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给议论文写作的八点警示
加入VIP免费下载

《六国论》给议论文写作的八点警示

ID:936407

大小:27.5 KB

页数:7页

时间:2022-03-0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六国论》给议论文写作的八点警示  高中生受限于身心发展的特点及既有的认知水平,在议论文写作方面还有诸多“心有余而力不足”之处。怎样才能让议论文写作变得给力呢?一个最切实的做法就是回归课本,悉心研磨课文,从中汲取营养,以读促写,以写化读。下面就以苏洵的《六国论》为例,给广大考生提出八点警示:  一、确立论点要见解独到  高中生立论往往是“人云亦云”,“立”的是地球人都知道的大道理,鲜有“我认为”的己见、锐评、新视角。苏洵是如何立论的呢?请看: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六国为什么会被秦国所灭?世人都认为“兵不利(军事实力差)”“战不善(作战不得法)”,而苏洵却“惟陈言之务去”,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弊在赂秦”。它警示我们:众口一词,只会让人大倒胃口;见解独到,方能让人耳目一新。  二、阐发论点要切割分解  高中生阐发中心论点往往是“整吞整咽”,不能横向联系、纵向开掘,将中心论点切割分解成2至3个分论点,使议论入里、入骨。苏洵是如何阐发中心论点的呢?请看:  ①(赂秦)破灭之道也。  ②不赂者以赂者丧。   六国并没有都去“赂秦”,所以苏洵对中心论点“弊在赂秦”的论证没有整吞整咽,而是机智地将它切了一刀,把六国分成“赂者”和“不赂者”两大阵营,并分别提出了一个分论点。“同归”但“殊途”,这就将两条迥异的破灭路线图划向了纵深。它警示我们:整吞整咽,只会不明就里;只有切割分解,方能鞭辟入里。  三、剖析事理要分步推进  高中生剖析事理往往追求“一步到位”,直接从起点跨向终点,而不是“走两步”,将推进的过程分步展示出来。苏洵是如何剖析事理的呢?请看:  ①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分论点一)  ②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分论点二)  苏洵在剖析事理时,很擅长“走两步”,剖析“分论点一”的推进过程是“赂秦→力亏→破灭”,剖析“分论点二”的推进过程是“赂者丧→(不赂者)失强援→(不赂者)不能独完而丧”。正因为分步推进,事理才剖析得明了透彻。它警示我们:一步到位,让人只觉“不讲‘理’”;只有分步推进,方能让人感到“理之凿凿”。  四、分析问题要放出眼光  高中生分析问题时往往“缺少眼光”。眼睛能看到的地方叫视力,眼睛看不到的地方才叫眼光。仅靠视力,往往近视、短视;凭借眼光,方能透视、远视。苏洵是如何分析问题的呢?请看:  ①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②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苏洵在①句中放出的是联系的眼光,燕、赵为什么会陷于“智力孤危”的境地,“战败而亡”?是因为“秦革灭(韩、魏、楚)殆尽”,燕、赵失去了“强援”。在②句中放出的是发展的眼光,地有限,越“赂”越少;欲无限,越“赂”越大。以“赂”求和,只能苟安一时,久必“颠覆”。它警示我们:缺少眼光,就会囿于眼前,浮于表面;只有放出眼光,方能高瞻远瞩,入木三分。  五、解决问题要亮出实招  高中生解决问题往往是“空喊口号而无实招”,诸如“我们一定要(应该、必须)”等。习总书记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我们在议论文中解决问题时也应该挤干“吐沫”,拿出“干货”。苏洵是如何为六国出谋划策的呢?请看:  ①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②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③并力西向。  苏洵为六国设的图存之道有三:一是重用谋臣,二是礼贤下士,三是六国联合。此三策,“可谓至论”(陶望龄《三苏文苑》)。它警示我们:空喊口号,只有虚张声势之嫌;只有亮出实招,方显试手补天之力。  六、论证方法要随机应变  高中生运用论证方法时往往是“单打一”,而且多半为例证法。这些同学一般都不能根据论证的实际需要选用最给力的论证方法。苏洵除了例证法之外,还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呢?请看:  ①六国破灭,其根本原因在“战”还是“赂”?一比即知: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对比论证)  ②“赂秦”能息战吗?一喻即明: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比喻论证)  ③齐、燕、赵亡于用兵抗秦吗?把历史假设一下即晓: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假设论证)  ④北宋朝廷以赂求和是明智之举吗?把古今类比一下即醒: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类比论证)  苏洵在综合运用上述论证方法时,既能因需而选,又能各尽其用。它警示我们:单打一,只会削足适履,法“钝”其力;只有随机应变,方能量身定制,法“尽”其用。  七、论证思路要充分展开  高中生论证思路时往往会“原地绕圈”,既不能深入进去,剥笋抽丝;又不能生发开来,拓展延伸。最典型的莫过于有些同学的“三段论”:(见下表)  苏洵是如何展开论证思路的呢?他在“三段论”的每一部分之后都追加上了“跟进”论证,请看下表。它警示我们:原地绕圈,只能抱住“理”,“知其然”;只有充分展开,方能摊开“理”,“‘揭’其所以然”。  八、举例论证要以议带叙  高中生举例论证时往往是“讲故事” 。在议论文写作中,举例本身不是目的,论证观点才是目的。所以,举例论证不能只是追求例子的感染力,把故事讲得活灵活现就完事,还应注重例子的说服力,以议带叙――用“观点”剪辑例子,能印证观点者,留而串之;与观点游离者,剪而弃之。苏洵是如何以议带叙的呢?请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苏洵以“不赂者以赂者丧”的观点来修剪齐亡史实,以区区31字就将齐国结交秦国、不助五国的外交政策以及由此导致的灭亡结局论述得一清二楚。言虽洗练,但理已析透。它警示我们:讲故事,只能讲清事情;只有以议带叙,方能厘清事理。  在时下一片“奇文熏得学子醉”的炒作声中,我们呼吁广大高中生“不畏浮云遮望眼”,回归课本这个“娘家”,走读写结合之路,练一招一式内功。我们坚信:你阅读会心颔首之日,就是写作妙手偶得之时。  【牛刀小试】  担当  江苏省阜宁县第一高级中学梁明成  滚滚红尘,物欲横流,有些人善良的天性在尔虞我诈中逐渐被消解,他们少了一份担当,却多了几分心机,这才有了“三鹿”等诸多事件的频发。提高全社会的担当意识,已刻不容缓。  担当需要一个人有良好的品德。一个人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品德,他才会有责任感;有了责任感,他才会自觉地承担起自己应尽的那份责任。巾帼英雄花木兰的良好品德体现在何处呢?首先,她有忠心。“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 ,边关战事十万火急,身为柔然子民,木兰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了保家卫国的历史责任。其次,她有孝心。“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身为子女,木兰出于对年迈父亲的关心和疼护,毅然决然地“从此替爷征”。自古忠孝难以两全,但木兰以她强烈的忠心和孝心,为国抗敌,替父从军,实现了“忠”和“孝”的双赢。为此,我们要学会担当,就必须先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  担当需要一个人有果敢的勇气。有时候,担当就意味着付出,而付出是需要勇气的。担当,说到的人很多,但能够做到的又有几人呢?说到而做不到,大多就是因为缺少那份担当的勇气。花木兰替父从军,这需要何等的勇气?一则有从军之苦。在奔赴战地途中,再也“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在沙场之上,“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作战环境极其凶险。二则有性命之忧。于国而言,女扮男装,一旦暴露,则是欺君之罪,定被处斩无疑;于敌而言,驰骋沙场,出入枪林,“古来征战几人回”,战死的概率极高。但巾帼不让须眉,身为女儿身的木兰以一往无前的勇气,出身入死十二载,不仅说到了“担当”,而且做到了“担当”。一位英姿飒爽的女英豪从此载入史册。担当有时会让人失去很多,而那正好就是考验你勇气的时候。  担当需要一个人有雄厚的实力。一个人如果没有雄厚的实力,那么他即使“想”担当,“敢”担当,也担当不起那份责任。那么,花木兰有没有实力来担当替父从军的重任呢?事实是最好的明证。其一是身份始终未露,“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其二是九死一生而归,虽然“将军百战死”,但木兰却“壮士十年归”。其三是立下赫赫战功,“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木兰凭借着自己雄厚的实力,不仅担当起了替父从军的重任,而且担当得十分出色。担当并不是逞能,担当是要以实力作为底气的。因此我们要担当,就必须增强自身的实力。  也许担当正是疗救当今社会诸多弊端的一剂良药,那么,就让我们涵养品德,蕴蓄勇气,铸炼实力,一起来做那个把塌下来的天顶起来的“高个子”吧!  【评析】《六国论》给议论文写作的八点警示在本文中都可找到影子,而其最大的亮色在于分论点的设置。首先,从全文来看,“品德”决定了一个人“想不想”担当,“勇气”决定了一个人“敢不敢”担当,“实力”决定了一个人“能不能”担当,“想―→敢―→能”,逐层推进,梯度清晰,逻辑性强。其次,从每层来看,内部又进行了二次切割,条分缕析。“品德”分为“忠心”和“孝心”,公私剖析分明;“勇气”分为“从军之苦”和“性命之忧”,考验愈发严峻;“实力”分为“隐身”“生还”“建功”,难度层层加码。此文大能宏观构建“层次”,小能精雕细刻“角度”,实乃真功夫矣!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