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学选段到名著课外阅读 教《猴王出世》一课有感刘川 名著选段从来难,栩栩如生人物像,用心揣摩不简单,还须走出小课堂。语文不仅仅只有课本,语文教学也不仅仅只有课内教学,阅读更不止课内阅读。无数专家说,课文只是个引子,一个学习语文的引子。让学生从课内阅读走向课外阅读这才是语文的重点。‘如何从课内引入课外?这是我一直以来困惑的问题。从本期的每一篇课文开始,只要选自名著,我一准尝试从课内教学引入课外阅读。有时还会花上一周的时间来进行班级共读,如学习《祖父的园子》等写童年的一单元后,共读《呼兰河传》和《童年》;有些只是稍作一下介绍,如《晏子使楚》一文后引入古文名著中的片段阅读,使学生从古代故事进入古文阅读。前些天选择《猴王出世》一课上了教研课,同样秉承这一宗旨,从课内到课外。而且,因为是名著单元的最后一课,承担了总结整个单元和过渡到更多的名著阅读的任务,所以在课文学习后,不单单引入了《西游记》,更要引入语文书第90页单元提示下的古文名著阅读。回顾整堂课,我认为以下这些做法是本课能成功达成教学目标的关键。首先,因是古白话文,其中的一些词语必须理解到位才有助于课文的理解。扫清后面课文学习的理解障碍,理解好一些古文词语,这一环节的安排有大功。毕竟,我们班不是一个理解力有多强的班级。大部分孩子读现代文章还才勉强理解。
其次,环环相扣的问题设置是很重要的。从石猴出世到猴王出世的学习,为了让学生理解人物形象,我设置了如此一串问题:这猴王一出生便是猴王么?找到句子后再问:可以用自己的话说说石猴的来历吗?这样的出生你觉得怎样?横空出世的石猴啥样?此三问旨在让学生感悟石猴来得离奇,生活习性奇特。后面重点学习猴王出世了。一开始是布置的自主学习:这只出生神奇的石猴在一处瀑布飞泉处又有了神奇的遭遇,他的人生遇到了转折,他当上了猴王。默读第2到4自然段,划出促使石猴当上猴王的行为的句子,写上你从中看出的他的性格或品质。尔后自由交流。交流完毕,猴王的形象已跃然纸上。我想,这便是教给学生阅读名著分析人物的方法吧!到此,介绍名著,引入课外便水到渠成了。怎么引入呢?我在原著中摘了一段石猴当上猴王的想法。学生默读后问:自由快乐的石猴当上猴王三五百载后,他有忧愁了。他忧什么?他想干什么?学生都读出了猴王想长生不老。猴王不是一般的猴啊,带着这样的追求他走出了花果山。他拜师学艺,有了名字,叫孙悟空,后来被玉帝封弼马温,后来自封齐天大圣而大闹天宫,再后了跟了唐僧取了个外号叫孙行者,因为保唐僧西天取经成功而被封为了“斗战胜佛”。他是怎样一步一步的变化的呢?如此,用孙悟空身份的变化来引导学生从课内引致课外,从选段走入名著。读过《西游记》的都知道,其语言中有极其多的对仗语句。这篇课文虽有删改,可其中对仗工整的句子仍有不少。我和学生对读,男女生对读,这样读读玩玩,较好地感受了古白话文的语言特色。最后一环是被大多数老师忽略的书本中的课程资源,结果真的很抢眼。由一本书过渡到了解多本古典名著。
教学本自书中始,页页字句须看清,理出重点想人物,语语激动小儿情!要说失误之处,最在那自由交流处。当交流石猴当上猴王的关键行为时,学生找出了进洞时他敢为人先,身手敏捷;出洞时心想他人,考虑周全。这些地方都只需一笔带过。可是当讲到猴王的那番话时,我却忽略了。只是问:什么情况下说的?让学生感受他的清醒。只是问:他是突然想起说的吗?让学生感受他的一开始的心计。心里想什么?想什么便说什么,这叫坦率。但是,我却忘了:付学贤同学写的批注:有领导才能。领导才能体现在哪?就在这番话!这当领导的要会做事会想事,还得会说话。再请看他这番话,三句。第一句说人要讲信用,第二句讲你们说进来又出去者为王,第三句说我进来又出去,您们为何不拜我为王。三句话,层层递进,目的明确,我就要当猴王。但他不直接说,而是先摆出名言,《论语》中的话,为自己的行为提供理论支持。好厉害的猴王!然后拿出众猴先前的许诺,最后才用反问提出的要求。看,好领导就得会说话,而且在别人没有履行诺言时主动出击以获得自己应得的权益与地位。至此,一只聪明、坦率、清醒、有心计、会说话的猴王呼之欲出。如果这样分析,方不辜负了小付的“领导”二字!可惜白白误了好年景,空留遗憾在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