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猴王出世教学要求: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古典文学的语言特点。2.领会“石猴”勇敢顽强、一心想着大家的品质,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3.体会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的语言美和古代劳动人民的丰富想象力。重点难点:1.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体会美猴王勇敢顽强、无私无畏的品质。2.读通、读懂句子,培养阅读古典小说的语感。教学课时:一课时。准备:《西游记》主题曲的录音带。教学过程:一 揭示课文题目——《猴王出世》1.(播放电视连续剧《西游记》的主题曲,由电视剧主题曲导出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在这部小说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哪个人物?(孙悟空。)2.《西游记》作者简介。3.谈谈你对孙悟空的了解。
4.你知道孙悟空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新课文,了解孙悟空变成美猴王的经过。二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扫清文字障碍.1.大声朗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画出不懂的地方。2.预习检查。(主要解决解词和字词问题,扫清文字障碍。)3.边读边想,说说这篇文章讲的是一件什么事。4.你有哪些不懂的问题,提出来与大家一起交流。三. 交流自学情况1.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并有感情地朗读这些段落。2.交流时,老师适时点拨,让学生领悟古典名著的语言特色。(1)四面更无树木遮阴,左右倒有芝兰相衬……灵通之意。 这几句交代仙石生成的环境,文字清新。(2)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这一段描写了石猴的机灵、勇敢,语言对仗工整。作者运用了排比手法,语言简练,寥寥几笔就写出了石猴出世后自由自在的生活。为后文石猴敢于进洞埋下了伏笔。(3)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这句写石猴入洞的情景,表现石猴的敏捷可爱。
(4)石猴端坐上面道:“列位呵,‘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不伤身体者,就拜他为王。我如今进来又出去,出去又进来,寻了这一个洞天与列位安眠稳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为王?”众猴听说,即拱伏无违。一个个序齿排班,朝上礼拜,都称“千岁大王”。众猴进入水帘洞后猴性大发,戏耍玩闹,早把先前的誓言忘在脑后。可此时的石猴却相当清醒,提出人要讲信用,按先前讲的拜他为王。从他说的话中可以看出石猴的聪明、机敏、爽朗、坦率;看出他做事有心计,是天生做首领、头目的材料。这石猴因穿越水帘洞的壮举赢得群猴的敬仰、崇拜,最终被拥戴为王。我们似乎能想象当时的石猴阔步登场,威风、气派地端坐在一个石凳上,众猴子一个个伏首称臣的情景。五.总结概括1.概括主题:这篇略读课文节选自我国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一回。课文主要写了花果山上一块仙石孕育了一只石猴,这石猴与群猴玩耍时,因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被群猴拜为猴王,表现了石猴活泼可爱、敢作敢为的特点。2.写法点拨:运用动作、语言、神态等多种描写,使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如“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这句话写出了石猴入洞的情景,“
瞑、蹲、纵、跳”等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写出了石猴的机智、灵巧、敏捷、勇敢的特点。3.心灵感悟:石猴那种做一件事就会一直做到底,从来不半途而废的精神正是我们所缺少的。我们每做一件事,如果有困难,就会停止不做。读了《猴王出世》这篇故事使我们懂得了:不论做什么事,只要不放弃,坚持到底,就一定会成功的4.随堂练习:(1)、改错别字:树支()桥粱()抓耳挠鳃()避署()疲蜷()伸头缩项()(2)、阅读理解:那座山正当山顶,有一块仙石,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围圆。四面更无树木遮阴,左右倒有芝兰相衬。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中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用“--”画出描写石头的形状、所出位置的句子。.石头变猴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选文最后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对偶。好处:1、能够高度概括所要表达的内容,使之凝炼集中。两个偶句互为补充、相互映衬。2.、能够增强节奏感,使语言整齐、语句匀称,琅琅上口,便于记忆和背诵.)5.课下作业:学完课文后,让学生把从书中读到的,电影、电视剧中看到的西游记故事,讲给大家听。板书: 猴王出世石猴出世探洞 称为“美猴王”备课资料:1.作者简介。吴承恩(约1500~约1582),明文学家。字汝忠,号射阳山人。山阳(今江苏淮安市楚州区)人。吴承恩小时候勤奋好学,一目十行,过目成诵。他精于绘画,擅长书法,爱好填词度曲,对围棋也很精通,还喜欢收藏名人的书画法帖。他除勤奋好学外,特别喜欢搜奇猎怪,爱看神仙鬼怪、狐妖猴精之类的书籍。如《百怪录》《酉阳杂俎》之类的小说野史,这类五光十色的神话世界,潜移默化中养成了他搜奇猎怪的嗜好,随着年龄的增大,这种爱好有增无减,这对他创作《西游记》有着重大的影响。30岁后,他搜求的奇闻已“贮满胸中”
了,并且有了创作的打算。50岁左右,他写了《西游记》的前十几回。后来因故中断了多年,直到晚年辞官离任回到故里,他才得以最后完成《西游记》的创作。2.西游记简介。《西游记》是中国古典神话小说,是一部规模宏伟、结构完整、用幻想形式来反映社会矛盾的巨著,作者是明代的吴承恩。全书共一百回,分为三部分:一至七回写孙悟空花果山称王和大闹天宫;八至十二回写取经的缘由和唐僧的身世;十三至一百回,写唐僧师徒在取经途中所经历的八十一难。书中讲述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表现了惩恶扬善的古老主题。这部带有童话色彩的神话小说,重点塑造了孙悟空这个大胆的、富有反抗性的神话英雄形象,他敢于反抗天宫、地府的统治者,能上天入地、呼风唤雨。他的言行符合人民群众的愿望,寄托了古代人民征服自然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