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六国论》(苏教)
加入VIP免费下载

【教学设计】《六国论》(苏教)

ID:935813

大小:293.63 KB

页数:7页

时间:2022-03-0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六国论》吉林靖宇第三中学卢老师◆教材分析本文是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专题“历史的回声”的第二课。《六国论》是一篇议论历史的文章,表面上评的是六国,实际上讽刺的是北宋。因为当时北宋王朝的统治者对契丹族建立的辽国和党项羌族建立的西夏屈辱求和。作者就借六国割地给秦国最后灭亡的史实,暗示北宋王朝不应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而应该对辽、夏的入侵采取斗争的方式。在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实践的过程中,在注重整合、倡导开放、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学新模式下,聆听依然清晰可闻的历史回声,让激荡起的历史回声在我们心中久久萦绕,光照千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能激情背诵课文,掌握文中“弊、率、完、患、暴、判、速、再”等词语的意义;2.了解“得、非、或、相、势”等多义词的义项并了解使动用法;3.学习本文运用分论点并举例论证的方法,领略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自主朗读,小组探讨,交流分享,共同完成对课文的把握; 2.通过提出问题,发表意见,从而体会文章的意图及作者的动机;3.通过思维训练,促进培养学生质疑创新的精神及认真做事的态度。【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借古讽今,明确了六国赂秦的根本原因,批评北宋政府对西夏、契丹的妥协政策,委婉地劝谕当权者面对北方的威胁,放弃屈辱的妥协政策,不要重蹈历史的覆辙。领会苏洵关心国家、反对屈辱求和、主张抵抗外侮的思想,培养我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责任感和“以史为鉴,共创未来”的与时俱进意识。【教学重点】掌握文中一些重点词语的意义,洞悉“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中心论点的内涵。了解它的政论目的,即借古讽今,批评北宋政府对西夏、契丹侵略者的妥协政策。【教学难点】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为文意图,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学生课前预习,熟读课文,排除字词障碍,对照书下注释翻译课文;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了解作者的相关知识以及文章的背景。◆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唐太宗李世民曾经说过:“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得知想找到导致王朝兴替的原因就要借鉴史实,古为今用。那么战国七雄如何演变为秦国的一枝独秀,我们来看一看苏洵是如何抽丝剥茧,层层剖析的。播放《六国论》音频朗,注意字词的读音。二、资料链接(一)作者简介苏洵,字明允,宋朝眉山人,散文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称“三苏”,同为“唐宋八大家”中的散文家。苏洵精于古文写作,尤长于策论,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明快酣畅,纵横捭阖,雄奇遒劲,很有战国纵横 家的风度。著有《嘉祐集》。本文即选自《嘉祐集·权书》第8篇,《权书》都是评论政治和历史的。(二)文体知识“论”是散文的一种,以论证为主,其特点是善于说理。“六国论”在这里是一个省略式短语,实际应是“六国破灭之论”。(三)写作背景北宋建国往后一百年间,与辽、西夏作战60余次,败多胜少,到苏洵所处的时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20万两,绢30万匹;向西夏纳银10万两,绢10万匹,茶3万斤。这样“陪邻”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六国论》的。作者想通过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来委婉地提醒当朝统治者。三、检查预习,整体感知1.齐读课文,注意下列字词的正确读音。赂秦(lù)暴霜露(pù)与嬴(yíng)洎(jì)燕国(yān)下咽(yàn)草芥(jiè)互丧(sàng)胜负之数(shù)当(tǎng)与秦相较2.出示课文翻译。3.重点词语解释。(1)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弊:弊病(2)六国互丧,率赂秦耶?互:交互率:全,都,一概(3)盖失强援,不能独完。盖:副词,表猜测原因完:形容词作动词,保全(4)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较:比较之: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议其:这 实:实际上(5)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祖父:祖辈、父辈暴:通“曝”,冒着(6)暴秦之欲无厌。厌:通“餍”,满足(7)至于颠覆,理固宜然。至于:到了……的结局固:本来4.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及特殊语法现象。【实词】如:弊(名)赂(动)亏(动)与(动)判(形)数(名)事(动)道(名)厥(代)速(动)等。【虚词】如:率盖始然则向使至于等。【古今义容易弄混的词】如:其实祖父故事至于等【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省略句、被动句的翻译等】如:(1)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完,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2)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名词作动词,以礼相待。(3)状语后置句“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介宾结构后置。(4)省略句“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应为“举之以之予人。”(5)判断句“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两个名词短语表判断。5.通假字:暴秦之欲无厌(同“餍”,满足)当与秦相较(同“倘”,如果)6.整体把握,梳理结构脉络。明确:史论——叙述评论历史事实、总结历史教训、讽喻时政第一部分(第一、二段),提出论点,并作理性分析,从“不赂者”和“赂者”两方面论证论点。第二部分(第三、四段),以历史事实论证中心论点,分别从“赂者”和“不赂者”两方面进行论述。第三部分(第五、六段)总结历史教训,点明写作目的。四、研读文本,品味语言,思考感悟1.研读第一部分 ①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明确:“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②本部分从几个方面论述这一中心论点的?明确:A赂秦力亏,破灭之道也B不赂者以赂者丧③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明确:提出中心论点,总领全文,引发以下议论。2.研读第二部分①这两段文字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的?明确:以历史事实论证中心论点,分别从“赂者”和“不赂者”两方面进行论述。②用一句话概括第3自然段的中心意思?明确:“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③本段怎样论述赂秦的危害?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明确:a攻取所得vs受赂所得b诸侯赂秦所亡vs战败所亡c祖父辈创业之坚vs割地之易d诸侯有限土地vs暴秦无限贪欲e奉之弥繁vs侵之愈急。(对比论证)④本段的中心内容,印证了第一自然段中的哪一句话?明确: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⑤第4段中哪一句话能够概括齐国灭亡的原因?明确:“与嬴而不助五国也。”⑥试比较燕赵两国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明确:共同点——形势环境相同,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军事策略相同,能守其土,义不赂秦。不同点——对抗秦国的方式不同。燕太子丹招募荆轲刺秦王招致祸患。赵因李牧被谗言所害自毁长城。⑦请找出第2段中与本段意思吻合的一句话。明确:“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⑧最后一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明确:用“向使”引起假设,总结六国情况,使论证更加深入全面,中心论点更加鲜明有力,同时又为下文进一步假设作铺垫,从反面将论证推进一层。4.研读第三部分 文段分析:①第5段是怎样展开论述的?明确:第5段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段,由评论六国灭亡,总结历史教训,过渡到规劝北宋统治者放弃屈辱求和的方针,把问题的分析由表层过渡到内里。假如六国不赂秦而自强,而对秦齐心协力作战,那么,他们就不至于灭亡。现在六国害怕秦国而赂秦,因此,他们终于灭亡。假设论证。段中连用“悲夫”、“呜呼”两个感叹词,表达惋惜之情,突出表明六国灭亡教训沉重。“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为国者”有两层含义,明指六国的统治者,暗指北宋的统治者。②第6段最后一句语双关,请说明其含义。明确:作者对历史事实分析后的议论,明确了六国赂秦的根本原因,同时也切合当时北宋王朝的实际情况,委婉地劝谕当权者面对北方的威胁,放弃屈辱的妥协政策,不要重蹈历史的覆辙。借古讽今。六、拓展延伸苏家父子三人都写了《六国论》,请比较他们的论述角度和论证特色。宋代苏洵、苏轼、苏辙父子各有《六国论》传世,三篇文章珠联璧合,各放异彩,可称得上是古代议论文的名篇佳作。然而对照起来看,他们的立论角度、论证方式、文字风格各不相同。文章都以六国破灭作为议题,借史论政。写借史论政的文章,应该根据时代所提出的问题,从历史材料中选择一个恰当的角度,以便把历史问题的评析同现实的社会问题联系起来,起到以古鉴今的作用。苏洵的《六国论》从“赂秦而力亏”的角度论证六国破灭的原因,最后引出“为国者无为积威之所劫”的历史教训。苏轼的《六国论》,针对六国久存而秦速亡的对比分析,突出强调了“士”的作用。苏轼认为,六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是久存的原因。只要把那些“士”养起来,老百姓想造反也找不到带头人了,国家就可以安定了。苏辙的《六国论》则从“韩魏附秦”招致六国相继破灭的角度,批评六国之士的“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苏洵的文章最联系北宋中期的国家现实,他借古喻今,纵横恣肆,痛陈利弊,对当权者进行规劝,希望其改弦易辙,增强国力,与敌斗争。立论上具有借题发挥、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外,在论证的严密性、语言的生动性上也堪称典范。该文更具有思想性和现实意义,可以说是字字千钧,落地有声,振聋发聩。所以,就本题而言,他的这篇文章比两个儿子的强。 七、课堂小结与课后作业这篇课文我们就解读到这里,希望同学们能从本文借鉴一些议论文的写作方法,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请大家课后利用本文所学的论证方法,围绕一件历史事件,谈谈自己的看法,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议论文。略。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