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山子传苏轼
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重点字、词、句;2.了解方山子的异人之处以及作者对此的情感;
课前检测闾(lǘ)里谪(zhé)居陈慥(zào)著(zhuó)帽矍(jué)然奴婢(bì)岐(qí)亭精悍(hàn)勋(xūn)阀(fá)傥见之与(yú)1.读准字音2.特殊句式然终不遇(被动句,不被提拔重用)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判断句)何为而在此(宾语前置)鹊起于前(状语后置)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闾里:lǘ乡里宗:尊奉折节:改变志向遇:赏识庵蔬:以庵为居,以蔬菜为食。著:戴;屋:帽顶遗像:老式样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适:适逢,恰好矍然:惊讶的样子所以:……的原因妻子:妻子和儿女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耸然:惶恐的样子使:放纵因:趁机精悍:精明强干见:同“现”有:同“又”;从:使动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与?世有勋阀:世代有功勋使:假使显闻:显赫的名声等:等同,相类似岂:难道阳:同“佯”,假装傥:或许
合作探究1.方山子何许人也?找出文中的信息句,并填写下表:
陈慥季常其所著帽,方屋而高,似“古方山冠”环堵萧然,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世有勋阀,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富有的官二代)少时稍壮晚年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喜好自由,仗义)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遁光黄间,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人莫识也。方山子档案
2.苏轼再见方山子之后“耸然异之”,说说方山子有哪些异人之处,作者对此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一老朋友遭贬,竟不答而笑。二是方山子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三是做隐士而又面显“精悍之色。”四是既富又贵,却弃之如敝履,“独来穷山中”,过“环堵萧然”的生活。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情感倾向:表达了作者对方山子独特的人生道路选择与超脱的人生价值观的赏识之情,对其同类人生活的向往。
拓展探究有人说:这篇小传是苏轼“借他人之酒浇自己胸中之块垒”,请联系苏轼的经历或作品或别人写苏轼的作品谈谈你的理解。(写在纸上,小组交流)
苏轼,二十一岁中进士。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在此期间,苏轼与陈慥再次相遇于岐亭,二人流连诗酒,互相酬和。随后苏轼为陈慥作传,写下了这篇《方山子传》。
2.苏轼在黄州时的作品:已经学过:《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课外:《初到黄州》、《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定风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方山子弃荣利功名而自甘淡泊贫贱的行动,对大难不死的苏轼有不少的触动,作者赞赏方山子淡泊自守的高洁品德,借此流露出同为不遇的感慨。作者结合自己当时被贬的黄州的处境,于文字之外,寓己之情,是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胸中之块垒。写方山子未尝不是自悲不遇,但方以文为祸,不便直言,于是隐约其辞,语多深婉。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方山子传》是苏轼在黄州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课堂小结:对照方山子,作者找到了人生失意时的生命抉择。我们的人生也应该向方山子那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应该坚守生命的清白与达观。
结束语谢谢大家聆听!!!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