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山中学高二年级语文科“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导学稿(201903)班别:学号:姓名:课题:《《方山子传》课型:新授课使用时间:2019.3主备人:饶志青审核人:王宛雁授课人:饶志青一、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疏通文句,弄懂文意,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以及文言特殊句式,提高文言阅读能力。2.明确方山子的独特个性与人生取向,体会作者借传主形象体现自己情志的笔法,提高鉴赏能力。二、重点、难点1.能够按字面意思直译古文。在了解字面意思的基础上,能够在头脑中重现古文内容,感受和理解传主与常人迥异的生命取向。2.深层理解打动作者苏轼的方山子之“异”的内涵。三、学习过程阅读文章,搜集资料,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配合预习稿翻译文章;充分利用学习小组,资源共享,合作学习,取长补短;通过课堂点拨和课后订正,师生交流,彻底解决遗留问题,完成学习任务。四、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思考探究五、时间分配:自主学习交流研讨展示点拨:知识链接:方山子,即宋代陈慥,字季常,号方山子,别号龙邱先生。晚年隐于光州、黄州间。苏轼任凤翔签判时与其相识,其父陈希亮曾是苏轼的上司。与苏轼友善。二十年未见,却在岐亭重逢。方山冠:汉代祭祀宗庙时乐舞者所戴的一种帽子。唐宋时,隐者常喜戴之。“河东狮吼”的由来:陈季常好宾客,家有歌妓。妻柳氏(本名不详,民间称柳月娥)非常厉害并且爱忌妒,常常当着客人的面就与陈季常大闹,让他下不了台。苏东坡就写诗嘲笑陈说:“龙邱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这就是成语“河东狮吼”的来历。河东是柳氏的郡望,暗指柳氏。“狮子吼”一语来源于佛教,意指“如来正声”,比喻威严。后来这个故事被宋代的洪迈写进《容斋三笔》中,广为流传。河东狮吼的典故从此确立,至今仍然是凶悍妻子的形容词。又因为陈慥字季常,后来人们就把怕老婆的人称为“季常癖”。六、学习内容:【课前预习】1.自主学习,诵读课文,疏通文句,弄懂文意,标注不懂的字、词、句。2.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以及文言特殊句式。(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①前十有九年()②犹见于眉间()③往往阳狂垢污()(2)理解下列句中的古今异义词:遗像(古义:今义:)环堵萧然(古义:今义:)妻子(古义:今义:)折节读书(古义:今义:)使从事于其间(古义:今义:)(3)一词多义:指出下列“而”字的用法
方耸而高:何为而在此:俯而不答,仰而笑:而奴婢妻子皆有自得之意:使骑逐而得之:而岂山中之人哉:而其家在洛阳:此岂无得而然哉:不可得而见:(4)文言句式见方山子从两骑:然终不遇:人莫识也: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鹊起于前:呼余宿其家:【合作交流】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讨论完成1、2题。1.读课文,晓其意方山子档案 原名 字号的来历家庭情况少时 稍壮 晚年 爱好 方山子何许人也?找出文中的信息句,并填写下表:2.抓细节,探人物
思考讨论一:方山子有哪些异人之处?从文中找出语句说明,并加以概括。思考讨论二:得知作者被贬原因,方山子的反应是“俯而不答,仰而笑”,他跟苏轼有没有共同遭遇?如何理解这个细节的丰富涵意?【拓展探究】方山子对于他的不遇,他的人生态度是怎样的?同时,面对挫折,苏轼又是选择怎样的人生?用简短的话语概括方山子和苏轼两人的人生态度.面对这两种人生态度,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请同学们自由发言。【课堂小结】对照方山子,作者找到了人生失意时的生命抉择。我们的人生也应该向方山子那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应该坚守生命的清白与达观。【随堂练习】1.对下列句中红色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然终不遇:不得志B.余既耸然异之:害怕的样子C.使酒好剑:因酒乱性D.方山冠之遗像:死者的相片2.下列每组句子中红色字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①余既耸然异之②他植者则不然C.①晚乃遁于光、黄间②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D.①呼余宿其家②其皆出于此乎3.清代王文儒评此文说:“隐字侠字节乃一篇之主脑。”请选出全都是具体描述方山子“隐”的生活、思想和行为的一组()①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②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③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④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⑤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⑥晚乃遁于光、黄间 A.①②④⑤B.①③④⑤C.②④⑤⑥D.②③④⑥4.下面均能表现方山子的一生“侠”的特点的一组是()①闾里之侠皆宗之②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③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④怒马独出,一发得之⑤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⑥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A.②③⑤⑥B.②⑥④⑥C.①④⑤⑥D.①③④⑤5.下列各项对文章分析阐述正确的一项是()A、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意欲以此驰骋当世,但不得意,晚年隐逸光州、黄州一带,自得其乐。B、传主少年、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晚年时安贫乐道,心境恬淡。作者有意识选择这两种具有对比性的行为表现来丰富其形象。C、尾段作者以疑问的口吻问方山子能否见到那些“阳狂垢污”的“异人”,从“岂山中之人哉!”这句话中可以看出,答案是否定的。D、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不遇”。可以说《方山子传》是苏轼在黄州的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七、检测反馈翻译下列句子:(1)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2)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3)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4)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八、教、学后记(自我评价):学习评价对本节课内容掌握情况:()A.很好B.较好C.一般D.较差困惑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