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 教学设计
加入VIP免费下载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 教学设计

ID:934061

大小:16.86 KB

页数:12页

时间:2022-03-0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正确读写本课的词语。分角色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2.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有层次地培养学生的思维独特性。3.体会古典文学作品的文化魅力。感悟祖国灿烂文化的底蕴,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创新意识。教学重难点1.了解“草船借箭”的起因及经过。2.抓住人物语言,感受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3.学习课文,从文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根据《三国演义》的有关章节改写的故事。(出示课文题目后齐读。)  2.出示挂图,简介背景: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曹操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共同抵抗曹操。诸葛亮奉命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也就是在赤壁之战之前发生的。   3.从《草船借箭》这个题目中,你可以知道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4.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任务来为难诸葛亮,诸葛亮接受了这个任务,并保证三天造好。第二部分(第3~5自然段):周瑜不提供造箭材料,进一步陷害诸葛亮。诸葛亮不需要造箭材料,巧妙地做好“借箭”准备。第三部分(第6~9自然段):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第四部分(第10自然段):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神机妙算,自叹不如。  (2)本文的中心事物是“箭”,周瑜借造箭来刁难诸葛亮,诸葛亮因“借箭”而显示其才干。通过学习,同学们对课文内容基本把握了。请大家以“箭”来总结段意。  第一部分:写周瑜让诸葛亮造箭。第二部分:写诸葛亮准备造箭。第三部分:写诸葛亮“借箭”。第四部分:写诸葛亮“借箭”成功。  学生归纳之后,老师充分肯定,并及时指出:这是按照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果”的顺序写的。  二 借助字典和生字表自学生字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督:读dū,不要错读成dù。    惩:读chéng,不要错读成chěng。寨:读zhài,不要错读成zài。饮:读yǐn,不要错读成yìn。  2.指导学生区分字的结构。  (1)加一加。  “督”由“叔”和“目”组成,且记住这个字是上下结构。  “惩”由“征”和“心”组成,这个字也是上下结构。  “饮”就是“饣”加上一个“欠”字,这个字是左右结构。  (2)换一换。  “寨”与“赛”的字形相近,它们上半部分相同,下半部分不同,注意区分。  (3)组一组。  “罚”是由三部分组成的,上面是“罒”,下面由“讠”和“刂”组成。  3.指导学生理解词义。  (1)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2)查工具书理解词义,要求学生掌握下列词语。  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比自己好的人心 怀怨恨。迟延:耽搁;拖延。  才干:办事的能力。      甘受:心甘情愿地接受。惩罚:严厉地处罚。自有妙用:自然有巧妙的用处。疑惑:指心里不明白。调度:管理并安排(工作、人力、车辆等)。本课指调用。虚实:虚和实,泛指实际情况或内部情况。本课指曹操因江面雾大,不了解诸葛亮的情况。军令状:戏曲和旧小说中所说的接受军令后写的保证书,表示如不能完成任务,愿依军法处罪。弓弩手:古代军队中负责射箭的兵士。弩,古代兵器,一种利用机械力量射箭的弓。丞相:古代辅佐君主的职位最高的大臣。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形势,决定策略。  三 学习课文内容  1.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指名读第一部分,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以下问题。  ①周瑜是怎样“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要他负责造箭的?他的企图是什么?你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出来的?(因为文章一开始,就直接点出周瑜看到诸葛亮有才干,心里很妒忌。第2自然段就写出周瑜要诸葛亮在十天内赶造十万支箭。设计这个问题,就是让同学们通过读书,了解周瑜嫉贤妒能的狭隘胸襟。周瑜开始以 “公事”为由,要诸葛亮“不要推却”,接着又以“十天”为期来刁难他,最后当诸葛亮同意三天造好后,又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以便抓到字据口实,日后好堂而皇之地加害于他。因此,当他以为诸葛亮中计时便显得很“高兴”。)  ②诸葛亮知不知道这是周瑜的阴谋?为什么不当面揭穿他,反而主动立下军令状?  A.这个问题老师要引导学生联系当时的历史背景来谈。当时曹操率军南下,企图攻打东吴,之后再攻打刘备,以便一统天下。孙刘两家看清了曹操的阴谋,因此才会联合起来抗击曹操。正是基于这个原因,所以诸葛亮才没有揭穿周瑜的阴谋,怕的是伤了和气,孙刘联合战线破裂,导致被曹军各个击破。  以上只是没有揭穿周瑜阴谋的一个原因,学生要充分体会到诸葛亮不逞一时之能,以大局为重,有着广阔的胸襟。  B.学生自读这段内容,要抓住诸葛亮的言行体会,看出诸葛亮知己知彼,胸有成竹,有把握完成任务,想用实际行动挫败周瑜的阴谋。  C.既然诸葛亮看出了周瑜的阴谋,他为什么还主动立下军令状?(周瑜也是个非常聪明的人,如果诸葛亮表现出犹豫的神色,周瑜还会有别的阴谋。诸葛亮主 动请命,目的是将计就计,不露声色地麻痹周瑜,使周瑜觉得自己很高明,让诸葛亮上了自己的圈套。这样一来他就会放松警惕,从而使诸葛亮掌握主动权。)  (2)对于这一部分的学习,一定要让学生抓住两个人物不同的语言和神态,分析两人不同的心理活动:周瑜面和心毒,在一句一个“先生”的虚假恭维之中包藏着杀机;事后喜形于色,自以为得计。而诸葛亮则早已对周瑜的祸心了如指掌,显得平静自若,胸有成竹。  (3)分角色朗读。由于本段人物对话较多,人物个性特点鲜明,所以老师在让学生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以便更好、更准确地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物特点。  2.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请同学们跟随录音轻声朗读课文第二部分,思考下面的问题。  ①从周瑜对鲁肃说的话中可以看出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②诸葛亮请鲁肃帮了哪些忙?他还特别要求鲁肃怎样做?联系上文,课文中哪些词语表明诸葛亮对完成造箭的任务,挫败周瑜的阴谋胸有成竹?  ③鲁肃是怎样向周瑜报告的?你从中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   (2)这一部分安排了三个问题,实际上是让学生弄清这一部分一共讲了三层意思:第一层是周瑜吩咐军匠们不给诸葛亮准备造箭材料,并派鲁肃探听诸葛亮怎样造箭。这一层意思,同学们通过思考第一个问题,就能理解周瑜气量狭窄,妒贤忌才,完全不顾抗曹大局,一心想刁难诸葛亮并要治他的罪。  第二层意思是讲诸葛亮请鲁肃帮忙,并要求鲁肃不要把借船的事告诉周瑜。在这一层中,老师要让学生抓住“自有妙用”这个词谈谈体会,从而了解到诸葛亮早有对付周瑜的方法,并且是成竹在胸了。另外,第二个问题中的第一问,学生通过读书很容易就能答出诸葛亮要鲁肃为他安排船只、军士、青布幔子和草把子。从他需要的这些与造箭完全无关的东西来看,我们也能分析出诸葛亮对粉碎周瑜的阴谋早已胸有成竹了。第二问是诸葛亮特别要求鲁肃“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诸葛亮为什么要这样特别叮嘱鲁肃呢?联系上文对周瑜这个人物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周瑜虽然心胸狭窄,面善心毒,但作为东吴的都督,他也是很聪明的,在打仗用兵方面也很有才华。如果让他知道诸葛亮向鲁肃借的这些东西,他很可能就猜出了诸葛亮的用意,即使猜不出,他也会千方百计地阻挠,不借给诸葛亮这些东西,从而破坏诸葛亮的计 划,使自己的奸计得逞。诸葛亮正是看清了周瑜的险恶用心,所以才特别叮嘱鲁肃那样做。  第三层意思是讲鲁肃回去向周瑜报告情况时,说诸葛亮不要造箭材料,并不提借船的事,周瑜疑惑不解。在这层中,老师一定要引导学生理解好“果然”这个词,“果然”就是果真如此,事情像预想的那样发生,然后让学生谈谈鲁肃是个怎样的人,学生要能说出鲁肃是个守信用的人。  (3)深层次地理解这部分内容。思考:诸葛亮为什么敢向鲁肃借东西?他为什么特别叮嘱鲁肃不要把借船的事告诉周瑜?(因为诸葛亮了解这两个人的性格特点。鲁肃守信用,周瑜奸诈狠毒,所以才会那样做。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诸葛亮善于识人,这也是他后来能成功地“借”到箭的主要原因之一。)  (4)再读这段话,体会这三个人物的不同性格特点。  3.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这一部分是课文的重点,它按时间的顺序,有声有色地讲述了诸葛亮巧妙地向曹操“借箭”的经过。  (1)默读并思考下列问题。  ①诸葛亮在什么时间才去开船“借箭”的?为什么要等到这个时候?(诸葛亮是在第三天四更时候才开船的。因为此时天色微明,江面上有浓浓的大雾,曹军看 不清江面上的情况,使他们不明虚实。)  ②诸葛亮把船停在了哪儿?为什么?(诸葛亮把船停在靠近曹军水寨的江面上,目的是一会儿受箭时距离合适。太远,箭射不到;太近,怕被曹军看清,识破计谋。由此可以看出诸葛亮在这方面也精心安排了。)  ③船是怎样停在那里的?为什么要这样做?(思考时,可事先让学生叠一些小纸船,并把它们贴在一起,读完了这部分内容之后,让学生自己演示。不难看出,诸葛亮把船队“一字摆开”是为了增大受箭的面积,使更多的箭射到草把子上,表现了诸葛亮的才智高人一等。)  ④船停下来,诸葛亮让军士们干什么?为什么这样做?他与鲁肃各有什么反应?这说明了什么?(诸葛亮让军士“擂鼓呐喊”,其实是虚张声势,造成大军压境的假象来迷惑曹军,使之在大雾天不敢贸然迎敌,只能用放箭来逼退敌人。鲁肃看到诸葛亮让军士擂鼓呐喊很吃惊,也很害怕,他担心曹兵出来,这些人就危险了;而诸葛亮却笑着、非常肯定地说,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还邀请鲁肃一同吃酒取乐。通过对两个人反应的比较,更能表现诸葛亮的谋略和胆识超人。另外,还要抓住“一定”这个词分析诸葛亮的胸有成竹。)  ⑤曹操是怎么做的?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 人?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根据曹操的言行,体会出他是个生性多疑的人,对什么事都谨小慎微,不敢贸然行动。诸葛亮正是抓住了曹操的这个弱点才敢这样安排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不仅知己,还能知彼,他善于识人的特点在这里再次得到证实。)  ⑥诸葛亮在船队刚到时是怎样布置的?后来又是怎样调动的?这样安排是为什么?(诸葛亮先让船队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等靠近曹营这一面的草把子上都插满了箭之后,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这样安排一方面是让船另一侧的草把子上也受箭,另一方面是回去的时候顺风顺水,曹操知道上当后追也来不及了。)  (2)在讲这部分时,老师还可以画一些简笔画来帮助学生理解,还可提示学生,长江之水是自西向东流,由此体会诸葛亮布阵的巧妙,既节省时间,又方便快捷,还能取得最好的效果。这些都是缘于诸葛亮对地理环境的了解。  (3)总结诸葛亮能成功“借”到箭的原因。  诸葛亮成功“借箭”有四个原因:①熟悉气象。能预测出三天之内必有大雾,归来时顺风顺水,曹军来不及追赶。②熟知地理。能在大雾中把船停在受箭的最佳位置。③擅长识人。了解鲁肃的忠厚,知道他不会泄 露借船的机密;深知曹操生性多疑,料定他不敢在没有弄清虚实的情况下轻易出击。④谋划周密。用计巧妙,充分利用了各种有利条件。如安排草船,精心伪装,利用大雾,归来时顺风顺水等。  (4)老师小结。  文章的第三部分是全文的重点。课文叙述了诸葛亮巧妙使用草船向曹军“借箭”的经过,突出反映了诸葛亮足智多谋,具有非凡的才干。  4.学习课文第四部分。  学生齐读这一部分,同时思考下列问题。  (1)诸葛亮按规定期限完成造箭任务以后,本可以讽刺挖苦周瑜一番,但他却装作好像什么也不知道似的,这是为什么?(表现了诸葛亮顾全孙刘联合抗曹的大局,不想使周瑜太难堪,表现出了豁达大度的政治家风范。)  (2)课文最后以周瑜叹服的话作结尾,起到了什么作用?(课文最后以周瑜叹服的话作结尾,既总结了全文,点明了中心,照应了开头,又突出地反衬了诸葛亮的卓越才干。)  四 分清前因后果,整体把握故事情节  读第一部分,学生能理解正是因为诸葛亮“挺有才干”,引起周瑜的“妒忌”,所以周瑜才设下“十天之 内造十万支箭”的阴谋陷害诸葛亮,这是事情的起因。学习第二部分之后,理解到周瑜一方面不给诸葛亮造箭用的材料,另一方面让鲁肃去查看动静,而诸葛亮却向鲁肃借船,还不让他告诉周瑜,这是事情的发展。课文的第三部分是整个“借箭”的经过,集中反映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这是事情的高潮。从课文第四部分的表面看,事情的结果是如期交箭。但根据事情的起因,我们会发现,这件事的起因由周瑜妒忌开始,因此结果也该由周瑜“自叹不如”结束。  理清文章的脉络,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从而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