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一轮文言文专题复习二教学目标:系统整理部分常见文言文实词的含义树立语境意识,根据上下文推断实词的含义。教学内容:1、复习《六国论》《逍遥游》《谏太宗十思疏》,巩固课内文言知识2、5+3作业评讲,侧重点为在具体的语境中推断实词的含义。教学课时:4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内容安排:1、复习六国论2、讲评5+3康保裔篇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重视实词积累以及通过语境推究法推断实词含义。教学过程:复习《六国论》【复习目标】掌握文中重点词语“兵、暴、事、犹、终、始、向、得”文言特殊现象【典题引路】下列句子中有相同的词类活用的一组是;c、使动用法①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②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③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④日削月割,以趋于亡⑤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⑤ D.③④⑥【知识积累】一、理解词义:1.通假字(1)暴霜露(通“曝”,冒着) (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通“倘”,倘若)(3)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通“勿”,不要)2.古今异义(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古义:它实际上(的数量)今义:实际上(2)思厥先祖父 古义:祖辈和父辈 今义:父亲的父亲(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义:到……结局 今义:连词(4)可谓智力孤危 古义:智谋和力量 今义:理解事物的能力(5)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古义:先例,旧事 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人物的事情
(6)后秦击赵者再 古义:两次 今义:又,又一次(7)刺客不行 古义:不去行刺 今义::能力、本事欠缺;水平不高 3.词类活用(1) 名词作状语。 日削月割(一天天地,一月月地)/理固宜然(从道理上说(2) 名词作动词。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待)/义不赂秦(坚持正义)(3) 形容词作动词。不能独完(保全)/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坚持到最终)/始速祸焉(招致)(4)动词的使动用法。李牧连却之(使……退却) 4.一词多义 (1)兵 非兵不利(名词,兵器、武器) 而秦兵又至矣(名词,军队) 斯用兵之效也(名词,战争) (2)暴 暴霜露(动词,冒着) 暴秦之欲无厌(形容词,凶暴,残酷的) (3)事 以地事秦(动词,侍奉)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名词,事情) (4)犹 犹抱薪救火(动词,像,好像)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副词,仍然,还) (5)终 终继五国迁灭(副词,终于)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动词,坚持到最终) (6)始 始有远略(名词,起初) 始速祸焉(副词,才) (7)向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副词,假使,如果)并力西向(动词,朝着,对着) (8)得 较秦之所得(动词,获得) 此言得之(动词,适合,得当)然后得一夕安寝(动词,获得)5、文言虚词而(1) 连词,表因果。 赂秦而力亏/战败而亡(2) 连词,表修饰。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3) 连词,表转折。 而秦兵又至矣/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燕虽小国而后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4) 连词,表并列。 二败而三胜 (5) 连词,表承接。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之(1) 助词,的。 破灭之道也/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胜负之数,存亡之理(2)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较秦之所得/诸侯之所亡/秦国之所大欲(3) 定语后置的标志。 苟以天下之大(4) 代词。 子孙视之不甚惜(指土地)/奉之弥繁,侵之愈急(代词,前一个代“秦”,后一个代“诸侯”)/ 此言得之(指上文说的道理)/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前一个代指“秦”;后一个助词,的)二、掌握特殊句式 ⑴判断句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斯用兵之效也。 ⑵被动句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洎牧以谗诛。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⑶介后 赵尝五战于秦 其势弱于秦。
⑷省略句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暴于霜露)举以予人(以之予人) 三、积累名句: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作业讲评:(10年全国卷Ⅱ)康保裔,河南洛阳人。祖志忠,讨王都战没。父再遇,从太祖征李筠,又死于兵。保裔在周屡立战功,及再遇阵没,诏以保裔代父职,从石守信破泽州,又从诸将破契丹于石岭关,领登州刺史。寻知代州,移深州,领凉州观察使。真宗即位,召还,以其母老勤养,赐以上尊酒茶米。诏褒之,为高阳关都部署。契丹兵大入,诸将与战于河间,保裔选精锐赴之,会暮,约诘朝合战。迟明,契丹围之数重,左右劝易甲驰突以出,保裔曰:“临难无苟免。”遂决战。二日,杀伤甚众,蹴践尘深二尺,兵尽矢绝,援不至,遂没焉,时车驾驻大名,闻之震悼,废朝二日,赠侍中。以其子继英为六宅使、顺州刺史,继彬为洛苑使。继英等谢曰:“臣父不能决胜而死,陛下不以罪其拏幸矣,臣等顾蒙非常之恩!”因悲涕伏地不能起。上恻然曰:“尔父王事,赠赏之典,所宜加厚。”顾谓左右曰:“保裔父、祖死疆埸,身复战没,世有忠节,深可嘉也。”保裔谨厚好礼,喜宾客,善骑射,弋飞走无不中。尝握矢三十,引满以射,筈镝相连而坠,人服其妙。屡经战阵,身被七十创。贷公钱数十万劳军,没后,亲吏鬻器玩以偿。上知之,乃复厚赐焉。方保裔及契丹血战,而援兵不至,唯张凝、李重贵率众策应,遇契丹兵交战,保裔为敌所覆,重贵与凝赴援,腹背受敌,自申至寅力战,敌乃退。当时诸将多失部分,独重贵、凝全军还屯,凝议上将士功状,重贵喟然曰:“大将陷没,而吾曹计功,何面目也!”上闻而嘉之.(节选自《宋史?康保裔传》)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及再遇阵没及:趁着。B.寻知代州。移深州寻:不久。C.会暮,约诘朝合战会:适逢。D.援不至,遂没焉遂:于是。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及”在文中的意思是“到了,等到”,故选A。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康保裔奋身杀敌的一组是①保裔选精锐赴之②左右劝易甲驰突以出③杀伤甚众,蹴践尘深二尺④身复战没,世有忠节⑤屡经战阵,身被七十创⑥腹背受敌,自申至寅力战
A.①②⑤B.①③⑥C.②④⑥D.③④⑤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①说康保裔筛选精兵出征,②说身边人劝康保裔逃跑,⑥是说张凝、李重贵作战的情形。故选D。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康保裔世代行伍出身.一心报效朝廷。其祖康志忠、其父康再遇先后战死边境:他代父职后,又随众将攻破契丹。宋真宗即位.召他回来,给予赏赐嘉奖。B.康保裔抱定赴死信念抗击契丹。契丹大举入侵,双方约定次日早晨交战,契丹却提前至黎明层层包围宋军,保裔不愿苟免于死,战至兵尽矢绝,最终阵亡。C.康保裔战死沙场引起强烈反响。他的死讯传来,皇上深深震惊哀悼,停止朝会两天天.又赐封其子官职,同时一再表示,保裔是为王事而死,理应厚重褒奖。D.康保裔品行端正,严谨厚道。他待人接物讲究礼貌,又擅长骑马射箭,射飞禽走兽无不中;在与契丹血战时,张凝、李重贵与他共同抗敌,敌军这才退去。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在康保裔与契丹血战时,张凝、李重贵率领军队策应他,没有与他共同抗敌。故选D。11.把(选择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贷公钱数十万劳军,没后,亲吏鬻器玩以偿。借了公家的数十万钱款犒劳军队,死后,亲属和部下卖掉器物珍玩来偿还。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几个重点词语:贷,借;劳,犒劳;“没”通“殁”,死亡;鬻,卖;以,目的连词,来。(2)凝议上将士功状,重贵喟然曰:“大将陷没,而吾曹计功,何面目也!”故译为:张凝建议上奏将士立功情况的文书,李重贵叹息记:“大将陷敌阵亡,而我们却计算功劳,有什么脸面呢!”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几个重点词语:议,建议;上,上奏;状,情形;吾曹,我们;面目,脸面。本篇知识积累寻知代州,移深州,领凉州观察使。-----积累表示官职的变迁的词语第一类:表示授予、提升的词语。征、辟、荐、举、拜、除、授、起、擢、拔第二类:调动官职的词语。迁、转、调、徙、补、改第三类:兼职、代理的词语。兼、领、署、权第四类:降职、罢免的词语。贬、谪、出、左迁、罢、免、黜、废第五类:其它。还有一些不表示职官的变动,但常常与职官结合在一起,可灵活翻译为执掌、主持的意思。知、行、主补充常见职官的文言用词武官:一般称呼为将军、尉、将、司马、节度使、掌书记、参谋、参军等。如:中郎将、屯骑校尉、祁连将军等。中央文官:一般称呼为大夫、侍从、郎中、员外郎、主事等。例如:谏议大夫、御史大夫、侍郎、秘书郎、翰林待诏(侍从)。地方文职:太守、刺史、长史、别驾、黜陡使、知州、知府、令等。还有一个常见词:掾(yuàn):古代官署属员的通称。有司:有关的官员。
作业布置1、一课一练讲义2、5+32010天津卷
第二课时内容安排1、复习《逍遥游》2、讲评作业,2010天津卷教学过程复习《逍遥游》【复习目标】了解庄子的人生哲学。把握《逍遥游》的基本思想及文章的结构。文言词句积累。【典题引路】选出加点词与例句中加点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D ) 例句: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A.其翼若垂天之云 B.之二虫又何如C.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D.辍耕之垄上答案及解析:D(A的B这C主谓间D到)【知识积累】庄子思想链接(写作素材)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异,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其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庄子》散文最富有想像力和浪漫主义色彩,擅长用寓言故事来说明道理,《史记》载:“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如丑女效颦、望洋兴叹、鲲鹏展翅等,都是巧妙隽永、妙趣横生的寓言。庄子天才卓越,聪明勤奋,“其学无所不窥”,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但是,“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不可得也”(《庄子·天地》)。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胠箧》)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人世间既然如此沉浊,“不可与庄语”(《天下》),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知识积累(一)1、给下列字注音:抟(tuán) 夭(yāo)閼(è) 蜩(tiáo) 学鸠( jiū) 舂(chōng ) 泠(líng)然 坳(ào)堂 决(xuè)起 草芥(jiè )(二)通假字1.北冥有鱼 冥通“溟”2.小知不及大知 知通“智”3.此小大之辩 辩通“辨”4.而征一国者 而通“耐”5.御六气之辩 辩通“变”6.旬有五日而后反 有通“又” 反通“返”(三)古今异义 1.野马也,尘埃也 野马(古义):游动的雾气 (今义):动物的名称2.海运将徙于南冥 海运(古义):海动 (今义):海洋运输望3.虽然,犹有未树也 虽然(古义):虽然这样,两个词 (今义):连词,常与“但是”连用
4.众人匹之 众人(古义):一般人 (今义):大家,多数人5.腹犹果然 果然(古义):很饱的样子 (今义):副词,表示事实与所说的相符,亦可当连词用6.之二虫又何如 虫 (古义):泛指动物(大虫一般指老虎) (今义):虫子7.小年不及大年 小年(古义):寿命短 (今义):①节日,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旧俗在这天祭灶。②果树歇枝,竹子等生长得很慢的年份。(四)一词多义1.志:①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志向 ②《齐谐》者,志怪者也 记载 ③博闻强志 记住2.名:①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名称 ②名之者谁 命名③人虽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说出3.置:①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 安放 ②郑人有且置履者 购置4.穷:①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 形容词,尽 ②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 形容词,生活困难③复前行,欲穷其林 动词,走到尽头(五)词类活用1.而后乃今将图南 名词作动词,向南飞2.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名词作动词,南行3.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使动用法,使……满意;使……信任4.彼于致福者 使动用法,使……到来(六)特殊句式 1.判断句《齐谐》者,志怪者也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2.省略句翱翔(于)蓬蒿之间3.宾语前置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彼且奚适也?之二虫又何知?【课堂巩固练习】一、夯实基础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水击三千里,抟扶摇(旋风)而上者九万里。 B.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果然是这样)。C.朝菌不知晦朔(每月的第一天和最后一天,这里指一月的时间变化),蟪蛄不知春秋。D.举世誉之而不加劝(规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2.下列各句中的“知”意义相同的两句是( )A.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B.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C.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②吾其还也B.①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 ②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矣C.①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②吾不欲匹夫之勇,欲其旅进旅退D.①去以六月息者也 ②夫差与之成而去也4.对下列各句中“以”字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②奚以知其然也③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 ④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讲评作业2010天津卷(10年天津卷)阅读下面古文,完成8~11题。南人祖传,秦汉前有洞主吴氏,土人呼为吴洞,取两妻,一妻卒,有女名叶限,少惠,善淘金、父爱之,末岁父卒,为后母所苦,常令樵险汲深。时尝得一鳞,二寸余,赪①髻金目,遂潜养于盆水,日日长,易数器,大不能受,乃投于后池中,女所得余食,辄沉以食之。女至池,鱼必露首枕岸,他人至,不复出,其母知之,每伺之,鱼未常见也。因诈女曰:“尔无劳乎,为为尔新其襦。”乃易其弊衣。后令汲于他泉,千里数百也。母徐衣其女衣,抽利刃行向池乎渔,鱼即出首,因斫杀之。鱼已长丈余,膳其肉,味倍常鱼,藏其骨于郁栖2之下。逾日,女至向池,不复见鱼矣,乃哭于野,忽有人被发粗衣。自天而降,慰女曰:“尔无哭,尔母杀尔鱼矣!骨在粪下,尔归,可取鱼骨藏于室,所须第祈之,当随尔也。”女用其言,金玑衣食随欲而具。及洞节,母往,令女守庭果,女伺母行远,亦往,衣翠纺上衣,蹑金履,母所生女认之,谓母曰:“此其似姊也。”母亦疑之,女觉遽反,遂遗一只履,为洞人所得。母归,但见女抱庭树眠,亦不之虑。其洞邻海岛,岛中有国名陀汗,兵强,王数十岛,水界千里。洞人遂货其履于陀汗国,国主得之,命其左右履之,足小者履减一寸,乃令一国妇人履之,竟无一称者。其轻如毛,履石无声。陀汗王意其洞人以非道得之,遂禁锢而栲掠之,竟不知所从来。乃以是履弃之于道旁,既遍历人家捕之,若有女履者,捕之以告。得叶限,令履之而信。叶限因衣翠纺衣,蹑履而进,色若天人也。始具事于王,载鱼骨与叶限俱还国。其母及女即为飞石击死。洞人哀之,埋于石坑,命曰“懊女冢”。陀汗王至国,以叶限为上妇。一年,王贪求,祈于鱼骨,宝石无限,逾年,不复应。王乃葬鱼骨于海岸。用珠百斛藏之,以金为际。至征卒叛时,将发以赡军。一夕,为海潮所沦。——选自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卷一《支诺皋上》。略有删节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DA.乃易其弊衣弊:破旧B.女角遽反遽:急忙C.始具事于王,载鱼骨与叶限俱还国具事:陈述事实D.至社卒叛时,将发以嶦军发:发放分析:因诈女曰:“尔无劳乎,为为尔新其襦。”乃易其弊衣。(语境推断)至征卒叛时,将发以赡军。(发掘)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因诈女曰:“尔无劳乎,吾为尔新其儒”A.因泣下霑矜,与武诀去
忽有人被发粗衣,自天而降B.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乃以是履弃之于道旁C.斧斤以时入山林 一夕,为海潮所沦D.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10.下列各组句子中,能分别表现“叶限所得鱼乃神奇之物”和“后母虐待叶限”的最恰当的一组是D女至池,鱼毕露首枕岸,他人至,不复出A.母所生女认之,谓母曰:“此甚似姊也。”母亦疑之膳其肉,味倍常鱼B.常令樵险汲深其轻如毛,履石无声C.及洞节,母往,女守庭果 女用其言,金及衣食随欲而具D.后令汲于他泉,计里数百也1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叶限的好运表面看来是鱼给的,实际上是她的善良带来的B.叶限暗中去参加洞节,是对后母的无声的反抗,也侧面反映出洞节的吸引力。C.叶限的后母,妹妹被飞石击死,洞人为她们建懊女冢,以示追悔。D.这个故事借助神力的不可抗拒,警示人们要远离邪恶,不要贪得无厌。分析:其母及女即为飞石击死。洞人哀之,埋于石坑,命曰“懊女冢”。(前后没有因果逻辑关系)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有向池呼鱼。后母慢慢穿上它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2)母归,但见女抱挺树眠,亦不之虑。后母回来,只见女儿抱着院子里的树睡觉,也就不再怀疑她了。分析:及洞节,母往,令女守庭果。由“守”推断“抱”的含义(语境推断)(3)陀汗于意其洞人以非道得之,遂禁锢拷掠之,竟不知所从来。陀汗王猜测那个洞人是通过不正当的途径得到鞋的,于是拘禁并拷打他,最终也不知鞋是从哪里来的。本篇知识点归纳1、易易数器:换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壁(交换)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改变)2、苦为后母所苦(虐待)方冬苦寒(甚,很—严寒)1、意陀汗于意其洞人以非道得之(料想)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料想)同心一意,共治曹操(想法)
1、发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发动)至征卒叛时,将发以赡军。(打开—发掘)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发出)5宾语前置:亦不之虑亦不虑之(也就不再怀疑她了)作业布置:1、一课一练2、5+3山东卷
第三课时内容安排1、复习《谏太宗十思疏》2、讲评作业,2010山东卷教学过程复习《谏太宗十思疏》【复习目标】【典题引路】【知识积累】一、理解“十思”的内容,了解它的现实教育意义魏徵(唐):字玄成,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以直言敢谏著称,被称为“诤臣”。魏徵死后,唐太宗亲自为他写了碑文,并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徵没,朕亡一镜矣!”疏,古代向天子陈述政事的奏章。清代王兆芳《文体通释》:“疏,陈言而条析疏通,奏书之属也,汉兼施于王侯,魏晋六朝专上王侯,后世属上天子,今别,陈事曰疏。主于陈事通彻,条理明序。”后人评论这篇奏疏说:“非魏徵不敢为此言,非太宗亦不能纳而用之;千古君臣,令人神往。”古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使君子,也难免有过,不同的是“过也,人皆见之,及其更也,人皆仰之”而已。古代帝王置谏官,自己有了错误,臣下可以进谏。帝王,自以为是“天之子”,富有四海,臣服万民,行为万世师,言作万世法,坐在高高的宝座上,俯视—切,能倾听逆耳之言,采纳美芹之献的,历史上并不多见。“十思”的核心内容是居安思危、正己安人,以达到“治平天下”的目的,但具体又有所侧重。它大体上是每两句成对,两句之间的关系也比较密切,因而可归纳为五个方面:一是“知足”“知止”,不奢纵扰民;二是“谦冲自牧”,不骄傲自满;三是“慎始敬终”,不好逸无度;四是“正身黜恶”,不受蒙蔽利用;五是赏罚公正,不凭个人喜怒。徐此之外,又有“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两条,也应包括在“治平天下”的条件之内,因为选能择善权在人君。但这两条与“十思”性质不同,做到“十思”,才能选能择善。果能做到“十思”,“宏兹九德”,选能择善,那么,政治前景一片光明:智、勇、仁、信四种人各尽其长,文、武两类人各尽其用。人君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魏征已远去,但其阐述的一些为政的要义仍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特别是贯穿于劝谏始终的“德”字,如果赋予它新的时代内涵,用来警戒和指导我们的思想和行为,将有很大的裨益。德是修身之本,“君子检身,常若有过”,立德修身方可为政、为民、为天下。二、知识积累1、通假字振:通“震”,威吓。振之以威怒2、古今异义根本:树根。必固其根本行路:路人。傲物则骨肉为行路1、词类活用固:使动用法,使……稳固。必固其根本大:形容词作名词。居域中之大安、危:形容词作名词。不念居安思危正:使动用法,使……正。则思正身以黜恶
安:使动用法。则思知止以安人乐:意动用法。乐盘游恶:形容词作名词。则思正身以黜恶下:名词作动词。则思江海下百川劳、苦:使动用法。何必劳神苦思宏:使动用法。使……光大。宏兹九德1、特殊句式介词短语后置: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无标志判断句:载舟覆舟,所宜深慎2、重点实词浚:疏通、深挖。必浚其泉源长:生长。欲求木之长者明哲:明智的人。这里指唐太宗。而况于明哲乎当:主持,掌握。当神器之重凡百:所有的。凡百元首景:大。承天景命克:能够。克终者盖寡傲物:看不起别人。则纵情以傲物董:监督。虽董之以严刑作:建造,兴建。将有作冲:虚。牧:养。则思谦冲而自牧虑:担心。壅蔽:堵塞、蒙蔽。虑壅蔽黜:排斥。则思正身以黜恶简:选拔。简能而任之下:最,表程度。臣虽下愚惟:位于句中表肯定的语气。怨不在大,可畏惟人殷:深。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讲评作业,2010山东卷申甫传 汪琬申甫,云南人,任侠有口辨。为童子时,常系鼠媐①于途。有道人过之,教甫为戏。遂命拾道旁瓦石,四布于地,投鼠其中,鼠数奔突不能出。已而诱狸至,狸欲取鼠,亦讫不能入,狸鼠相拒者良久。道人乃耳语甫曰:“此所谓八阵图也,童子亦欲学之乎?”甫时尚幼,不解其语,即应曰:“不愿也”。道人遂去。明天启初,甫方为浮屠,往来河南山东间,无所得。入嵩山,复遇故童子时所见道人,乞其术,师事之。道人濒行,投以一卷书,遽别去,不知所之。启视其书,皆古兵法,且言车战甚具。甫遽留山中,习之逾年,不复为浮屠学矣。己而瘗②其书嵩山下,出游颍州,客州人刘翁廷传所。刘翁,故颍州大侠也,门下食客数百人,皆好言兵,然无一人及甫者。刘翁资遣甫之京师。甫数以其术干诸公卿,常不见听信。愍帝即位,北兵自大安口入,遽薄京师,九门皆昼闭。于是庶吉士刘公之纶、金公声知事急,遂言甫于朝。愍帝召致便殿,劳以温旨,甫感泣,叩首殿墀下,呼曰:“臣不才,愿以死自效。”遂立授刘公为协理戎政兵部右侍郎,金公以御史为参军,而甫为京营副总兵,然实无兵予甫,听其召募。越三日,募卒稍集,率皆市中窭③人子不知操兵者,而甫所授术,又长于用车,卒不能办。方择日部署其众,未暇战也。当是时,权贵人俱不习
兵,与刘公、金公数相左,又忌甫以白衣超用,谋先委之当敌,日夜下兵符,促甫使战,而会武经略满桂败殁于安定门外。满桂者,故大同总兵管,宿将知名者也,以赴援至京师,愍帝方倚重之。既败,京师震恐。甫不得已,痛哭,夜引其众缒城出,未至芦沟桥,众窜亡略尽。甫亲搏战,中飞矢数十,遂见杀。于是权贵人争咎甫,而讥刘公、金公不知人。及北兵引归,竟无理甫死者。距甫死数日,刘公复八路出师,趋遵化,独帅麾下营娘娘山,遇伏发,督将士殊死战,逾一昼夜,诸路援兵不至,亦死之。(选自《尧峰文钞》卷三十四,有删改)注:①媐(xī):嬉戏。②瘗(yì):埋葬。③窭(jǜ):贫穷。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道人濒行 濒:临近B.客州人刘翁廷传所 客:寄居C.遽薄京师 薄:逼近D.又长于用车,卒不能办 卒:步兵答案:D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童子亦欲学之乎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B.遂言甫于朝 当其欣于所遇C.金公以御史为参军 以勇气闻于诸侯D.听其召募 其皆出于此乎答案:C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申甫失败原因的一组是①甫为京营副总兵,然实无兵甫 ②率皆市中窭人子不知操兵者③甫所授术,又长于用车,卒不能办 ④权贵人俱不习兵⑤日夜下兵符,促甫使战 ⑥诸路援兵不至A.①②⑥ B.①③⑤C.②④⑤ D.③④⑥答案:B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申甫小时候曾路遇一位道人,道人通过狸鼠的游戏向申甫展示了八阵图的神奇,并打算传授给他。但由于年幼无知,申甫不愿意学习。B.申甫学佛不成而改学道人所传兵书。颍州大侠刘廷传的数百门客虽然喜欢谈论兵法,却都赶不上申甫,申甫因此得到了刘廷传的赏识。C.申甫到京师后屡遭挫折,后得到刘之纶、金声等人的举荐,被皇帝召见后授予京营副总兵的官职,申甫非常感动,表示誓死为国效力。D.在满桂兵败、朝廷遭遇危难之时,申甫亲自带兵上阵杀敌,身中数十箭,为国捐躯,最后却没有得到朝廷公正的待遇,令人叹惋。答案:C这道题的答案项通过颠倒事情的前后顺序来设置误点,比较巧妙。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⑴入嵩山,复遇故童子时所见道人,乞其术,师事之。申甫到了嵩山,又碰到了原先(或“以前”)年幼时遇见的道士,请求学习他的兵法,用对待老师的礼节侍奉他。⑵甫数以其术干诸公卿,常不见听信。申甫多次凭借他的兵法拜谒(或“拜见”)许多高官大臣,经常不被听从、信任(或“相信”)。⑶于是权贵人争咎甫,而讥刘公、金公不知人。
于是权贵们争相责怪申甫,又讥讽刘之纶、金声不懂鉴察人(或“不了解人”“不会用人”)本篇知识点归纳作业布置1、一课一练2、5+3安徽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