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大纲)第三册 17六国论(第三课时)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中语文(人教大纲)第三册 17六国论(第三课时)

ID:935825

大小:195 KB

页数:5页

时间:2022-03-0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三课时[教学要点]比较阅读[教学过程]一、检查上节作业参考答案:1.兵:A.用兵器杀人B.兵器C.军事、战斗D.军队、战士盖:A.大概B.胜过,超过C.器物的盖子D.表原因二、比较阅读(一)和高中第一册贾谊的《过秦论》比较,看两篇文章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1.学生自由讨论,发表自由的看法,教师适时点评。2.明确:同:两文均属借古讽今之作,且都运用了大量的史料做论据,观点鲜明,论证严密,笔锋犀利。异:《过秦论》为卒章显志,以事实论证为主;《六国论》则为开门见山,突出地运用了对比论证。(二)和苏辙的《六国论》和李桢的《六国论》比较。1.分发阅读资料,请两位同学分别诵读苏辙的《六国论》和李桢的《六国论》。六国论苏辙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弊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强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yì)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六国论李桢宋二苏氏论六国徒事割地赂秦,自弱、取夷灭,不知坚守纵约;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摈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作,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当苏秦之始出也,固尝欲用秦,而教之吞天下矣。诚知其易也。使秦过用之。彼其所以为秦谋者,一忧夫张仪也。惟其不用,而转而说六国以纵亲,彼岂不逆知天纵约之不可保哉?其心特苟以弋一时之富贵,幸终吾身而约不败。其激怒张仪而入之于秦,意可见也,洹水之盟,曾未逾年,而齐、魏之师已为秦出矣。夫张仪之辩说,虽欲以散纵而就衡,顾其言曰,亲昆弟同父母,尚有争钱财,而欲恃诈伪反覆,所以状衰世人之情,非甚谬也。彼六国相图以攻取。相尚以诈力,非有昆弟骨肉之亲,其事又非特财用之细也。而衡人方日挟强秦之威柄,张喙而恐喝之,即贤智如燕昭者,犹且倪首听命,谢过不遑,乃欲责以长保纵亲,以相佐助,岂可得哉!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嗟夫!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胼手胝足、暴骸中野,以终刘于虐乎?其必不尔矣!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曰:“若是,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曰:奚为其无术也。焉独存,虽王可也。孟子尝以仁义说粱、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2.快速阅读两文。学生质疑,教师解疑。出示投影:注意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一)①韩、魏塞秦之冲——交通要道。②而弊山东之诸侯——战国时称崤山或华山以东为“山东”,以西为“山西”。六国、秦国分别处于山东、山西。③而范雎以为忧——范雎,战国时魏人。后入秦为相。④出兵以攻齐之刚、寿——刚、寿分别在现在的山东兖州、东平附近。⑤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藉,践踏,这里指依靠。蔽,挡住,这里指掩护。⑥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一出身,挺身而出。⑦以二国委秦——以,拿出。委,舍弃。⑧乃贪疆埸尺寸之利——疆埸(yì),边界。(二)①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向使,假设;擅(shàn),拥有;形便。地理形势有利。②视秦无异也——视,比。③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克,能够。 3.比较苏辙、李桢、苏洵三人的同名篇。(1)与课文比较,对六国破灭的原因,各抒己见:苏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辙:“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李桢:“自弱、取夷灭。”(2)对六国灭亡的原因,二苏论述的角度不同:苏洵的论点是“弊在赂秦”;苏辙的论点是“六国不免于死亡,在于不知佐韩、魏以摈秦”。苏洵把韩、魏、楚对秦割地,以地事秦,称之为“赂”,是就六国对秦的态度而言的,所以他首先撇开战争胜负的一般军事因素,专就割地事秦进行议论。苏辙则着眼于六国内部。他从分析韩、魏的现状、地理位置、有关史实入手,指出秦之所忌,然后抓住“秦之所忌”,通过反复对比,进行议论。(3)苏洵、李桢二人论述方法的不同:苏洵的文章提出中心论点后,分“赂”和“不赂”两方面进行论述,再合起来。李桢之文,先概述二苏的论点,抓住其共同点,接着一反他们的观点,提出自己的主张。三、课堂练习出示投影:(一)填空从苏洵、苏辙、李桢三人对六国灭亡的原因分析可以看出,________和________的《六国论》纯属史论,因为他们只是就史论史,而________的却是借论史为现实政治服务,所以也称政论文,从中我们还可体会到,同样的材料_________,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参考答案:苏辙李桢苏洵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二)写一个片断或短文根据以上三个人关于六国灭亡的原因分析,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谈谈六国灭亡的真正原因,或联系实际写一篇读后感。提示: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六国灭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没有亡,就没有兴。生活实际:对美国的四处干涉行为和目的,世界人民该怎么办?汲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不被美国的气焰吓倒,为世界和平而团结协作。四、课堂小结通过不同作者的不同文章的比较,我们可知不同作者的异曲同工之妙;通过不同作者的同名篇章的比较,我们可以领略相同问题不同作者独特的风姿。中国古代散文名家竞起,佳作如林,宋代散文蔚为大观,苏洵善策论,深刻透辟,纵横恣肆的文风更使我们眼界大开,叹为观止。五、布置作业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①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②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③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④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2.熟背全文。●板书设计 ●延伸阅读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齐桓公逐白鹿,至麦丘,见邦人曰:“尔何谓者也?”对曰:“臣麦丘之邦人。”桓公曰:“叟年几何?”对曰:“臣年八十有三矣。”桓公曰:“美哉寿也!”与之饮。曰:“叟盍为寡人寿也?”对曰:“野人不知为君王之寿,”桓公曰:“盍以叟之寿祝寡人矣!”邦人奉觞再拜曰:“使吾君固寿,金玉之贱,人民是宝。”桓公曰:“善哉祝乎!寡人闻之矣,至德不孤,善言必再,叟盍复之。”邦人奉觞再拜曰:“使吾君好学而不恶下问,贤者在侧,谏者得入。”桓公曰:“善哉祝乎!寡人闻之,至德不孤,善言必三,叟盍复之。”邦人奉觞再拜曰:“无使群臣百姓得罪于吾君,亦无使吾君得罪于群臣百姓。”桓公不说曰:“此一言者,非夫前二言之祝,叟其革之矣。”邦之澜然而涕下,曰:“愿君熟思之,此一言者,夫前二言之上也。臣闻子得罪于父。可因姑姊妹而谢也,父乃赦之。臣得罪于君,可使左右而谢也,君乃赦之。昔者桀得罪汤,纣得罪于武王,此君得罪于臣也,至今未有为谢者。”桓公曰:“善哉!寡人赖宗庙之福,社稷之灵,使寡人遇叟于此。”扶而载之,自御以归,荐之于庙而断政焉。桓公之所以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不以兵车者,非独管仲也,亦遇之于是。1.写出下列加点的词在句子中的含义叟其革之矣()自御以归()2.与“美哉寿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微斯人,吾谁与归B.大王来何操C.甚矣,汝之不惠D.不拘于时,学于余3.与“一匡天下,不以兵车者”一句中“以”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B.今以钟磐置水中C.夫夷以近,则游者众D.(刿)问:“何以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金玉之贱,人民是宝使吾君好学而不恶下问5.“邦人”认为,他自己说的话哪一句最重要? 参考答案:1.改换驾车2.C3.D4.把金玉看得低贱(重点:宾语前置),把人民当做宝贝(重点:宾语前置)。让我们的国君喜欢学习而且不耻于向地位低下的人请教(重点词“使”“恶”“下”)。5.无使群臣百姓得罪于吾君,亦无使吾君得罪于群臣百姓。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