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洵国论六
四川眉山三苏祠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
当年苏老泉,年已二十七。方知需用功,发奋读书籍。并同儿与女,思究圣人语。寒窗多少年,青丝根根白。父子同进京,三人皆中举。皇城咸震惊,争诵苏洵名。读书从不晚,辛勤为第一。
作者简介:苏洵(1009—1066),北宋散文家。字明允,号老泉(“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诗书”),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人称“老苏”,与儿子“大苏”(苏轼)、“小苏”(苏辙)并称“三苏”。后人有诗称赞:“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祐集》。亦有一女,名唤小妹,人称苏小妹。
论:是散文的一种,以论证为主,其特点是善于说理。“六国论”在这里是一个省略式短语,实际应是“六国破灭之论”。文章旨在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借古讽今。解题:
解题六国:韩、魏、楚、赵、燕、齐。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苏轼二十岁,到京师卞梁(开封)去考进士。在京师等考期间,有几个自负的举人看苏轼年轻,瞧不起他,有意戏弄苏轼。六个举人备了六个下酒菜,延请苏轼建议为助酒兴,喝酒要行酒令,酒令内容是每人说一个历史人物的典故,联系那样菜,那样菜就归谁吃,行令要从年纪大的到年纪小的。其余五举人连声附和:“好、好、好!”
“姜尚渭水钓鱼”,年最长者傲气满脸地端走了鱼;“秦琼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十足地端走了马肉;“苏武北海牧羊”,第三个毫不示弱地端走了羊肉;“张飞蜀都卖肉”,第四位不慌不忙地端走了猪肉;“关羽荆州卖腐”,第五个从容不迫地端走了豆腐;“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胸有成竹地端走了青菜。全部菜被端走了,六个举人正准备高兴地吃菜喝酒,苏轼开口了:“各位,该我行酒令了!”他说出了六个字,不紧不慢地把六盘菜端到自己面前,然后笑眯眯地说:“诸位兄台,请!”猜一猜,苏轼行了什么酒令?嬴政并吞六国
战国七雄战国七雄:秦、韩、赵、魏、楚、燕、齐秦——强楚——大齐——富
时代背景:北宋建国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军人乱政,实行中央专制集权制度,将军权完全收归中央,造成了军事上的衰势。北宋建国往后一百年间,与契丹、西夏作战60余次,败多胜少,到苏洵所处的时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20万两,绢30万匹;向西夏纳银10万两,绢10万匹,茶3万斤。这样“陪邻”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六国论》的。
听课文录音,掌握下面的重点字词六国互丧赂秦暴霜露抱薪救火邯郸殆尽下咽胜负之数或未易量sànglùpùxīnhándāndàiyānshùliáng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wéiwéi草芥jiè
兵:兵器。利:锋利。战:作战,打仗。弊:弊病而:连词,因而。亏:动词,亏损。道:道理,原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有的人。互:交互,相继。率:全都,一概。以:由于,因为。盖:表原因,有“因为”的意思。独:独自,单独地。完:保全,形作动。故:所以。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六国破灭弊在赂秦(1)赂秦力亏,破灭之道(2)不赂者以赂者丧总分文章第一段提出了怎样的中心论点?接着又提出哪两个分论点?
文章第一段四句的关系怎样?六国破灭,弊在赂秦(1)赂秦而力亏(2)不赂者以赂者丧总分故曰:弊在赂秦总
以:用,凭。邑:小城镇。城:大城池。其实:古:其,代词,它,那;实:实际上。今:实际上。亡:丢失,丧失。所亡:所丢失的土地。患:担心的。欲:欲望。大欲,即最大的欲望。固:本来。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大患,固不在战矣。
厥:他们的。祖父:古:祖辈父辈。今:父亲的父亲。暴:通“曝”,晒,“暴露”,这里指“冒着”。以:才。尺寸之地:很少的土地。举:拿。以:来。芥:小草。割:割让。然后:这样以后。兵:军队,名词。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厌:通“餍”,满足。奉:献,送。弥、愈:更加。判:确定,断定。至于:由上文引出下文结果。可翻译成“以至,以至于”颠覆:灭亡。宜:应该。然:这样。事:侍奉。犹:如同,好像。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第二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的是什么观点?小邑大城得百倍失百倍大欲大患数量上得难献易有限无厌奉繁侵急程度上不尽不灭道理上赂秦力亏破灭之道对比
终:最后。继:随着。与:亲附、亲近。既:已经。免:幸免。守:坚守。义:坚持正义,动词。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斯:这。效:功效。至:直到,为:作为。始:才。速:招致,形作动。再:两次。今表示又一次。却:使动用法。使……退却(败退)洎:及,等到。以:因为。而:却。终:自始至终,坚持到底,动词。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况且。革灭:灭亡。革,除去。殆:近于,几乎。智力:智谋,力量。古今异义。孤危:孤立危急诚:实在。向使:假使。附:归附。犹:还数、理:天数、命运。相较:相抗衡。量:估量。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国相较,或未易量。
第三段中,齐、赵、燕灭亡的原因是什么?论证哪个观点?不赂者以赂者丧齐与嬴而不助五国赵用武而不终燕以荆卿为计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呜呼:语气词,表感叹,相当于“唉”。以:把。封:分封,封赏。礼:以礼相待,礼遇,名词用作动词。西向:即“向西”。向:向着,朝着,这里译作“对付”。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可悲啊。势:国势。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被动句。日、月:名词作状语,一天一天地,一月一月地。趋:趋向,走向。为:治理。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于:比。犹:还。苟:如果。而:表转折。故事:古:旧事,先例。今: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的事件。是:这。下:指在六国之后。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第四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意在阐述什么主张?第五段得出了什么结论?第四段------第五段------引古(六国破亡)------讽今(在六国下)结论:警告北宋王朝——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结构作用:承上启下。教训: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讽今”(宋---西夏、契丹)“论古”(魏、楚、韩、齐、燕、赵---秦)借古讽今
理清结构第一部分(1):提出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第二部分(2、3):论证中心论点。第一层:论述“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第二层:论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第三部分(4、5):作出结论。第一层:总结历史教训。第二层:讽谏北宋王朝。
弊在赂秦赂秦力亏不赂者以赂者丧数量上程度上道理上齐亡之事实燕亡之教训赵亡之悲剧(总分)(第一段)(总分)(第二段)(总分)(第三段)(过渡)(分总)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第四段)(借古)(递进)毋从六国破亡之故事(第五段)(讽今)文章总论点
阅读讨论阅读苏洵的《六国论》,试从文体、立论的侧重点、论点和作者的写作目的四方面和贾谊的《过秦论》作一比较。★苏洵的《六国论》是一篇政论文,从六国破亡的教训立意,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借古讽今:警告北宋王朝不要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贾谊的《过秦论》是一篇政论文,从秦亡的教训“过秦”的角度立意,提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观点,借古规汉:建议汉文帝对人民实行宽松的政策。
暴霜露“暴”同“曝”,冒着暴秦之欲无厌“厌”同“餍”满足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当”通“倘”,如果通假字
课堂训练:解释古今异义词⑴其实百倍⑵思厥先祖父⑶始速祸焉⑷可谓智力孤危⑸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那实际情况/实际上。祖辈和父辈/指父亲的父亲。招致/指速度快。智谋和力量/一个词,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前例、旧事/今指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
至于颠覆,以至,以至于\表另提一事灭亡\翻倒;用阴谋从内部推翻合法的政府六国破灭灭亡\幻想或希望落空然后得一夕安寝这样之后\连词刺客不行不去(刺秦王)\不可以,不被允许
课堂训练:解释词类活用词⑴不能独完⑵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⑶以地事秦⑷义不赂秦⑸始速祸焉(6)李牧连却之(7)惜其用武而不终也(8)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9)日割月削“日”“月”,名词作状语。“事”,用作动词,侍奉。“义”,用作动词,坚持正义。“完”,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却”,使动用法,使……退却“礼”,名作动,礼遇,礼待。“终”,形作动,坚持到底“速”,形容词作动词,招致“战”,名词作动词,作战,打仗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所亡者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以荆卿为计邯郸为郡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为国者无使为------六国破灭薪不尽,火不灭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并力西向而秦兵又至矣斯用兵之效也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良将犹在丧失,丢失,动词灭亡,动词。作为,动词成为,动词被,介词治理,动词灭亡,动词熄灭,动词如果,连词朝着,对付,动词名词,军队名词,军事、战争动词,好象副词,还课堂训练:解释下列多义词
或曰……或未易量以地事秦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燕赵之君,始有远略始速祸焉终继五国迁灭惜其用武而不终也故曰“弊在赂秦也”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强弱胜负已判矣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有人,有的人,无定代词也许,或许,连词事奉,动词事情,名词起初,副词才,副词终于,副词用到底,坚持到底,动词所以,因此,连词旧,形容词胜利,名词战胜,动词
课堂训练: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3)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4)洎牧以谗诛(5)举以予人(6)至丹以荆卿为计(7)赵尝五战于秦(8)以天下之大(9)并力西向判断句判断句被动句被动句省略句,“以(之)予人”省略句,“荆卿(刺秦)”介词结构后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
解释下列句中“以”的词义。(1)不赂者(以)赂者丧(2)秦(以)攻取之外(3)(以)地事秦(4)洎牧(以)谗诛(5)至丹(以)荆卿为计(6)(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7)(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8)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9)日削月割,(以)趋于亡(10)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于人[由于,介词][凭借,介词][把,介词][因为,连词][用,介][用,介][凭借,介][才,连][表结果,连][表目的,连]课堂训练
好好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