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山子传学案(精细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方山子传学案(精细版)

ID:935259

大小:67.5 KB

页数:8页

时间:2022-03-0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方山子传》导学案一、作者与作品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洵,弟辙并称“三”。轼的文学作品标志着北宋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他博学多才,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为著名诗人,同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并称“黄”,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辛”,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为著名书法家,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为著名画家,工枯木竹石。此外,在农田水利、教育、音乐、医药、金石、烹饪等方面都有重要成就。元丰三年(1080)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任团练副使。在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方山子,即宋代慥,字季常,因头戴方山冠,号方山子,别号龙丘先生。晚年隐于光州、间。轼任凤翔签判时与其相识,其父希亮曾是轼的上司。季常与轼友善,二十年未见,却在岐亭重逢。季常好宾客,家有歌妓。妻柳氏非常厉害并且爱忌妒,常常当着客人的面就与季常大闹,让他下不了台。东坡就写诗嘲笑说:“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这就是成语“河东狮吼”的来历。二、字词正音闾()里遁()庵居()谪()居矍()然著()帽奴婢()岐()亭挟()二矢()勋()阀()垢污()傥()见之与三、课文重点字词解释1、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曰:“此岂()古(古时)方山冠之()遗像()乎?”因(于是)谓()之方山子。2、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余既()耸然()异()之。第一自然段的主要容: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容:3、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 .九年,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单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4、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5、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第三自然段的主要容第四自然段的主要容:第五自然段的主要容:四、通假字1.往往阳狂垢污:通“___”,____________2.前十有九年:通“____”,____________3.犹见于眉间:通“____”,____________五、古今异义1.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古义:____________。今义:人死后留下的画像或照片2.环堵萧然古义:____________。今义:堵塞3.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古义:____________。今义:男子的配偶4.使从事于其间古义:____________。今义:指投身到事业中六、词类活用1.余既耸然异之2.庵居蔬食3.岁得帛千匹4.见方山子从两骑七、一词多义1.遇(1)然终不遇(2)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2.遁(1)晚乃遁于光、黄间(2)望风而遁3.闻(1)不与世相闻(2)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3)今已显闻4.徒(1)徒步往来山中(2)城城恐不可得,徒见欺(3)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5.过(1)过岐亭(2)过故人庄(3)过论(4)闻大王有意督过之6.适(1)适见焉(2)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3)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4)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5)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7.使(1)使骑逐而射之(2)使从事于其间(3)使酒好剑8.穷(1)独来穷山中(2)欲穷其林(3)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4)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9.而(1)方耸而高(2)使骑逐而射之(3)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4)俯而不答,仰而笑八、指出下列特殊句式并翻译。(1)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2)此吾故人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3)欲以此驰骋当世。(4)徒步往来山中  (5)余谪居于黄  (6)人莫识也(7)犹见于眉间(8)岁得帛千匹(9)晚乃遁于光、黄间(10)呼余宿其家. .九、文本探究1、从鉴赏提示可知在方山子身上最能打动作者的是他的“异”,那么方山子的“异”表现在哪儿呢?2.得知作者被贬原因,方山子的反应是“俯而不答,仰而笑”,他跟轼有没有共同遭遇?如何理解这个细节的丰富涵意?3.由此看出轼写作本文仅仅是为了记方山子其人吗?还是另有深意?十、翻译方山子,是光州、一带的隐士。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品行,乡里的游侠之士都推崇他。(等到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到了晚年隐居在光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住茅草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在山里来往,没有人认识他。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我因贬官居住在,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我说:“哎,这是我的老朋友慥季常呀,怎么会在这里呢?”方山子也很惊讶,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回答,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子儿女奴仆都显出怡然自得的样子。我对此感到十分惊异。回想起方山子年轻的时候,是酗酒任性,喜欢使剑,挥金如土的游侠之士。十九年前,我在岐亭下,见到方山子带着两名骑马的随从,身藏两箭,在西山游猎。只见前方一鹊飞起,他便叫随从追赶射鹊,未能射中。方山子拉紧缰绳,独自跃马向前,一箭射中飞鹊。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至今又过了多少日子了,但是一股英气勃勃的神色,依然在眉宇间显现,这怎么会是一位隐居山中的人呢?方山子出身于世代功勋之家,理应有官做,假如他能置身官场,到现在已得声名显赫了。他原本家在,园林宅舍雄伟富丽,可与公侯之家相同了。在地方还有田地,每年可得上千匹的丝帛收入,这些也足以使生活富裕安乐了。然而他都抛开不去享用,偏偏要来到穷僻的山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会心之处才会如此的吗?我听说光州、一带有很多奇人异士,常常假装疯颠、衣衫破旧,但是无法见到他们;方山子或许能遇见他们吧。《方山子传》导学案(教师版). .一、作者与作品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洵,弟辙并称“三”。轼的文学作品标志着北宋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他博学多才,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为著名诗人,同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并称“黄”,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辛”,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为著名书法家,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为著名画家,工枯木竹石。此外,在农田水利、教育、音乐、医药、金石、烹饪等方面都有重要成就。元丰三年(1080)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任团练副使。在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方山子,即宋代慥,字季常,因头戴方山冠,号方山子,别号龙丘先生。晚年隐于光州、间。轼任凤翔签判时与其相识,其父希亮曾是轼的上司。季常与轼友善,二十年未见,却在岐亭重逢。季常好宾客,家有歌妓。妻柳氏非常厉害并且爱忌妒,常常当着客人的面就与季常大闹,让他下不了台。东坡就写诗嘲笑说:“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这就是成语“河东狮吼”的来历。二、字词正音闾(lǘ)里遁(dùn)庵居(ān)谪(zhé)居矍(jué)然著(zhuó)帽奴婢(bì)岐(qí)亭挟(xié)二矢(shǐ)勋(xūn)阀(fá)垢污(gòu)傥(tǎng)见之与三、课文重点字词解释1、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羡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乡里)之(的)侠皆宗(尊崇)之(他,代方山子)。稍壮,折节(改变志趣)读书,欲以(凭借)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赏识),晚(晚年)乃(才)遁(隐居)于光、黄间,曰(叫)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放弃)车马,毁(毁坏)冠服,徒步(步行)往来山中,人莫(不)识(认识)也。见其所著(戴)帽,方屋(帽顶)而高,曰:“此岂(难道,表反问语气)古(古时)方山冠之(的)遗像(遗留下来的样子)乎?”因(于是)谓(称呼)之方山子。2、余谪(贬官)居于(在)黄,过(经过)岐亭,适(碰巧)见焉(代词,他,指方山子),曰:“呜呼!此吾故人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惊讶相看的样子),问余所以(????的原因)至此者,余告之故。俯(低下头)而不答,仰(抬起头)而笑,呼(叫)余宿(住宿)其家。环堵(四壁)萧然(萧条的样子),而妻子(妻儿子女)奴婢皆有自得之意(怡然自得的样子);余既(已经)耸然(惊奇的样子)异(意动用法,以??为异)之。第一自然段的主要容:简介方山子生平,并说明得此称号的缘由。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容:写作者路过岐亭时,碰见方山子。他乡遇故知,两相惊讶。3、独(私下,独自)念(回想)方山子少时使酒(酗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通“又”)九年,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使动用法,使??. .跟从)两骑,挟二矢(箭),游(游猎)西山,鹊起(飞起)于(在)前,使骑逐(追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使动用法,使??发怒)马独(单独)出,一发(发一箭)得之。因(于是)与余马上(在马背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自认为)一世豪士。今几日耳(语气助词,罢了),精悍(精明强干)之色(神色),犹见(通“现”)于眉间,而岂(表反问语气,难道)山中之人哉!4、然(然而)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应该)得(得到)官,使(表假设,如果)从事(办事,任职)于其(代官府)间,今已显闻(显赫的名声)。而其家在,园宅(园林宅舍)壮丽,与公侯等(等同,相类似);有田,岁(每年)得帛千匹,亦足以(足够用来)富乐。皆弃(抛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15、余闻(听说)光、黄间多异人(奇人逸士),往往(常常)阳(通“佯,假装)狂垢污,不可得(不能够)而见,方山子傥(或许)见之欤(通“欤”,语气助词,吗、吧)!第三自然段的主要容:(倒叙)方山子少年时豪侠之气。第四自然段的主要容:(补叙)方山子祖上勋阀和家产富足。第五自然段的主要容:对方山子之赞美。四、通假字1.往往阳狂垢污:通“___”,____________2.前十有九年:通“____”,____________3.犹见于眉间:通“____”,____________1.往往阳狂垢污:通“佯”,假装2.前十有九年:通“又”,连接整数与零数3.犹见于眉间:通“现”,显现五、古今异义1.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古义:____________。今义:人死后留下的画像或照片2.环堵萧然古义:____________。今义:堵塞3.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古义:____________。今义:男子的配偶4.使从事于其间古义:____________。今义:指投身到事业中1.遗像古义:遗留的样式。2.环堵古义:四墙,指屋中。3.妻子古义:妻子和女儿。4.从事古义:从事政事。六、词类活用1.余既耸然异之2.庵居蔬食. .3.岁得帛千匹4.见方山子从两骑1.(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异)2.(名词作状语;以庵为居,以蔬菜为食)3.(名词作状语,每一年)4.(从,使动用法,使……跟从)七、一词多义1.遇(1)然终不遇(2)之遇将军,可谓深矣(1)礼遇、赏识(2)对待2.遁(1)晚乃遁于光、黄间(2)望风而遁(1)隐居(2)逃跑3.闻(1)不与世相闻(2)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3)今已显闻(1)交往(2)使……听闻,上报(3)闻名4.徒(1)徒步往来山中(2)城城恐不可得,徒见欺(3)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1)步行(2)白白地(3)仅仅、只5.过(1)过岐亭(2)过故人庄(3)过论(4)闻大王有意督过之(1)路过(2)拜访、探望(3)指出……的过失(4)责备6.适(1)适见焉(2)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3)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4)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5)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1)恰巧(2)出嫁(3)适合、按照(4)刚才(5)前往、到7.使(1)使骑逐而射之(2)使从事于其间(3)使酒好剑(1)让(2)假如(3)放纵8.穷(1)独来穷山中(2)欲穷其林(3)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4)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1)荒僻、偏远(2)尽(3)失意、不得志、困顿(4)阻塞不通、走投无路9.而(1)方耸而高(2)使骑逐而射之(3)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4)俯而不答,仰而笑(1)表并列关系(2)表顺承关系(3)表转折关系(4)表修饰关系八、指出下列特殊句式的类型。(1)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判断句)(2)此吾故人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判断句、宾语前置句)(3)欲以此驰骋当世。(省略句、状语后置句)(4)徒步往来山中  (省略句)(5)余谪居于黄  (被动句)(6)人莫识也(省略句)(7)犹见于眉间(状语后置句)(8)岁得帛千匹(定语后置句)(9)晚乃遁于光、黄间(状语后置句)(10)呼余宿其家(状语后置句)九、【文本探究】1、从鉴赏提示可知在方山子身上最能打动作者的是他的“异”,那么方山子的“异”表现在哪儿呢?明确:一异:少年侠气而晚年避世; 二异:环堵萧然而怡然自得;三异:文武全才而怀才不遇; 四异:世有勋阀而山居隐逸。2.得知作者被贬原因,方山子的反应是“俯而不答,仰而笑”,他跟轼有没有共同遭遇?如何理解这个细节的丰富涵意?明确:共同遭遇:欲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涵意:这既表现了方山子对于黑暗腐败的世道的熟悉与蔑视,因为他是过来人,所以见怪不惊;又极含蓄地表现了他对作者的理解、同情。3.由此看出轼写作本文仅仅是为了记方山子其人吗?还是另有深意?明确:另有深意。赞赏方山子淡泊自守的高洁品德。 “同是天涯沦落人”,一个是怀才不遇的慥,另一个是屡遭贬谪的轼,欲驰骋当世,然终不遇,相似的经历使得二人惺惺相惜。所以,“借他人之酒杯,浇胸中之块垒”,流露出同为“怀才不遇”的感慨。.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