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第三册 《六国论》 人教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二语文第三册 《六国论》 人教版

ID:936168

大小:50.5 KB

页数:5页

时间:2022-03-0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本讲教育信息】一.教学内容:高中第三册第五单元《六国论》二.学习目的:1.通过指导性阅读,巩固掌握学过的文言知识,并通过对比的方式,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进行分析总结,从而在通解文言文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提高古文阅读的鉴赏能力。2.学习本文中例证、对比、分层、引用等论证方法。学习本文极有分寸的论证语言。3.理解作者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案”的论题的本意。三.学习方法:初步概括《过秦论》与《六国论》两篇文章的异同点,以及比较苏氏父子二人的文章,从而对文言文的赏析有一定的粗略掌握。四.作者介绍: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诗书……”),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人称“老苏”,与儿子“大苏”(苏轼)、“小苏”(苏辙)并称“三苏”后人有诗称赞:“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萃父子兄弟于一门,八家唐宋占三席”“悟骈散诗词之特征,千变纵横识共源”“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苏洵是有政治抱负的人。他说他作文的主要目的是“言当世之要”,是为了“施之于今”。其散文以议论见长,气势雄壮,带有战国纵横家色彩。他反对浮艳怪涩的时文,提倡学习古文;强调文章要“得乎吾心”,写“胸中之言”;主张文章应“有为而作”,“言必中当世之过”。著作有《嘉祐集》。五.时代背景:苏洵一生经历了北宋真宗、仁宗、英宗三世。北宋中叶以来,我国境内东北的契丹和西北的西夏奴隶主贵族的势力逐渐强大,成为北宋王朝的严重威胁。1004年,辽(契丹)大举攻宋,直逼黄河北岸的道州城下,威胁宋都。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军在澶州城下打了胜仗,但北宋最高统治者面对于已有利的形势却屈辱求和,与之订立“澶渊之盟”,每年向辽纳白银十万两、丝绢二十万匹。1042年,宋又在辽要挟割十县土地的情况下,应允每年增纳白银十万两,绢十万匹。1044年,宋又与西夏签约,每年纳白银七万两、绢十五万匹,茶叶三万斤。而在此前的1006年,宋曾应允每年给西夏银万两、绢万匹、钱二万贯。苏洵反对这种屈辱求和,认为这和战国时六国“赂秦”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故以(六国论)向北宋统治者陈述政见。六.本文特点:本文立论鲜明,论证严密,脉络清晰,结构严谨。语言上,长短相间、整散交错。确如王安石云:“苏明允有战国纵横之学”。文章字里行间包含着作者的感情,不仅有“呜呼”、“悲夫”这样感情强烈的感叹,就是在夹叙夹议的文字中,也洋溢着作者的情感,如对以地赂秦的憎恶,对“义不赂秦”的赞赏,对“用武而不终”的惋惜,对为国者为积威之所劫的痛惜、激愤,都溢于言表,有着强烈的感染力,使文章不仅以理服人,而且以情感人。5用心爱心专心 七.本文中心:文章论述了六国灭亡的原因在赂秦。指出以土地贿赂敌国,只能增加敌人的力量,削弱自己的力量,必然导致灭亡;告诫统治者一味屈辱求和将重蹈覆辙。八.结构分析:思考:1.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各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提出的?有什么特色?2.课文第2、3段分别论证了两个分论点,是怎样论证的?与中心论点的论证有什么关系?3.怎样理解第4第5段?九.重点、难点:(一)比较《过秦论》1.都是史论文2.都借古讽今,以史致用,都得源于作者的忧国情怀《过》讽谏汉武帝施行仁政,防止重蹈秦朝施行暴政而迅速灭亡的覆辙;《六》讽谏宋王朝要以六国为鉴,奋起抵御外侮。3.论证方法:都用对比论证方法。4.中心论点的提出:《过》卒章显志,《六》开门见山。5.语言:同:多排偶句,句式整齐;长短相间,错落有致;不同:《过》词采华丽,《六》浅显易懂。(二)苏氏二父子的《六国论》比较愚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落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强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安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间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1.父子两文的共同点是:2.父子两文的不同点是:洵文的中心论点是: 辙文的中心论点是:5用心爱心专心 小结:都很重视韩魏两国在七国纷争中的地位。苏辙明确地提出,“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因此,六国的正确策略应当是“厚韩亲魏以摈秦。”苏洵说的“弊在赂秦”也主要是指韩魏说的(这二国以地事秦最为突出),韩魏之所以“赂秦”,是因为与秦接壤,“以积威之所劫”。如果照苏辙说的“厚韩亲魏”的办法去做,这个问题就不存在了。可见父子二人的基本立场是接近的。不同点:苏洵认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在于以地赂秦;苏辙则认为根本原因在于六国没有远略,背盟败约,自相残杀——这是内容的不同。苏洵是借古讽今,不是单纯论史,所以结尾谈到现实问题;苏辙是就史论史,结尾只表示了悲痛的感情——这是基本构思的不同。苏洵以“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议论的出发点(置于最后),苏辙以“不知天下之势”为议论的出发点(置于最前)——这是布局上的不同。有关天下兴亡的观点:《过秦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伶官传序》: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谏太宗十思疏》: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出师表》:广开言路、亲贤远佞《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阿房宫赋》:戒奢以俭《邹忌讽齐王纳谏》:广开言路《勾践灭吴》:励精图治,心忧天下,尊贤重士,法纪严明《触龙说赵太后》:磨炼国君意志《季氏将伐颛臾》:君贤臣能且上下精诚团结《寡人之于国也》:使百姓不饥不寒且得庠序之教,明孝悌之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方面都得到发展)《六国论》(苏辙):六国相互背盟败约而失韩魏之天下要冲板书:【模拟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题。胡宪字原仲,居建之崇安。生而静悫,不妄笑语,长从从父胡安国学。平居危坐植立,时然后言,虽仓卒无疾言遽色,人犯之未尝校。绍兴中以乡贡入太学。既而学《易》于谯定,久未有得,定曰:“心为物渍,故不能有见,唯学乃可明耳。”宪喟然叹曰:“所谓学者,非克己工夫耶?”自是一意下学,不求人知。一旦,揖诸生归故山,力田卖药,以奉其亲。安国称其有隐君子之操。折彦质等共以其行义闻于朝,上特召之,宪辞母老。及彦质入西府,又言于上,趣召愈急,宪力辞。乃赐进士出身,授左迪功郎,添差建州教授,宪不得已就职。日与诸生接,训以为已之学。闻者始而笑,中而疑,久而观其所以修身、事亲、接人者,无一不如所言,遂翕然悦服。……5用心爱心专心 秦桧方用事,诸贤零落,宪家居不出。桧死,以大理司直召,未行,改秘书正字。既至,次当奏事,而病不能朝,乃草疏言:“金人大治汴京宫室,势必败盟。今元臣、宿将惟张浚、刘錡在,识者皆谓金果南牧,非此两人莫能当。愿亟起之,臣死不恨。”时两人皆为积毁所伤,未有敢显言其当用者,宪独首言之。疏入,即求去。上嘉其忠,诏改秩与祠归。(《宋史·胡宪传》)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虽仓卒无疾言遽色遽色:急躁的神色。B.一旦,揖诸生归故山揖:行礼辞别。C.秦桧方用事用事:办理政事。D.金人大治汴京宫室治:修建。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绍兴中以乡贡人太学②力田卖药,以奉其亲B.①心为物渍②训以为己之学C.①安国称其有隐君子之操②折彦质等共以其行义闻于朝D.①乃赐进士出身②乃草疏言3.下列句子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A.既而学《易》于谯定,(诸生)久未有得B.又言于上,(彦质)趣召愈急C.无一不如所言,(宪)遂翕然悦服D.桧死,(朝廷)以大理司直召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胡宪正直无私的一项是()①平居危坐植立,时然后言②自是一意下学,不求人知③日与诸生接,训以为已之学④诸贤零落,宪家居不出⑤愿亟起之,臣死不恨A.①②④B.①③C.④⑤D.②③⑤5.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胡宪青年时严谨持重有涵养,入太学后更能加强思想修养,专心学习。B.胡宪曾一度回故山隐居,劳作养亲,后因折彦质等人推荐而不得已为官。C.胡宪做建州教授,能言传身教,受到诸生敬服。后秦桧排挤贤良,他退居家中不出。D.秦桧死后,胡宪受朝廷征召为官,他上疏皇帝,认为金人毁约南侵之际应起用张浚、刘錡。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三”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1)人犯之未尝校译文:(2)唯学乃可明耳译文:5用心爱心专心 【试题答案】1.C2.D3.D4.B5.D6.(1)人们触犯了他,他也不曾计较(2)只有学习才能明白了5用心爱心专心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