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必修二《六国论》学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苏教版必修二《六国论》学案

ID:935926

大小:30.5 KB

页数:7页

时间:2022-03-0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古代散文选修《六国论》学案(学生版)一、作者介绍《六国论》的作者苏洵,字明允,北宋时眉州眉山(现在的四川眉山县)人,二十七岁才发愤为学,经过刻苦努力,下笔顷刻数千言。宋仁宗赵祯嘉祐年间他和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到了宋代都城衡论》十篇,推荐给朝廷。宰相韩琦也推荐他作官,一时名扬京师。后来苏洵把文章汇编汴京。当时任翰林学士的欧阳修,把苏洵的廿二篇文章,其中《机策》二篇、《权书》十篇、《成集就叫做《嘉祐集》。苏洵在中国文学史上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合称“唐宋八大家”。苏洵与其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二、写作背景  《六国论》是一篇议论历史的文章,表面上评的是六国,实际上讽刺的是北宋。因为当时北宋王朝的统治者对契丹族建立的辽国和党项羌族建立的西夏屈辱求和。作者就借六国割地给秦国因而最后灭亡的史实,暗示北宋王朝不应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而应该对辽、夏的入侵采取斗争的方式。三、课文分析《六国论》的第一段就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第二段是以                                               作为论据,论证                      。第三段再从                                                的具体事实来论述第一段中提出的“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授,不能独完”这一道理。第四段提出                                       的看法。最后一段借古讽今,                  。四、基础训练1.写出加点字的读音率赂秦耶(    )      思厥先祖父(  )        暴霜露(  )抱薪救火( )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   燕赵之君( )洎牧(  )            以谗诛(   )           革灭殆尽(  )2.找出通假字(1)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3)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3.找出活用字(1)李牧连却之(                )(2)以弱天下之(                 ) (3)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4)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5)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6)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4.写出古今异义词的古义(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2)思厥先祖父(        )(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4)可谓智力孤危(        )(5)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5.一词多义。(1)非: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②觉今是而昨非(         )③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2)或:①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②或曰:‘不赂者以赂者丧……(         )③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得:①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②此言得之(         )③至德不得(         )④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⑥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4)相:①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②相见恨晚(         )③死者相藉(         )④伯乐相马(         )(5)势:①  其势弱于秦(         )②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6.特殊句式(1)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3)后秦击赵者再(                 )(4)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               )五、背诵课文 六国破灭,              ,战不善,            。             ,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                                                        。”  秦以攻取之外,小     ,大      。较秦之所得,            ,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        ,其实亦百倍。则         ,             ,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      ,斩         ,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        ,       。今日       ,明日       ,然后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        ,暴秦之欲无厌,         ,侵之愈急,故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                       ”此言得之。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五国既丧,          。燕赵之君,       ,能守其土,        。是故             ,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              ,          。后秦          ,李牧       ;洎牧以谗诛,        ,惜        。且燕、赵处             ,可谓                          。向使           ,齐人勿附于秦,        ,         ,则胜负之数,        ,当与秦相较,      。  呜呼!以                      ;以                     ,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夫               ,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              ,                   。六、参考译文:  六国灭亡,不是因为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贿赂秦国。贿赂秦国,自己的实力就亏损,这是灭亡的原因。有人说:六国相继灭亡,都是因为他们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由于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因为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去了其他国家强有力的援助,就不能单独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啊。   秦国用攻战获取土地之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得到邑镇,大的就得到城市。把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而得到的土地比较,那实际上多到百倍。把六国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而丧失的土地比较,实际上也多到百倍。那么,秦国最想望的,六国诸侯最担心的,当然不在于战争了。想想他们死去的祖辈父辈,冒着霜露,披荆斩棘,才有了一点土地。子孙对待土地却不很爱惜,都拿它送给别人,好像丢弃小草一样。今天割让五座城,明天割让十座城,然后才能得到一夜的安睡。第二天起来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到了。既然如此,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没有满足,诸侯送给秦国土地越多,秦国侵略诸侯就越急迫。所以,不用作战,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已经确定了。六国终于灭亡,是理所当然的。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好像抱着柴去救火,柴不烧完,火不会熄灭。”这话对了。  齐国不曾贿赂秦国,最后也随着五国灭亡,为什么呢?这是因为齐国亲附秦国而不帮助五国。五国已经灭亡,齐国也不能幸免了。燕国与赵国的君主,起初有远大的谋略,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而不贿赂秦国。所以燕国虽然是个小国却后灭亡,这就是用兵的功效。等到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祸患。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败了两次,胜了三次。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李牧连续打退了它。等到李牧因为受诬陷而被杀害,赵国都城邯郸才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抵抗却不能坚持到底。况且,燕赵两国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几乎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国势孤立危急,战败而灭亡,实在是不得已。如果当初韩、魏、赵三国各自爱惜他们的国土,齐人不亲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动身赴秦,赵国的良将还活着,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如果能够与秦国相较量,或许不能轻易判定。  唉!如果六国用贿赂秦国的土地封赏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意礼遇天下的奇才,合力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吃饭也不能咽下咽喉去。可悲啊!有这样的形势,却被秦国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土地天天消减,月月割让,而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使自己被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啊!六国与秦国都是诸侯,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却还有可以不贿赂秦国而战胜它的形势。如果凭着偌大的天下,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古代散文选修《六国论》学案(教师版)一、作者介绍《六国论》的作者苏洵,字明允,北宋时眉州眉山(现在的四川眉山县)人,二十七岁才发愤为学,经过刻苦努力,下笔顷刻数千言。宋仁宗赵祯嘉祐年间他和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到了宋代都城衡论》十篇,推荐给朝廷。宰相韩琦也推荐他作官,一时名扬京师。后来苏洵把文章汇编汴京。当时任翰林学士的欧阳修,把苏洵的廿二篇文章,其中《机策》二篇、《权书》十篇、《成集就叫做《嘉祐集》。苏洵在中国文学史上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合称“唐宋八大家”。苏洵与其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二、写作背景  《六国论》是一篇议论历史的文章,表面上评的是六国,实际上讽刺的是北宋。因为当时北宋王朝的统治者对契丹族建立的辽国和党项羌族建立的西夏屈辱求和。作者就借六国割地给秦国因而最后灭亡的史实,暗示北宋王朝不应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而应该对辽、夏的入侵采取斗争的方式。三、课文分析《六国论》的第一段就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第二段是以韩、魏、楚三国赂秦而灭亡作为论据,论证 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赂秦。第三段再从不赂秦的国家——齐国、燕国、赵国也终于灭亡的具体事实来论述第一段中提出的“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授,不能独完”这一道理。第四段提出为国者当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并力却敌,不要为敌人的积威所吓倒的看法。最后一段借古讽今,向北宋当局敲起勿蹈复辙的警钟。四、基础训练1.读音率赂秦耶(shuài)      思厥先祖父(jué)        暴霜露(pù)抱薪救火(xīn)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yǔ)   燕赵之君(yān)洎牧(jì)             以谗诛(chán)           革灭殆尽(dài)2.通假字(1)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通“曝”,冒着)(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3)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通“倘”,如果)3.词类活用(1)李牧连却之(使动用法,使……退却)(2)以弱天下之民(使动用法,使……弱)(3)日削月割,以趋于亡(日:名词作状语,一天一天地;月:名词作状语,一月一月地)(4)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完整地存在)(5)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坚持到底)(6)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名词活用为动词,以礼相待)4.古今异义     5.一词多义。(1)非:①不是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六国论》)②不对      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兮辞》)③无,没有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苟子·劝学》)(2)或:①或许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②不定代词,相当于“有人”  或曰:‘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③有时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3)得:①动词,得到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六国论》)②适宜,得当  此言得之(《六国论》)③找到        至德不得(《庄子·秋水》) ④捕获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捕蛇者说》)⑥看到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桃花源记》(4)相:①互相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②偏指一方,相当于“你”“他”等  相见恨晚③递相,先后  死者相藉(《捕蛇者说》)④亲自观看    伯乐相马(5)势:①势力        其势弱于秦(《六国论》)②形势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6.特殊句式(1)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被动句,“……为……所……”式)(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判断句,“……,……也”式)(3)后秦击赵者再(状语后置句,即“后秦再击赵”)(4)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省略句,宾语“之”省略) 五、背诵课文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六、参考译文:   六国灭亡,不是因为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贿赂秦国。贿赂秦国,自己的实力就亏损,这是灭亡的原因。有人说:六国相继灭亡,都是因为他们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由于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因为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去了其他国家强有力的援助,就不能单独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啊。  秦国用攻战获取土地之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得到邑镇,大的就得到城市。把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而得到的土地比较,那实际上多到百倍。把六国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而丧失的土地比较,实际上也多到百倍。那么,秦国最想望的,六国诸侯最担心的,当然不在于战争了。想想他们死去的祖辈父辈,冒着霜露,披荆斩棘,才有了一点土地。子孙对待土地却不很爱惜,都拿它送给别人,好像丢弃小草一样。今天割让五座城,明天割让十座城,然后才能得到一夜的安睡。第二天起来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到了。既然如此,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没有满足,诸侯送给秦国土地越多,秦国侵略诸侯就越急迫。所以,不用作战,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已经确定了。六国终于灭亡,是理所当然的。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好像抱着柴去救火,柴不烧完,火不会熄灭。”这话对了。  齐国不曾贿赂秦国,最后也随着五国灭亡,为什么呢?这是因为齐国亲附秦国而不帮助五国。五国已经灭亡,齐国也不能幸免了。燕国与赵国的君主,起初有远大的谋略,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而不贿赂秦国。所以燕国虽然是个小国却后灭亡,这就是用兵的功效。等到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祸患。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败了两次,胜了三次。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李牧连续打退了它。等到李牧因为受诬陷而被杀害,赵国都城邯郸才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抵抗却不能坚持到底。况且,燕赵两国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几乎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国势孤立危急,战败而灭亡,实在是不得已。如果当初韩、魏、赵三国各自爱惜他们的国土,齐人不亲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动身赴秦,赵国的良将还活着,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如果能够与秦国相较量,或许不能轻易判定。  唉!如果六国用贿赂秦国的土地封赏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意礼遇天下的奇才,合力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吃饭也不能咽下咽喉去。可悲啊!有这样的形势,却被秦国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土地天天消减,月月割让,而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使自己被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啊!六国与秦国都是诸侯,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却还有可以不贿赂秦国而战胜它的形势。如果凭着偌大的天下,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