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草船借箭(第二课时详案)教材分析: 《草船借箭》一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小说《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变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未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当时曹操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孙权和刘备联合起来抵抗曹操。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课文写了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十天造十万支箭,以此迫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算计,表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才智过人。课文结构严谨,以“借”为主线,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叙述。文中人物形象性格鲜明。通过引导学生品读,体会人物特点,感受人物形象,为学生打开学习古典名著的大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培养能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人物形象,(过程与方法的培养)3、从故事中得到启示,体会我们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体会阅读名著的乐趣,激发学生对名著的阅读兴趣。(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重点: 1、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神”在何处,“妙”在哪里?2、感受如何刻画不同人物性格。教学难点:紧扣课文语言,感受人物形象,从而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教法学法:1、启发式教学。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勾画词句,动手动脑、动口。2、导读法。导之以读,导之以思,导之以说,导之以写,甚至导之以疑。3、演示法。演示诸葛亮行船受箭时的排兵布阵,突破教材难点。4、讲读法、板书法多法并举。学法指导:1.以课题的“借”字为线索,为什么借箭?怎样借箭?借箭结果如何?理清文章叙述顺序。2.抓重点段,加强字、词、句的训练,深刻理解课文内容,活化人物形象。3.抓重点词语,“神机妙算”,设疑,导读,以词绕文,串珠引线,深入探究文本。设计理念:基于“研究性学习”理论的“研究性阅读”教学模式,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草船借箭》一文,无论是从课文主题、人物形象看,还是从写作手法、语言风格看,都是实施“研究性阅读”教学模式的极好载体。设计特色以研究性阅读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
课前互动:孩子们,咱们今天又见面了。昨天老师给你们讲了曹操误中反间计,怒斩蔡瑁和张允的故事,你们觉得马老师讲故事的本领怎么样?老师不光会讲故事,还有神奇的魔力,你们信不信?你们看过甑环传没有?里面的主人公嗖地一下就从现代穿越到了古代,并演译了一段动人的传奇故事。我也会玩穿越,不过,穿越也要讲究时机,还要看你们注意力是不是高度集中,你们想不想玩一把?咱们猜个脑筋急转弯热热身吧。我们班好多同学都看过《三国演义》这本书,可你们知不知道周瑜的母亲姓什么,诸葛亮的母亲姓什么?(有一位著名的相声演员在表演相声时说,周瑜的母亲姓“纪”,诸葛亮的母亲姓“何”。观众听了非常奇怪,这可是从来没有听说过的啊!原来这位演员在和大家开玩笑,他的“根据”就是周瑜在临死前哀叹道“既生瑜,何生亮!”意思是说:既然有了我这个智勇过人的周瑜,为什么还要有这个比我更为强大的诸葛亮呢?教学设计: 一、设置“悬念”,导入新课。(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同学们请跟随老师一起深呼吸,让我们跟随一段悲壮激昂的音乐,穿越到1800多年前战乱纷争的三国时代。(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曾经有多少英雄豪杰,演译了一段段神奇的故事。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草船借箭》去感受一位集胸襟与谋略为一生的传奇人物——诸葛亮。(大家一起读课题19.《草船借箭》。 同学们,通过上一节课的读书和研究,我们知道周瑜设计想害诸葛亮,而诸葛亮更是立下军令状。那么诸葛亮中计了吗?二、品读文本,活化人物。 (一)象由心生,品读周瑜之“叹”1.是的,事情并没有按周瑜设想的那样发展。早在诸葛亮立军令状之前,就已经想到了草船借箭的计谋。他想得是那样的周到、那样的细致、那样的准确,最后,草船借箭的计谋得到了成功的实施。难怪当鲁肃把草船借箭的经过告诉周瑜时,周瑜长叹了一声(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2.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周瑜的一声叹息:“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师:这是怎样的一叹?(引导生读中悟:心服口服的一叹、自愧不如的一叹、不除必成后患的恐慌一叹。)周瑜叹的是什么?(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二)抓字眼,感悟“神机妙算”。1、同学们,自古兵家作战,讲究“天时、地利、人和”,你们觉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在课文中哪些地方得到了充分地体现?默读课文4——9自然段,把相关的语句用你喜欢的方式标注出来,(如波浪线、横线、小括号等)仔细读一读,想一想,为什么你觉得这个地方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并在旁边做简单的批注。2、交流:预设一:识天象。(角色换位,对比体会。)(1)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指导朗读,体会诸葛亮知天文)师:“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揣摩一下,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心里会怎么想?”(大吃一惊、惊慌失措)
生:“鲁肃会感到很害怕。那么大的雾,船要是误进了曹军的水寨怎么办?” (指导读句子)生:“鲁肃会大吃一惊:前两天还是好好的,怎么现在会有这样大的雾?” (指导读句子)师:“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心情愉悦、如愿以偿)生:诸葛亮会暗自高兴。果然不出我所料啊,这场大雾来得太是时候了。(指导读句子)师:这场大雾来得好,来得妙啊。是诸葛亮运气好,纯属巧合,还是他事先本就算准了今天、此时会有这么一场大雾?联系上文看从哪一句话可以看出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预设二:聚焦三天,联系上下文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2)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①第2自然段:诸葛亮说:“只要三天。”(胸有成竹)②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胸有成竹)③诸葛亮说:“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神机妙算、胸有成竹)④第4自然段:诸葛亮说:“。。。。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自信满满、胸有成竹) ⑤第6自然段: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此句,要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师:这是鲁肃在观察诸葛亮的动静,当这位忠厚老实的朋友看到一天的时间就这样溜走了,可诸葛亮却连一支箭都还没有开始造,心里万分着急,诸葛亮啊诸葛亮,你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啊?第二天也这样过了,诸葛亮诸葛亮,你还不赶紧行动,小心小命不保了。师:“叶圣陶爷爷曾经说过:“简洁,是写文章的灵魂”,这样看来,这个句子是不是写得太啰嗦了?前两天不是没动静嘛,没动静有什么可写的?完全可以写成这样嘛: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既清楚又简练,多好!改不改?为什么?”(组织学生讨论。)师:“只有这样写,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不过,诸葛亮为什么选在第三天四更时候出发?生:因为这时候江上大雾弥漫。师:这时候江上大雾弥漫到了什么程度?(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有了这样的大雾会有什么结果呢?与借箭又有什么关系?A、出示:因为江上大雾弥漫,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所以……B、咱们前后四人临时组成四人小组讨论,用多种方法来补充完整句子。
(所以选择第三天四更出发。所以把船靠近曹军水寨。所以叫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所以曹军才不派兵出来。)师:显然,大雾弥漫这一气候的变化正是借箭成功必不可少的一个要素,也是诸葛亮选择第三天四更时分出发的原因。早在三天前,诸葛亮就通过观察天象,预测到三天后江上会有一场漫天大雾,这就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相机板书:识天象)小结:(一叹):当鲁肃回来,把诸葛亮草船借箭的经过禀报周瑜后,周瑜(自愧不如,)长叹一声,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预设三:剖析人心,玩味军师之“笑”(3)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方案一:师:正因为江上大雾弥漫,诸葛亮在天还没亮时,神不知鬼不觉地把船靠近曹军水寨,并怎样布船?引读书中有关句子。(船头超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师:这样布船,在鲁肃看来,有什么问题?(他们此行只有区区二十条船,而且船上只有区区三十名军士,军事力量本就薄弱,此时又把这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的,排成一字儿,军士们还在擂鼓呐喊,要是曹军出来,他们可就插翅难飞,只能全军覆没了。)鲁肃不禁吃惊地说:(引)“……”,可诸葛亮却笑着说:(引)“……”。生: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师:这个“笑”字有意思,值得玩味。《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们研究研究,诸葛亮他在笑谁?笑什么?同桌分角色小声读读,好好揣摩揣摩。(交流,师用旁白引领学生朗读)生:①笑鲁肃,忠厚老实,不知底细,傻得可爱。对鲁肃宽慰一笑。(谁来安慰安慰鲁肃?指导朗读。这下鲁肃总算放心了。)引:诸葛亮拍拍鲁肃的肩膀,爽朗一笑,说:“。。。。。。”②笑周瑜,想到周瑜陷害人的计谋落空,灰头土脸的样子,抑制不住的爽朗一笑。(周瑜小儿啊,你敢跟我斗,你还嫩了点儿。这叫什么笑?自豪地笑、自信地笑。谁来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引:诸葛亮面对南岸,仰天大笑着说:“。。。。。。”③对自己。一切事情,按自己的预测发展,一切尽在自己掌握之中,心中无比自信、自豪。引:诸葛亮面对曹营,会心一笑,自信地说:“。。。。。。”④笑曹操,谨慎多疑,聪明反被聪明误。对曹操轻蔑的嘲笑。引:诸葛亮面对曹营,轻蔑一笑,说:“。。。。。。”师:曹操派兵出来了吗?他怎么做的?你看诸葛亮把曹操的心看得多么准确。他说曹操不敢派兵出来,曹操果然就不敢派兵出来,
但是,曹操可是一代枭雄,一个伟大的军事家,他怎么可能任由别人轻而易举地攻占他的水寨呢?所以,他一定会:让弓弩手朝他们放箭、一定会放箭如雨,一定会借到十万支箭。这正中诸葛亮的意,你们说,诸葛亮神不神?诸葛亮妙不妙?让我们一起为他呐喊:让箭雨来得更猛烈些吧。哈哈。(相机板书:识人心)师:诸葛亮识人心的本领还体现在什么地方?生:①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师:为什么不能让周瑜知道?生:周瑜心胸狭窄、妒贤嫉能。所谓“一山不容二虎”,用现代来解说就相当于两个国家的总理,当他们遇到一个势力比他们强大的敌人曹操时,为了自己国家的利益只好联合起来,以求自保,但是,在结盟抗敌的同时,也会勾心斗角,互相算计。特别是当周瑜所用计谋总被诸葛亮料中,且诸葛亮的计划又总是高出他一筹,周瑜便心生杀机:“此人不除,必成江东后患。”)(板书:妒贤嫉能)②果然不提借船的事。(鲁肃忠厚老实。因为鲁肃忠厚老实,不会出卖朋友,所以诸葛亮请他帮忙,而没有请别人。)小结:(二叹)难怪周瑜听了鲁肃的回报之后,胆战心惊,长叹一声,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预设四:晓地理,排兵布阵,运筹帷幄。师:诸葛亮既知天时,又识人心,这让他的草船借箭的计谋成功了一大半,但是,曹操也是绝顶聪明之人,很快,他就明白自己上了当,马上派兵追击,可是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飞一样地放回20多里,追也来不及了。(4)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飞一样地放回20多里,追也来不及了。师:我们一起来看一幅简略图。诸葛亮所在的地方是东吴,曹操自北南下,在长江上游的北岸安营扎寨,诸葛亮带着船只去的时候虽是逆风逆水,可是漫天大雾,神不知,鬼不觉。回来的时候,却是顺风顺水,二十条船像飞一样放回二十多里,曹操追也来不及了。诸葛亮充分利用地理的优势,在排兵布船上都做了哪些巧妙的安排?(板书:晓地理)预设:①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起来,朝北岸开去。(连起来,便于统一行动,以免大雾天走散)②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A:“船头朝西,船尾朝东”:逆流而上,恰好可以让船的右面受箭,为后面受满箭后调头顺流而下做准备。B:“一字摆开”: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当,使受箭面积大。C:擂鼓呐喊,既是为了虚张声势,制造大部队进攻的假象,让曹操摸不清虚实,不敢然出击,只好派曹军出来射箭,同时又让曹军明确射箭的目标、方向。③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一边受满了箭,让另一边再来受箭。这样既能两面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又便于箭满后顺风顺水返回,省去掉头的时间。)
①近义词:靠近——逼近师:这两段话中有一组近义词,你们找一找。师:这两个词的位置能否调换,为什么?生:不能,如果先逼近再靠近,曹军就会以为敌军已经被击退,射的箭就少了,诸葛亮“借”的箭就可能不够十万支。小结:诸葛亮既识天象,又晓地理,更知人心,并进行巧妙布局,(三叹)难怪周瑜听了鲁肃的禀报之后,心惊肉跳,长叹一声,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三)对比感悟,升华人物形象1、你们觉得周瑜和诸葛亮比,他还有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周瑜心胸狭窄,容不下别人;诸葛亮心胸开阔,笑对阴谋。周瑜妒贤嫉能;诸葛亮足智多谋……诸葛亮事先知(神),周瑜事时知(人),曹操事后知(马后炮)2、拓展学生课外阅读。周瑜的气度、周瑜的胸怀、周瑜的为人、周瑜的才智都不如诸葛亮,难怪就连周瑜身边的亲信——鲁肃,亲眼见识了诸葛亮草船借箭的过程后,佩服得五体投地,他崇拜地对诸葛亮说:“先生,真神人也。”于是他就向诸葛亮讨教,“先生,您这神机妙算是如何来的,可愿教我?”同学们想学吗?3、全体起立,请同学们去看《三国演义》的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献密计黄盖受刑》,答案就在其中。三、以歌谣小结。让我们拍起手来,用一首歌谣结束我们今天对课文的研究。后人有诗赞曰:草船借箭不寻常,要论成败有文章。都督周瑜欲陷害,孔明先生巧应对。妙算天文雾漫天,通晓地利蒙曹操。洞悉人心妙计成,箭如雨下满载归。神机妙算诸葛亮,世世代代美名扬。板书:19、草船借箭识天象: 曹操:奸诈多疑 神机妙算 知人心:周瑜:妒贤嫉能巧谋划 鲁肃:忠厚老实 晓地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