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六国论课件新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一语文六国论课件新

ID:936090

大小:1.32 MB

页数:51页

时间:2022-03-0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六国论苏洵 苏洵,字明允,宋朝眉山人,散文家。他和其子、并称“三苏”,同为“唐宋八大家”中的散文家。走进作者苏轼苏辙 积累文言知识,如实词意义,虚词用法,特殊句式等。学习本文中例证、对比、分层、引用等论证方法。了解常见议论文的写法。理解作者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本意。学习目标: 注意以下字音:六国互丧暴霜露洎草芥与嬴下咽胜负之数燕国当与秦相较sàngpùjìjièyǔyànshùyāntǎng朗读课文 读准下列句子的节奏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兵:兵器。善:好。弊:弊病。力亏:力量亏损。道:原因,理由。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六国灭亡,不是因为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贿赂秦国。贿赂秦国,自己的实力就亏损,这是灭亡的原因。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或:不定代词,有的人。互丧:互是交互的意思,也有相继的意思。丧,指灭亡。彼此都灭亡。率:都,皆。以:因为。盖:因为。完:保全。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有人说:六国相继灭亡,都是因为他们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由于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因为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去了其他国家强有力的援助,就不能单独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啊! 第一段的哪句话概括了六国破灭的原因?第一段的第一句“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概括了六国破灭的原因。 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对六国灭亡的原因加以阐述的? 作者从两个方面加以说明:一方面是从“赂秦”的国家来说,“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另一方面是从不赂秦的国家来说,“不赂秦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以:介词,凭借。小:形作名,小的方面。大:形作名,大的方面。其实:古今异义,它实际上。亡:丢失。固:本来。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秦国在用战争的手段夺取土地之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市。把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而得到的土地比较,它实际多到百倍。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比战败所丧失的土地,它实际也要多到百倍,那么秦国最大的欲望,六国诸侯最大的祸患,本来不在于战争。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祖父:祖辈和父辈。暴:通“曝”,暴露。以:表结果,相当于“而”。割:割让。而:连词,表转折。厌:通“餍”,满足。判:决定。至于:相当于“以致”。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想想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拿它来送给别人,好像丢弃小草一样。今天割去五座城,明天割去十座城,然后才能得到一夜的安睡。(可是第二天)起来看看四周的边境,秦国的军队又来了。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贪暴的秦国的欲望永远没有满足。(诸侯)送给秦国的土地越多,秦国对诸侯的侵略也越急。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分得清清楚楚了。那么,发展到颠覆的结局,从道理上说本来就应该这样。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以:介词,用事:侍奉得:适宜,得当之:代词,代上面的道理。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这话说对了。 从“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这个方面来论证六国灭亡的原因。第三段是从哪个方面论证六国灭亡原因的? 第三段运用哪些对比?从哪几个角度论述了“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1)秦“攻取”所得与受赂所得对比;“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赂秦所亡与“战败而亡”对比:“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以上两个对比之间也构成了对比。通过对比得出“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的结论。(从数量上说明赂秦的危害) (2)祖父创业艰难与子孙轻易割地对比:“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与“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对比。“诸侯之地有限”与“暴秦之欲无厌”对比。“奉之弥繁”与“侵入愈急”对比。通过以上对比,得出“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的结论。(从程度上说明赂秦的后果) (3)引用古人的话来说明贿赂秦国的危害性。(从道理上说明赂秦的危害) 用了比喻、引用、对比等论证方法。第三段用了哪些方法进行论证的? 小结:文章开头指出了六国灭亡的原因,接着从两个方面加以说明,并运用例证法、喻证法、引证法从“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的角度,加以论述。观点明确,层次清楚,给我们写作议论文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语言:纵横恣肆,整齐而不呆板,错落而不零乱,音调铿锵,简洁明快,比喻恰当,态度鲜明,读来急缓有节,抑扬顿挫,如行云流水,风行水上,令人感慨淋漓,一唱三叹,有余音绕梁之效果。小结: [战国七雄]—(秦-楚-燕-韩-赵-魏-齐)秦—强楚—大齐—富六国形势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迁灭:灭亡与:亲近而:连词,表转折义:坚持正义始:才速:招致尝:曾经再:两次却:使……退却洎:及,等到惜:痛惜而:连词,表转折 齐国并没有贿赂秦国,最终也随着五国灭亡了,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齐国)结交秦国而不帮助五国的缘故。五国灭亡之后,齐国也就难以避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谋略,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所以燕虽然是个小国,却最后灭亡,这是用兵(抗秦)的效果啊。等到后来燕太子丹以荆轲(行刺)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了祸患的来临。赵国曾经五次对秦国作战,两次败仗而三次胜利。后来秦两次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等到李牧因受诬而被杀,赵国变成(秦国的邯郸)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最后。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革:改变,除去殆:将要智力:智慧和力量诚:确实,实在向使:以前假使爱:爱惜数:运数,理:理数都指命运。当:同“倘”,如果或:或许 况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他们的)智谋穷竭,国势孤单了,战败了而灭亡,实在是不得已的事。以前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护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成亡的命运(从六国方面来说)如果与秦国相抗衡,(结局)或许不是轻易可以判断。 1、第四段是从哪个方面论证六国灭亡原因的?用了什么论证方法?2、齐国和燕、赵两国为什么灭亡?提问 1、从第二个方面“不赂者以赂者丧”论证六国破灭的原因。2、齐国灭亡的原因:“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灭亡的具体原因是其本身的错误,但根本原因是“燕赵处革灭殆尽之际”,孤立无援。明确 弊在赂秦(总分)赂秦力亏(第一二段)不赂者以赂者丧(总分)(第三段)(总分)(第四段)数量上程度上道理上(并列)齐亡之事实燕亡之教训赵亡之悲剧结构图 文章开篇即提出中心论点是:“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然后以史为据,采用例证,对比分别就“赂秦”与“未尝赂秦”两类国家从正面加以论证。总结: 课堂练习1、指出下面古今异义词的古今不同含义A、其实百倍B、思厥先祖父C、后秦击赵者再D、始速祸焉E、可谓智力(那实际情况。今:实际上)(祖辈父辈。今指父亲的父亲)(两次。今表示又一次。)(速:招致。今指速度快。)(智谋和力量。今为一个词,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 2、解释下列句中的通假字A、暴霜露B、暴秦之欲无厌3、指出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情况A、日割月削B、以地事秦C、义不赂秦D、李牧连却之“暴”同“曝”。读pù,晒,引申为“暴露”,意为“冒着”“厌”同“餍”。读yàn,满足。名词“事”带宾语“秦”,用作动词:侍奉“义”,用作动词:坚持正义“日”“月”,名词作状语却,动词使动用法,使------退却;击退。 4、解释下列多义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所亡者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以荆卿为计邯郸为郡六国破灭薪不尽,火不灭而秦兵又至矣斯用兵之效也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良将犹在丧失,丢失,动词灭亡,动词。作为,动词成为,动词灭亡,动词熄灭,动词名词,军队名词,军事、战争动词,好象副词,还 或曰……或未易量以地事秦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燕赵之君,始有远略始速祸焉终继五国迁灭惜其用武而不终也故曰“弊在赂秦也”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强弱胜负已判矣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有人,有的人,无定代词也许,或许,连词侍奉,动词事情,名词起初,副词才,副词终于,副词用到底,坚持到底,动词所以,因此,连词旧,形容词胜利,名词战胜,动词 5、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3)、洎牧以谗诛(4)、举以予人(5)、赵尝五战于秦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介词结构后置判断句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以:介词,用封:分封食:吃饭积威:积久而成的威势劫:胁迫,挟持日:每日月:每月以:连词,相当于“而”为:治理 哎!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爱封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大家)齐心合力地向西进军(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吃饭都咽不下的。真可悲叹啊!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千万)不要使自己被别人的一贯暴力所挟制啊! 第五段的哪句话概括了六国破灭的历史教训?提问:小结归纳 明确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其:代词,指六国于:介词,比而:连词,表转折可以:可以凭借下:自取下策。一本无“下”从:蹈,跟随故事:旧事,成例 说起来,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六国的势力虽然比秦国弱小,也还是有可以用不贿赂秦国而战胜它的形势。如果凭借偌大的天下,而采取下策追随六国灭亡的旧事,那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北宋建国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军人乱政,实行中央专制集权制度,将军权完全收归中央,造成了军事上的衰势。北宋建国往后一百年间,与契丹、西夏作战60余次,败多胜少,到苏洵所处的时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20万两,绢30万匹;向西夏纳银10万两,绢10万匹,茶3万斤。这样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六国论》的。时代背景 第六段是怎样表明作者的写作意图的?小结归纳提问: 明确将六国的情况和北宋的情况进行对比,语重心长地告诫北宋王朝,切勿重蹈六国灭亡的颠覆。这就点明了本文的主旨,即作者的写作意图。 弊在赂秦(总分)赂秦力亏(第一段)不赂者以赂者丧(总分)(第二段)(总分)(第三段)数量上程度上道理上(并列)齐亡之事实燕亡之教训赵亡之悲剧(过渡)(分总)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第四段)(借古)(递进)毋从六国破亡之故事(第五段)(讽今)结构图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