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草船借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紧扣课文语言感悟周瑜、诸葛亮等人物的特点,通过重点研读诸葛亮筹划安排“草船借箭”的全过程,感受诸葛亮足智多谋、安排周密、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的本领。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教学重点: 弄清“草船借箭”的起因及经过,紧扣课文语言感悟人物形象,深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教学难点:感悟人物形象,深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简介故事背景。1、启示谈话:今天这节课想先与大家聊一本书,这本书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一直以来被人们称之为智慧之书,那就是————《三国演义》。这部书最重要的艺术成就在于战争的描写和人物的塑造上,其中有三个人物塑造得最为成功,称为三绝。2、简介智绝、义绝、奸绝、妒绝。从刚才的人物介绍中你们知道《三国演义》中的“三国”是指哪三国吗?(板书:魏、蜀、吴)
在东吴,智绝、奸绝、妒绝闪亮登场,为我们上演了一出好戏,那就是------《草船借箭》。(板书:诸葛亮、周瑜、曹操、鲁肃)二、紧扣“借”字理清文章脉络,回顾课文主要内容,探究真实起因。1、请看课题《草船借箭》的“借”字,是谁向谁借箭?为何借箭?经过如何?结果怎样?(指名回答)2、复述课文主要内容。3、思考: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他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4、请同学们打开课本默读第二自然段,有请两位同学上台演义这段。5、学生表演,汇报。6、引导思考:(1)同学们学习很认真,善于思考,从人物对话中进行分析,得出推测,那么周瑜有没有直接表露自己的目的呢?在哪里,从课文中找一找。(2)聪明的诸葛亮有没有看出周瑜的陷害之计呢?他为何要接下这个任务?(3)你看出诸葛亮、周瑜分别是个怎样的人?(4)周瑜陷害诸葛亮的原因是什么?(妒忌)(5)那么周瑜的陷害成功了吗?结果怎样?(读课文最后一句)(板书:妒忌————自叹不如)7、小结:《草船借箭》真正的起因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结果周瑜自叹不如。
三、探究课文,感悟“神机妙算”。过渡:诸葛亮由“造箭”变为“借箭”,完成了任务,连周瑜都称赞他“神机妙算”,那么他的神机妙算又表现在哪里呢?1、学生默读课文4—9自然段,观看借箭经过视频。2、学生讨论、交流、汇报。体会诸葛亮的“知天时”师:请“诸葛亮”给大家讲解一下借箭的经过吧。(1)“诸葛亮”提问:我选择在什么样的天气借箭?为什么选在大雾天?(指名回答)【出示句子】: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2)师问:这是不是巧合呢?(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出示句子】: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的时候,诸葛亮秘密把鲁肃请到船里。(学生自由读,在读中体会诸葛亮早在三天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3)老师小结:诸葛亮“知天时”。体会诸葛亮的懂地利。(1)“诸葛亮”提问:同学们听了我的借箭的经过,还有什么疑问吗?(学生质疑、交流)(2)师小结:诸葛亮非常熟悉长江的地理环境,进行了巧妙地安排,轻松地借到了箭,真神呀!体会诸葛亮的识人心
(1)“诸葛亮”:这次借箭我要感谢一个人,那就是鲁肃。(2)师问:为什么呢?鲁肃帮了什么忙?(3)学生交流回答。(4)师:借箭成功的关键还在于曹操的配合,曹操会配合吗?(5)“诸葛亮”:“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6)【出示句子】: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靠近。”(7)师问:诸葛先生,你怎么知道曹操一定不敢出兵?(8)师小结:诸葛亮知人善用,识人心。四、品析人物形象。1、诸葛亮果真神机妙算,请发表一下成功感言吧。周瑜此时此刻还有什么想说的呢?2、议一议:周瑜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3、评一评:三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4、读一读:人们根据《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写了一首诗来赞美诸葛亮。五、作业布置:一堂语文课虽然结束了,但“读名著”远远没有结束,我希望同学们继续读《三国演义》中自己喜欢或感兴趣的故事,将“读名著”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