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教学课件
加入VIP免费下载

六国论教学课件

ID:935648

大小:2.47 MB

页数:45页

时间:2022-03-0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六国论 宋代有一位散文家,他自比于贾谊,欧阳修称赞他的文章“精辩雄伟”,以为“贾谊、刘向不能过”。他的文风雄健,与其两个儿子合称为“三苏”。四川眉山三苏祠对联曰:“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同学们知道他的姓名吗?苏洵(学生回答)。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他的散文名篇,散文园地独放的一枝奇葩——《六国论》。 1.了解作者、作品及时代背景。2.掌握重点文言字词的意义和用法及特殊句式。3.理清文章结构,体会作者逻辑分析的力量。(重点)4.领会借古讽今的写法。(重点) 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据说苏洵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1.了解作者 贡献:苏洵擅长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祐集》传世。 本文是一篇史论。史论原指作史者在“本纪”“列传”之后评述所记史事和人物的文字。后来凡是关于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论文,也都称为“史论”。其特点是“事出于沈思,义归乎翰藻”(南朝·梁·萧统)。这里的“沈思”不能解作一般的深思。“沈”应是“沈吟”之意,“思”应是“神思”之意。因而,2.文体知识 “事出于沈思”,即说明文学作品不是出于经、史、子等著作,而是由文学家对外物的种种审美的感受、想象、构思而成。由于文学作品“事出于沈思”,当然也就要求“义归乎翰藻”,也就是说,对于文学家“沈思”所要表现的东西,还必须用美丽的文辞来表达。 北宋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积弱的王朝,经常受到契丹、西夏的威胁与侵略,朝廷不敢坚决抵抗,就采取妥协的办法,以财赂敌,求得苟安。到苏洵所处的时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20万两,绢30万匹;向西夏纳银10万两,绢10万匹,茶3万斤。这种做法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苏洵主张坚决抗敌,反对妥协投降,因而写下这篇《六国论》。3.背景介绍 有关史实(1)韩魏楚以地赂秦大事年表前290年韩割武遂予秦前280年楚割汉北及上庸予秦前275年魏割温予秦前273年魏割南阳予秦(2)秦灭六国时间表前230年灭韩前225年灭魏前223年灭楚前222年灭赵、燕前221年灭齐 (3)六国抗秦大事年表前269年,赵将赵奢击秦,大破之前257年,魏信陵君救赵,秦兵解去前247年,信陵君率五国兵败秦军河外前233年,秦攻赤丽、宜安,被赵将李牧击退前232年,秦攻番吾,又被李牧击退请你思考一下这些史实对苏洵的论证有何作用。 第一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翻译:六国的灭亡,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拿土地)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贿赂,这里指向秦割地求和【文本疏通】 第二段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翻译:有人说:六国接连灭亡,都是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原因是不贿赂秦国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单独地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有人说彼此都灭亡都,皆承接上文,表示原因,有“因为”的意思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用攻战(的方法)而夺取第三段 ①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暴露在霜露之中拿它(土地)来送给别人祖辈与父辈其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②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③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以致、以至于决定同“餍”,满足 翻译:①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子孙对那些土地却很不爱惜,把它送给别人,好像抛弃(不值钱的)小草一样。②送给他东西越多,侵犯他们就越厉害。③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 第四段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亲附秦国灭亡起初有长远的谋略 ④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翻译:④等到燕太子丹用派荆轲刺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祸患。及,等到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⑤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第五段寝食不安,内心惶恐积久而成的威势胁迫,挟持治理国家的人翻译:⑤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威所胁迫啊!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第六段蹈,跟随自取下策旧事,成例 率赂秦耶()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抱薪救火()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燕、赵之君()洎牧以谗诛()革灭殆尽()一、听课文录音,给下列红字注音。shuàijuépùxīnyǔYānjìdài【基础梳理】 二、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1.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2.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厌”,同“餍”,满足“当”,同“倘”,如果 三、解释下列句子中变红的实词。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3.盖失强援,不能独完()4.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5.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6.暴霜露,斩荆棘()7.举以予人,如弃草芥。()8.暴秦之欲无厌()兵器原因保全实际数目担心暴露拿同“餍”,满足 9.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10.至于颠覆,理固宜然()11.此言得之()12.终继五国迁灭()13.与嬴而不助五国也()14.斯用兵之效也()决定应该得到灭亡结交,亲附功效 15.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16.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17.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18.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19.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招致打退判断礼遇胁迫,挟持 四、解释下列句子中变红的虚词。1.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2.六国互丧,率赂秦耶()3.不赂者以赂者丧()4.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5.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6.固不在战矣()7.思厥先祖父()8.以有尺寸之地()9.然则诸侯之地有限()连词,表因果副词,都,皆介词,因为介词,在助词,的副词,本来代词,其,他们的副词,才连词,既然这样,那么 10.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11.终继五国迁灭,何哉()12.与嬴而不助五国也()13.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14.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15.战败而亡,诚不得已()16.向使三国各爱其地()17.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介词,用副词,最终连词,表转折介词,因为副词,几乎副词,实在连词,假使介词,表被动 五、指出下面古今异义词的古今不同含义。1.至于颠覆2.其实百倍3.思厥先祖父古:灭亡今:翻倒;采取阴谋手段从内部推翻合法的政府古:两个词,那实际情况今: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多含转折意)古:祖辈与父辈今:指父亲的父亲 4.可谓智力孤危古:智谋和力量今:为一个词,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指出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情况并翻译。1.不能独完()2.小则获邑,大则得城()3.理固宜然()4.义不赂秦()“完”,形容词作动词,保全“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理”,名词作状语,从道理上“义”,名词作动词,坚持正义 5.始速祸焉()6.李牧连却之()7.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8.日削月割()“速”,形容词作动词,招致“却”,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礼”,名词作动词,礼遇“日”“月”,名词作状语,每日,每月 七、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1.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2.斯用兵之效也。()3.奉之弥繁,侵之愈急。()4.洎牧以谗诛。()5.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6.其势弱于秦。()7.赵尝五战于秦。()判断句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被动句介宾短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 虚词“以”作介词的用法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举以予人,如弃草芥。(《六国论》)【知识储备】 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以八月十三斩于市。(《谭嗣同传》)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哪一句?分论点是什么?分别对应哪些诸侯国?【提示】中心论点是“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分论点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和“不赂者以赂者丧”。分别对应诸侯国韩、魏、楚和齐、燕、赵。 2.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中心论点的?【提示】文章的第3、4两段,以历史事实论证中心论点,分别从“赂者”和“不赂者”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3.第5段最后一句语带双关,请说明其含意。【提示】作者对历史事实分析后的议论,明确了六国赂秦的根本原因,同时也切合当时北宋王朝的实际情况,委婉地劝谕当权者面对北方的威胁,放弃屈辱的妥协政策,不要重蹈历史的覆辙。 4.第6段作者是怎样点明写作目的的?【提示】作者直接将北宋和六国放在一起做类比。昔日,六国虽势“弱于秦”,但倘不赂秦,而犹有“胜之之势”;今日北宋强于辽与西夏,而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自然就连六国也不如了。作者正是在一个“赂”字上,把历史教训和现实时弊结合起来论述。借题发挥,借古讽今,即借助六国“赂秦”而亡的历史事实,批评了北宋朝廷屈辱求和的外交路线。 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赂秦力亏破灭之道(赂者)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不赂者)诸侯所亡固不在战奉之弥繁侵之愈急齐附于秦燕行刺客始速祸焉赵诛良将用武不终与秦相较或未易量无使为积威所劫毋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仿照所给例句,再写两个句式相同的句子。古往今来,大凡有建树者,无不是临渊羡鱼之后退而结网者。如果苏洵只是“临渊羡鱼”,而不是浪子回头,发愤读书,他又怎会名传千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仿用的句式是“如果……只是……,而不是…(两种态度或做法正反对举),他又怎会……(写出其取得的成就)”。参考答案:如果哥伦布只是“临渊羡鱼”,而不是劈风斩浪,扬帆远航,他又怎会有发现新大陆的创举?如果张骞只是“临渊羡鱼”,而不是去开通丝绸之路,他又怎会有通西域那鞍前的潇洒? 六国用牺牲自己土地的方式求得了一时和平,但最终导致了自身的灭亡,但民间又有“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的说法,你如何认识这两者的矛盾? 【提示】从忍让的对象考虑,六国是对自己的敌对国家忍让,而民间谚语所说的忍让的对象不是你死我活的敌人,而是与自己有小矛盾的人。从忍让的原则性考虑,六国牺牲的是自己的土地,放弃了正义原则;而民间谚语所说忍让是在不放弃原则的情况下的一种变通。从忍让的后果角度考虑,六国因认不清形势而导致了灭亡,而民间谚语所说的忍让有利于减少人际间的摩擦,有利于社会的和谐。 1.背诵全文。2.也以“六国论”为题,写一篇阐述个人主张的小史论,500字左右。 必须对生活先有信心然后才能使生活永远延续下去。而所谓信心,就是希望。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