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苏洵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
萃父子兄弟于一门,八家唐宋占三席;悟骈散诗词之特征,千变纵横识共源。对联一对联二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
六国论(宋苏洵)一、作者简介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诗书……”),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人称“老苏”,与儿子“大苏”(苏轼)、“小苏”(苏辙)并称“三苏”后人有诗称赞:“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
六国论(宋苏洵)[故事]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苏轼二十岁,到京师卞梁(开封)去考进士。在京师等考期间,有几个自负的举人看苏轼年轻,瞧不起他,有意戏弄苏轼。六个举人备了六个下酒菜,延请苏轼喝酒,苏轼欣然前往。入席,一举人建议为助酒兴,喝酒要行酒令,酒令内容是每人说一个历史人物的典故,联系那样菜,那样菜就归谁吃,行令要从年纪大的到年纪小的。其余五举人连声附和:“好、好、好!”“姜尚渭水钓鱼”,年最长者傲气满脸地端走了鱼;“秦琼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十足地端走了马肉;“苏武北海牧羊”,第三个毫不示弱地端走了羊肉;“张飞蜀都卖肉”,第四位不慌不忙地端走了猪肉;“关羽荆州卖豆腐”,第五个从容不迫地端走了豆腐;
“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胸有成竹地端走了青菜。全部菜被端走了,六个举人正准备高兴地吃菜喝酒,苏轼开口了:“各位,该我行酒令了!”他说出了六个字,不紧不慢地把六盘菜端到自己面前,然后笑眯眯地说:“诸位兄台,请!”原来苏轼行的酒令是()嬴政并吞六国[战国七雄]—秦楚-燕-韩-赵-魏-齐
“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cú)逝,遂亡一镜矣。”——《贞观政要》唐太宗李世民语
历史是一面镜子。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发生过无数令人感奋、发人省悟的事件,也留下许多经验教训。人们在记录历史、追踪历史的同时,总会涌现出许多联想,引发出许多感慨,这中间又有多少英雄的喟叹、智者的思索和文人骚客的浪漫的诗心。那是历史的回声,它从遥远的过去传来,又将裹挟着我们的声音向着未来绵延而去。
北宋地图
北宋初期,西、北方边患严重,自开国至英宗治平年间,宋军和辽军西夏军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军事上的软弱无能导致了外交上的妥协投降。北宋的时代背景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澶渊之盟”议定。北宋每年给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宋仁宗庆历二年(1044年),宋又被迫与辽订盟,每年加“岁币”银十万两,绢十万匹。同年,宋与西夏达成协议,西夏对宋称臣,宋每年送给西夏银十万两,绢十五万匹,茶三万斤。北宋的时代背景
论:是散文的一种,以论证为主,其特点是善于说理。“六国论”在这里是一个省略式短语,实际应是“六国破灭之论”。文章旨在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借古讽今。解题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①举例论证:举出……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的观点。②道理论证:引用……的名言或引用格言、俗语等,充分有力地论证了……的观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③对比论证: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述,突出地论证了……的观点。④比喻论证:以事喻理,形象生动地论证了……的观点,使论证浅显易懂,易被接受。
为什么有人将《六国论》比作《过秦论》的姊妹篇?《过秦论》《六国论》“过秦”(仁义不施)“规汉”(攻守之势异)“论古”(魏、楚、韩、齐、燕、赵---秦)“讽今”(宋---西夏、契丹)
朗诵课文
课文解读——第一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1.非兵不利2.战不善3.弊在赂秦4.赂秦而力亏5.破灭之道也6.或曰7.六国互丧8.率赂秦耶9.不赂者以赂者丧10.盖失强援弊:弊病,弊端。兵:兵器。善:恰当,得法。亏:亏损,减弱。道:途径,道路;原因。或:有人。互:交互,相继。率:都,皆以:因为,由于。盖:表原因,因为。
韩魏楚以地赂秦大事年表前290年韩割武遂予秦。前280年楚割汉北及上庸予秦。前275年魏割温予秦。前273年魏割南阳予秦。六国赂秦
秦灭六国时间表前230年灭韩前225年灭魏前223年灭楚前222年灭赵、灭燕前221年灭齐
六国抗秦大事年表前269年赵将赵奢击秦,大破之。前257年魏信陵君救赵,大破秦军。前247年信陵君率五国兵败秦军于河外。前233年秦攻赤丽、宜安,被赵将李牧击退。前232年秦攻番吾,又被李牧击退。
文章提出了怎样的中心论点,两个分论点是什么?六国破灭,弊在赂秦(1)赂秦而力亏(2)不赂者以赂者丧总分
课文解读第二段
1.秦以攻取之外2.小则获邑,大则得城3.较秦之所得4.其实百倍5.则秦之所大欲6.固不在战矣以:凭着,用。小:小的方面;大:大的方面。之:取独。所得:得到的土地。其实:它的实际数目,那实际上。固:本来。则:那么所大欲:最大的欲望。
7.思厥先祖父8.暴霜露,斩荆棘9.以有尺寸之地10.子孙视之不甚惜11.举以予人12.然后得一夕安寝厥:其,他们的。祖父:祖辈和父辈。暴:通“曝”,冒着。以有:才有。以:相当于“而”。举:拿。以:来。予:给。然后:这样以后。视:看待,对待
13.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14.奉之弥繁,侵之愈急15.至于颠覆,理固宜然16.此言得之颠覆:国家灭亡。固:本来。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厌:通“餍”,满足。弥、愈:更加。得:得当,适宜,对。
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对比小邑大城得百倍失百倍大欲大患数量上得难献易有限无厌奉繁侵急程度上不尽不灭道理上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第二段论证的分论点是什么?事实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
1.终继五国迁灭终:最终。迁灭:灭亡。2.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与:交好。3.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既:……之后。4.燕赵之君,始有远略始:起初。5.义不赂秦义:坚持道义。6.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是故:所以。虽:虽然。
7.斯用兵之效也8.始速祸焉9.赵尝五战于秦10.二败而三胜11.后秦击赵者再12.李牧连却之效:功效。始:才。却:使------退却。再:两次。尝:曾经。战于秦:与秦作战。败了两次,胜了三次。速:招致。
13.洎牧以谗诛14.惜其用武而不终也15.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16.智力孤危17.诚不得已以:因为。终:坚持到最后。殆:几乎。诚:的确,确实。智力:智谋和力量。际:时候。
18.刺客不行19.胜负之数,存亡之理20.当与秦相较21.或未易量当:通“倘”,倘若,如果;较:较量,抗衡。或:或许;易:轻易;量:确定,估量。不行:不去。数、理:命运。
第三段:齐、燕、赵灭亡的原因分别是什么?不赂者以赂者丧齐与嬴而不助五国燕以荆卿为计赵洎牧以谗诛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论证了哪个分论点?
理解课文四、五自然段
礼:以礼相待,名——动封:分封劫:胁迫,挟持以:用事:侍奉为------所:被动日、月:一天天的、一月月的,名——状以:以致为:治理。积威:积久而成的威势。22、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23、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24、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25、日削月割,以趋于亡。26、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苟:如果于:比。犹:仍,还。之:代秦国。之:的。从:蹈,跟随。故事:旧事,先例。是:这。下:下面。27、其势弱于秦,28、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29、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30、是又在六国下矣。
弊在赂秦赂秦力亏不赂者以赂者丧数量上程度上道理上齐亡之事实燕亡之教训赵亡之悲剧(总分)(第一、二段)(总分)(第三段)(总分)(第四段)(过渡)(分总)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第五段)(引古)(递进)毋从六国破亡之故事(第六段)(讽今)(并列)论证结构
引证法:引用古人的话,以加强论证的说服力。例证法:列举六国灭亡的史实,以论证观点的正确性。对比论证:用秦国与六国对比,六国之间的对比,以证明六国破灭的历史必然性。此外还用了因果论证、假设论证。论证方法
写作意图作者借评价六国的灭亡,意在讽谏北宋统治者要以六国为借鉴,不要被契丹、西夏的积威所劫,一味地贿赂,以求苟安,而要奋起抵御,积极谋求不赂而胜之道。
知识巩固
课堂练习1、《六国论》中表明全文中心论点的一句话: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2、为下列句子中加括号的词选择正确的义项(1)盖失强援,不能独(完)A.齐全B.完整、保全C.尽,没有了D.做成(2)故曰(弊)在赂秦A.骗人的坏事B.破败C.弊端[B][C](3)奉之(弥)繁,侵之愈急A.满、遍B.更加、越C.补合[B](4)、刺客不行,良将(犹)在A.如同B.尚且C.还[C]
3、解释下列句中加括号的“以”的词义。(1)不赂者(以)赂者丧(2)秦(以)攻取之外(3)(以)地事秦(4)洎牧(以)谗诛由于、因为凭借、用用因为(5)至丹(以)荆卿为计(6)(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用用(7)(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8)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凭借才(9)日削月割,(以)趋于亡(10)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而,以致来,表目的
4、判断正误。(1)“三苏”指苏轼、苏辙、苏小妹。(2)《六国论》选自《嘉祐集•权书》。(3)文中“故事”与今口语“故事”不同。(4)“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包括燕太子丹重用的荆卿╳√√╳(5)苏洵借《六国论》来论古讽今,批评宋王朝赂契丹、西夏的不当。√
6、解释下列多义词亡诸侯之所亡,与战败所亡者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为以荆卿为计邯郸为郡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灭六国破灭薪不尽,火不灭向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并力西向兵而秦兵又至矣斯用兵之效也犹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良将犹在丧失,丢失,动词灭亡,动词。作为,动词成为,动词被,介词治理,动词灭亡,动词熄灭,动词如果,连词朝着,对付,动词名词,军队名词,军事、战争动词,好像副词,还
或或曰……或未易量事以地事秦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始燕赵之君,始有远略始速祸焉终终继五国迁灭惜其用武而不终也故故曰“弊在赂秦也”从六国破亡之故事胜强弱胜负已判矣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有人,有的人,无定代词也许,或许,副词事奉,动词事情,名词起初,副词才,副词终于,副词用到底,坚持到底,动词所以,因此,连词旧,形容词胜利,名词战胜,动词
得较秦之所得此言得之诚不得已欲暴秦之欲无厌则秦之所大欲暴暴霜露暴秦之欲无厌得到,获得,动词适宜,得当,形容词能,能够,动词想要,追求,名词欲望,名词暴露,显露,动词凶暴,凶恶残酷的,形容词
7、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3)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4)洎牧以谗诛(5)举以予人(6)赵尝五战于秦被动句被动句省略句,省略宾语介词结构后置判断句判断句
8.下列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①率赂秦耶率:全部②思厥先祖父厥:代词,其③暴霜露,斩荆棘暴:暴露④暴秦之欲无厌厌:厌烦⑤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与:结交⑥始速祸焉速:很快⑦洎牧以谗诛洎:等到⑧当与秦相较当:应当⑨或未易量易:轻易⑩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劫:侵略A.①③⑤⑦⑧B.①②⑤⑦⑨C.③④⑥⑧⑩D.②④⑥⑨⑩(B)
9.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相同的一组是①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②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③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④日削月割,以趋于亡⑤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②⑤D、③④⑥(C)
10、指出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情况A、日割月削B、义不赂秦C、不能独完D、李牧连却之“义”,名词作动词,坚持正义“日”“月”,名词作状语完,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却,动词使动用法,使退却;击退。
11、关于天下兴亡的观点《过秦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谏太宗十思疏》: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出师表》:广开言路、亲贤远佞《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阿房宫赋》:戒奢以俭《邹忌讽齐王纳谏》:广开言路《勾践灭吴》:励精图治,心忧天下,尊贤重士,法纪严明《触龙说赵太后》:磨炼国君意志,培养贤能君主
12、阅读苏辙的《六国论》节选,回答后边的问题: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将何为哉?不知如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1.父子两文的共同点是:2.父子两文的不同点是:(1)洵文的中心论点是:辙文的中心论点是:认为六国没有团结一致抗秦弊在赂秦背盟败约,自相屠灭(2)洵文重:辙文重:史实假设3.有人说苏氏父子都认识不到秦统一六国是历史趋势,不过是借题发挥;而从论古讽今的贴切来说,还是苏洵的文章有意义,所以洵文得以流传,而辙文则知者甚少.你同意这说法吗?为什么?同意.因为宋对西夏有贿赂退让,与六国赂秦土地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