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人教版语文选修《六国论》word教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16人教版语文选修《六国论》word教案

ID:936408

大小:18 KB

页数:6页

时间:2022-03-0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古代散文第五单元第一课《六国论》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质疑解难,归纳梳理《六国论》一文的文言基础知识。2、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为文章意图,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3、通过诵读,体会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感情脉络。4、掌握课文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现象。能力目标:通过反复诵读和钩玄法培养把握文章中心思想和作文思想脉络的能力。教学重点:通过诵读,体会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感情脉络。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总1)一、导入新课贾谊《过秦论》主要指责秦之过,但对秦的胜利(六国的灭亡)之因也作了简要的剖析:在六国,“争割地而奉秦”,使秦国“有余力而制其弊”;在秦国,“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备,外连横而斗诸侯”。这种剖析顾及斗争的双方,是辨证的;但分析不尽准确,因为并非这六个国家都争着割地奉秦。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从另外一个角度反映那段历史的文章——《六国论》二、作者简介并解题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宋朝眉山人,著名散文家。和其子苏轼、苏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三。著有《嘉祐集》。六国:战国七雄中齐楚燕韩赵魏。论:史论,论述六国灭亡原因,在于向秦割地求和,借古讽今,希望宋王朝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不向契丹、西夏妥胁。 三、背景介绍   宋建国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五代军人乱政,采用中央集权政策,政权、财权、军权均归中央,将率不得专权,甚至外出作战,也按皇帝颁发的阵图行事;将官(文官)经常轮换,将不识兵,兵不识将,军队没有凝聚力,虽然杜绝了军阀乱政,但军队没有战斗力,带来政治上的软弱,只能靠割地赔款以求和,每年向契丹纳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向西夏纳银十万两、绢十万匹。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负担,损伤了中力,带来无穷的祸患。苏洵针对这种现实撰写了《六国论》。四、阅读课文教师范读或放录音,学生先初读,扫清语音障碍;再齐读。邑yì 殆dài 厥jué 弥mí薪xīn 嬴yīng暴pù洎jì五、疏通字词,学生自译六、反复诵读,学生质疑,讨论答疑。七、教师小结:(印发练习片子)(一)古今异意1.其实:它实际上;  今表所说是实际情况2.祖父:祖父和父亲;今指爷爷3.明日:第二天;    今指今天的下一天4.智力:智慧和力量  今指认识理解客观事物、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5.故事:旧例        今指真实或虚构的讲述的事(二)通假字1.厌、通、餍,满足 2.当、通、倘,如果3.暴、通、曝,晒(三)特殊句式1.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动       被动句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动哉 被动句(四)词类活用1.李牧连却之。         “却”,使……退却,使动用法2.以事秦心礼天下之奇才 “礼”,礼待,名词作动词用 (五)几个实虚词1.兵(会议字,双手持斧)(1)本意、兵器   六国破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贿秦(2)引申、军队   敌人果舁炮至(3)引申、战争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4)引申、战略   故上兵伐谋  2.盖(1)副词,用在句首,表示下边说话带有推测性,译“大盖”,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2)连词,连接上文,起说明原因的作用,也含有不确定作用,译“大盖” 今言华,如“华实”的“华”,盖音谬也。八、布置作业:熟读文章,思考文章脉络 第二课时(总2) 教学要点:反复朗读,以至成诵。抓住要点理清脉络,体会作者感情。教学过程:一、学生齐读课文,说说作者的情感 明确:憎秦哀六国。二、理清文章结构和作者的感情脉络 1.问:中心论点是什么?     ――板书2.问:从哪些方面论证的?分论点是什么?――板书3.问:作者用什么方法论证的?――对比、举例、引用  对比:四组,秦    攻得             祖父对土地的态度         诸侯之地有限 一组         赂得     二组                        三组 攻亡             子孙对土地的态度         暴秦之欲无厌六国  赂亡      奉之弥繁四组      侵之愈急举例:韩、魏、楚。         引用:引用《史记》里的话4. 问:本文总结了六国灭亡的原因目的是什么?明确:讽刺宋王朝不要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要奋起抵御外侮以维护其统治。 5.问:作者论述六国灭亡的原因目的是什么? 明确:借古讽今。文章围绕“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中心论点,利用对比推论,最后告诫北宋统治者不可重蹈六国破亡的覆辙。三、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情感脉络。作者生于真、仁、英宗三世。其时,宋王朝虽然尚未疲弱不堪,但北有契丹(大辽),西有西夏,它们不断骚扰,国家不得安宁。1004年,大辽举兵攻宋,当时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辽在澶州打了一仗,宋军大胜。形势如此有利,真踪却一味求和,订下“澶渊之盟”,规定宋每年向辽进贡银10万两,绢20万匹,自此,抗敌卫国只气锐减,委曲求全之风日上。后辽又连连加码,宋均慨然应答。1044年,西夏元昊上书停战求和,宋却反而给西夏银、绢、茶。一代又一代的“为国者”皆被敌人积威所劫,以物供敌,以钱富敌。苏洵是睹之心忧,忧而思救,以为这和战国六国以地赂秦相比,有国之而无不及,下场更加不堪设想,于是写下了这偏醒世文章。所以,结合背景,我们能够更加体察到作者的一片爱国之情。文章字里行间包含着作者的感情,不仅有“呜呼”、“悲夫”这样感情强烈的感叹,就是在夹叙夹议的文字中,也洋溢着作者的情感,如对以地赂秦的憎恶,对“义不赂秦”的赞赏,对“用武而不终”的惋惜,对为国者为积威之所劫的痛惜、激愤,都溢于言表,有着强烈的感染力,使文章不仅以理服人,而且以情感人。四、本文的写法特点1.借古讽今2.结构严谨 3.语言流畅(运用对比、排比、引用、比喻、设问、反问、对偶等)五、作业:背诵课文板书设计1、贿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六中破灭  2、不贿者以贿者丧              讽谏宋王朝不要重蹈六国覆辙弊在赂秦3、总结教训:无使为积威之所劫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