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铁锥传》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领会文章的主要内容,掌握重点字词含义,能顺畅的疏通文意,分析人物形象。进一步熟悉写人的常用方法,了解本文的写作特色:通过次要人物衬托主要人物2、过程和方法: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通过讨论、合作探究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深刻领会大铁椎英勇无畏、武艺高强的侠士形象。做一个正直、有侠义感的人。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借助字、词典和注释,预习课文,疏通字句,将自己对课文的困惑以提问题的方法以纸条形式交给老师。 一、 导入:联系当今影坛、文坛上的“武侠热”,以影片《英雄》导入到历史典故“博浪飞椎”,再导入到课题《大铁椎传》。 二、 介绍相关背景资料: A. 魏禧的生平及其作品的主导思想 B. 原著的小序 C. 原著的后记 [借助查找资料培养研究性学习习惯,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 1、检查课前预习:借助字、词典和注释,预习课文,疏通字句,将自己对课文的困惑以提问题的方法以纸条形式交给老师。 5
1)掌握下列字词省兄()健啖()拱揖()囱户()言讫()强留()屏息()鼾睡()2)通假字(1)大铁椎,不知何许人。(椎:通“锤”,锤子。)(2)子灿见囱户皆闭,惊问信之。(囱:通“窗”,窗户。)3、一词多义:寝貌甚寝(形容词,丑陋。)既同寝(动词,睡眠。)力多力善射(名词,气力。)力请客(形容词,极力。)许不知何许人(名词,处所,地方。)杀三十许人(形容词,表示大约的数量。)骑吾骑马挟矢以助战(动词,骑。)贼二十余骑四面集(名词,骑马的人) 二、了解魏禧的生平及其作品的主导思想 三、 听课文录音并思考: A) 故事梗概 B)明确主要人物 C)简要评价主人公 四、 分析作品人物形象: 1) 回顾写人的常用方法: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 5
2) 归纳大铁椎的刻画方法及其性格特点: 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正面描写:肖像、语言、动作 豪爽深沉 粗犷威严 奇 侧面描写:通过宋将军来衬托 武艺高强 3) 研读精彩片断:星夜决斗 4) 重点介绍侧面描写这一写作方法。 五、 课外引申、扩展阅读: 忽探子来报:“华雄引铁骑下关,用长竿挑着孙守赤帻,来寨前大骂搦战。”绍曰:“谁敢去战?”袁术背后转出骁将俞涉曰:“小将愿往。”绍喜,便著俞涉出马。即时报来:“俞涉与华雄战不三合,被华雄斩了。”众大惊。太守韩馥曰:“吾有上将潘凤,可斩华雄。”绍急令出战。潘凤手提大斧上马。去不多时,飞马来报:“潘凤又被华雄斩了。”众皆失色。绍曰:“可惜吾上将颜良、文丑未至!得一人在此,何惧华雄!”言未毕,阶下一人大呼出曰:“小将愿往斩华雄头,献于帐下!”5
众视之,见其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声如巨钟,立于帐前。绍问何人。公孙瓒曰:“此刘玄德之弟关羽也。”绍问现居何职。瓒曰:“跟随刘玄德充马弓手。”帐上袁术大喝曰:“汝欺吾众诸侯无大将耶?量一弓手,安敢乱言!与我打出!”曹操急止之曰:“公路息怒。此人既出大言,必有勇略;试教出马,如其不胜,责之未迟。”袁绍曰:“使一弓手出战,必被华雄所笑。”操曰:“此人仪表不俗,华雄安知他是弓手?”关公曰:“如不胜,请斩某头。”操教酾热酒一杯,与关公饮了上马。关公曰:“酒且斟下,某去便来。”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关羽的描写用了什么描写手法?俞涉、潘凤的描写对关羽有什么?六、 表达与交流: 主题:《说英雄 论英雄》 要求:围绕“我最喜欢的侠客或英雄”,以各种方式展示自己的观点,推出自己的最爱并阐述理由 [此项话题可在课下延续下去,引导学习关注《水浒》等名著,研究和探讨“侠义”的文化内涵,如:见义勇为、一诺千金、疏财济贫、舍身求义、爱惜名誉、视死如归……] 5
七、作业:《大铁椎后传》 说课稿《大铁椎传》是一篇很有意思的文言人物传记,字面难度不太深,人物形象的把握也并不难,但若要上得新颖别致却非易事。 在此课的设计上,我试图从近年文坛、影坛上流行的“武侠”热导入,引发学生兴趣,让学习课文与关注社会热点有机地融合,而课的最后一个环节??“说英雄.道英雄”又回到了热点问题,在这样一个往复的过程中,“英雄”的深义在课文人物形象分析和课外引申阅读中得到了一定的深挖;而关于此话题的讨论课下将延续下去,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明白“英雄”的真正内涵,这样实施教学的目的是将德育和美育无形地渗透于语文教学。 这节课在进一步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习惯这一方面主要体现在:A课前预习并搜集有关课文背景资料;B立足文本学会立体分析文学形象;C在扩展阅读中深入名著,在存疑和互动交流中学会比较。尽管这些目标在有限的一节课内似乎有些杂,但串起来却是一条主线??一篇文章可以从多个角度去切入、学习并逐步深入研究,这是我的初衷!从反馈的情况看,这一尝试已得到了粗浅的实现。 这节公开课已结束,客观的来说,我的学生还是比较配合的,课堂气氛也比较活跃,但就我个人来说却存在诸多不足??由于我事先未曾试讲,那些精心准备的幻灯片在实际操作中出现了故障,延误了正常的步骤;在课的前半部分,在介绍作者及背景相关资料时,因是古文怕学生不懂,故讲解过多延误了较多时间,以至于最后的“说英雄.道英雄”的交流与表达未能很好地展开;课前预习不到位,部分学生对课文较生疏,如果再给我一次重来的机会,我想选择在第二课时上也许效果会更好! 这节课我的设想很多,有一部分我还是比较满意的,但有些环节在实际操作中却不太理想,“教,然后知困”,我想,在今后的教学尝试中我会更加成熟起来!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