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六国论
名句赏读(1)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赏读:不该干的事,即使很想去干,但坚持不干,叫“忍”。对小事不忍,没忍性,就会影响大局,坏了大事。
(2)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老子》赏读:真实可信的话不漂亮,漂亮的话不真实。善良的人不巧说,巧说的人不善良。真正有知识的人不卖弄,卖弄自己懂得多的人不是真有知识。
(3)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赏读:只要肯努力,人人都可以成为尧和舜那样的大圣人。孟子认为,一个人如果要成为尧,成为舜,关键是要去“做”。若能事事都按照尧和舜的思想、言行去做,自己不也就成为尧和舜了么?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若能为自己树立一个好榜样,并按照榜样的思想、言行去做,自己也就可以迅速成长了。
(4)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韩非子》赏读:千丈长的大堤,因蝼蚁的词而溃决;百尺高的房屋,因烟囱缝隙中迸出的火苗而焚毁。不拘小节,不重微害,不在小处注意消除隐患,最终必酿成大祸。立身处事要防微杜渐,防患于萌芽状态。
文言拾贝司马迁赞李广《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译文】《论语》说:“在上位的人,自己行为正直,不下命令,教化也能推行;自己行为不正,即使下了命令,人们也不会听从。”说的大概就是李将军吧。我看李将军诚诚恳恳严肃认真,像一个质朴的乡下人,不善于讲漂亮话。当他死的时候,普天下的人,不论是认识他的还是不认识他的,全都沉痛地哀悼他。这是因为他那忠诚朴实的品德,实实在在地展现在士大夫面前啊。谚语说:“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话讲的虽是平常小事,却说明了一个大道理。【思悟】做人只要真诚、忠实,即使不去宣扬,也会感动人,为人所敬仰。
词语辨析从而·进而“从而”连接分句,用于下文开头,表示结果、目的或进一步行动,强调与上文的因果或条件关系;“进而”用于复句的后一分句,强调进一步的行动。例句:1.由于交通事业的迅速发展,从而为城乡物质交流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2.认真学习词法,进而学习句法,才能全面学好语法。
厚颜无耻·恬不知耻都形容不知羞耻,常可通用。异:前者偏重在“脸皮厚”;后者偏重在做了坏事仍满不在乎。恬,安然,无动于衷。例句:1.这个强盗政府颠倒黑白,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厚颜无耻。2.打这个恬不知耻的走狗。
卡片摘录一、作者作品苏洵(1009—1066),字明允,自号老泉,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散文家。苏洵精于古文写作,尤长于策论,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犀利、明快酣畅,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与其子苏轼、苏辙均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并称他为“老苏”。著有《嘉祐集》十五卷。《六国论》是《嘉祐集·权书》十篇中的第八篇,原名为《六国》。《权书》包括十篇文章,都是评论政治和历史的。
二、背景剖析本文的历史背景应从两个角度着眼:一是作者论述的六国灭亡那个历史时期的情况,借以了解作者立论的根据;二是作者所处的北宋时代的历史状况,借以明确作者撰写此文的针砭现实的意义及其写作上的特点。
在我国历史上,战国是七雄争霸的时代。《六国论》中的“六国”,就是指战国七雄中除秦国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经过商鞅变法的彻底改革,经济和军事实力都强大起来;而原本强盛的六国却因宗法势力的强大,因循守旧,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衰落。秦强盛起来后,积极向东方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六国也曾联合起来对抗秦国,这就是所谓“合纵”。但他们又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牢固。
北宋建国以后,实行中央集权制度,由皇帝直接控制禁军,将地方的政权、财权、军权都收归中央。这样的措施虽然杜绝了军阀拥兵作乱,但是也造成军事上的衰颓。政治上的专制腐败,军事上的骄惰无能,带来外交上的极端软弱。到苏洵生活的年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20万两、绢30万匹;向西夏纳银10万两、绢10万匹、茶3万斤。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苏洵写这篇文章并不是单纯地评论古代的历史事件,而是借古讽今,警告北宋统治者不要采取妥协苟安的外交政策。
míjièlùdàijuéyǔjìpù
一律,一概确定,断定亲附、亲近招致及,等到旧例
3.一词多义实词(1)非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_________________③非有仲尼、墨翟之贤____________________④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__________________不是错误,不对没不能
(2)视①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____________________②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________________③视而不见,听而不闻_____________________(3)得①小则获邑,大则得城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诚不得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此言得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古人之观于天地……往往有得___________________⑤吾得兄事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待比较看得到能够得当收获必须,应该
虚词(4)为①至丹以荆卿为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邯郸为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不足为外人道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谁为大王为此计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动词,作为动词,成为第一个“为”,动词,治理;第二个“为”,介词,被介词,向第一个“为”,介词,替、给;第二个“为”,动词,制定
(5)以①不赂者以赂者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举以予人,如弃草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洎牧以谗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____________________⑤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___________________⑥夫夷以近,则游者众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⑦余与四人拥火以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⑧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⑨余以乾隆三十九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把因为用凭借相当于“而”,表并列相当于“而”,表修饰来(表目的)在
事,侍奉;礼,以礼相待坚持正义日,一天天地;月,一月月地在……之后按道理讲,从道理上讲
使……退却保全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5.文言句式①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______________②赵尝五战于秦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____________④洎牧以谗诛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思厥先祖父,暴霜露__________________被动句状语后置句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
它实际上副词,表示所说的实际情况祖辈、父辈父亲的父亲
智谋和力量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前例、旧事指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
一、中心主旨这篇文章论证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贿赂秦国,从而得出必须团结抗敌的历史教训,借题发挥,以古讽今,批评北宋朝廷屈辱求和的外交政策。
二、重要语句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赏析:作者在分别写“赂者”和“不赂者”时,对这两种情况使用了表示不同感情色彩的词。“赂者”指楚、韩、魏,“不赂者”指齐、燕、赵。作者把楚、韩、魏三国合写,是因为他们对秦的态度完全一样——争割地而赂秦,所得到的后果也一样——皆因赂秦而力亏,终致灭亡。把齐、燕、赵放在一段,是因为他们都是赂秦的间接受害者。但是,不赂秦的三国在对秦的态度上又分两种——齐与秦交好,不助五国;燕、赵则守土抗秦。
三、艺术特色1.论证严密。《六国论》除去在立论上具有借题发挥、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外,在论证的严密性、语言的生动性上也堪称典范。第1段的逻辑性是非常严密的。作者开篇亮出观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开宗明义,直截了当,使读者一眼就抓住了论者的中心。然后,作者解释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这就指出了贿赂的危害,言简意赅,要言不烦。
再后,作者设问:“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答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这就使得文章逻辑严密,无懈可击。最后一句总结全段:“故曰:弊在赂秦也。”这一段起到了“纲”的作用,后面的2、3两段实际上是围绕第1段展开的。
2.语言生动。本文的语言生动有力。议论性的句子简洁有力,叙述性的句子生动感人。比如:“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这些叙述语言本身带有主观感情,还有描述的特点。作者还运用引用、对比、比喻等手法,使语言灵活多样,增强了表达效果。本文的句式也整饬有度,特别是四字句占了一定比例,读起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富有节奏感。
课文内容1.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2.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发散迁移1.如果李白当了大官,享受荣华富贵,不用流浪江湖,那么诗仙的豪迈与脱俗肯定与他无缘;如果李煜一直当着皇帝,那么他就永远只会作一些才子佳人的词,而不会留下如此多的千古绝唱;如果没有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难,那么李清照也只是一个平凡的封建妇女。生活的苦难与磨炼,是他们创作的源泉。(《生活的磨难可以激发创作灵感》)
2.商纣王自高自大,一意孤行,最终落得个葬身火海的下场;唐太宗虚心纳谏,开创了“贞观盛世”;楚怀王闭目塞听,弃屈子的诤谏于不顾,落得个客死他乡的结果;齐威王善于纳谏,门庭若市,赢得诸侯朝拜。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同是帝王,为何结局如此不同?由此看来,“从谏如流”势在必行!(《论“从谏如流”》)
点拨1.本句运用假设论证,推理说明六国如果不赂秦,不附秦,同心对敌,还可能不至于相继遭灭,为总论点的成立,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2.本句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说明了赂秦求和的危害。通过秦之受赂所得与战胜而得,诸侯赂秦所亡与战败而亡的比较,特别是两个“百倍”的比较,令人触目惊心。由此作者推出“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的结论。这便有力地证明了六国灭亡并不是兵不利,战不善,而是弊在赂秦矣。
思考1.本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起到怎样的效果?【答案】假设论证,可以大大增强文章的说服力。2.本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起到怎样的效果?【答案】对比论证。通过正反对比论证,让清者更清,浊者更浊,从而使观点鲜明清晰。
【角度一】仿照《六国论》以“一个总论点+两个分论点”的形式写一片段。
写作示例:心态决定高度积极的心态就是一种面对挫折不退缩,面对失败不气馁,面对成功不骄傲,积极进取,乐观向上,对生活始终抱有希望的生活态度。积极的心态,是笑对痛苦,面对挫折能够坦然处世的秘方。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诗仙李白,在遭遇仕途不顺的挫折后,没有沉寂,没有沮丧。他以自己那种不媚权贵、不惧权势的坦然的积极心态,笑对生活,拂袖离京,遍访名山,咏出“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绝句,成就了他千古飘逸的浪漫情怀。积极的心态,是走向成功,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灵丹妙药。
桑兰,这个名字无数次震撼过我们的心灵。十多年前,当她得知自己将与那熟悉的赛场永别时,她并没有因此而萎靡不振。她虽然与轮椅为伴,但她并没有就此放弃自己的人生,而是逐渐开始出席各种公益活动,作报告,献爱心。正是桑兰那积极的心态,带领她走出生活的阴影,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角度二】“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这是苏洵的拳拳爱国之心,作为一个普通的国民,不忘国家兴亡之道,真正体现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箴言。请以此为感悟,写一篇文章。
写作示例:位卑未敢忘忧国“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这是苏洵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国家的忧患意识,正是“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真实体现。“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这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的名句。从字里行间不难看出陆游对祖国的一片赤诚之心,而这也正是我们无论何时何地都必须保持的一种信念——爱国主义精神。
说到爱国,从古至今不知有多少名人典范,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到精忠报国的岳飞,再到现代的周恩来、华罗庚,他们对祖国的感情是何等的执着、坚定。他们的心中始终存在着一个信念:为了祖国,可以牺牲自己的一切,乃至生命。而这也是我们现代人所缺乏的观念。现在有很多人,个人主义思想严重,事事以个人为中心,不想尽任何义务却又想凡事都捞点好处,这对我们国家的危害自然就不言而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