜(),鲁肃(),曹操();还利用()()天气和()条件,巧妙的安排,运用()进行借箭。借箭的成功,充分说明诸葛亮是一个既()又()的人。 作业:作业本3、5、6题 板书:知天时:大雾 草船借箭识人心:周瑜鲁肃曹操 诸葛亮懂地理:顺风顺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