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1.2《六国论》精品学案(鲁人版必修4)课前预习学案一、预习目标:预习本课1—3段,识记文言词语的音形义,理解相关语法现象。二、预习内容: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洎(jí)牧以谗诛不得下咽(yàn)奉之弥(mí)繁B.弊在赂(lù)秦弃之如草芥(jiè)率(lǜ)赂秦耶C.暴(bào)霜露革灭殆(dài)尽之际小则获邑(yì)D.胜负之数(shǔ)思厥(jué)先祖父与(yù)嬴而不助五国也2、下面每项中有两个句子,都有音形完全相同的加点字,意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①暴秦之欲无厌学而不厌②不爱珍器重宝向使三国各爱其地③始速祸焉不速之客④革灭殆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⑤或曰:六国互丧或未易量⑥却匈奴七百余里李牧连却之A.①②③B.④⑤⑥C.①③⑥D.③④⑤3、选出加点字“而”不表转折的一项。()A.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B.战败而亡,诚不得已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D.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4、选出没有活用现象的句子。()A.至于颠覆,理固宜然B.能守其土,义不赂秦C.故不战强弱胜负已判矣 D.日削月割,以趋于亡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含有与现代汉语词义相同的一项是()①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②思厥先祖父③然后得一夕安寝④可谓智力孤危⑤剌客不行,良将犹在⑥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⑧胜负之数,存亡之理⑨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A.①③⑤B.②④⑦C.⑥⑦⑧D.①⑤⑨6、下列句中“为”字,说得正确的一项是()①而为秦人积威所劫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③邯郸为郡④圣人之所以为圣A.①与②③④读音不同,②③④意义一样B.①②与③④读音不同,意义也不同C.①与②③④读音不同,②③④意义互不相同。D.①②与③④读音不同,②③④意义不一样。7、补出下列各句中省略的内容①()与嬴而不助五国也②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③公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④竖子不足与()谋⑤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曰:“好乐何如?”8、对下列各句从句式特点上分类正确的是()①句读之不知②唯弈秋之为听③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④皆不可限以时月⑤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⑥其势弱于秦⑦唯利是图⑧吞舟是漏A①②③/④⑥/⑤⑦⑧B①②③⑤/④⑥/⑦⑧C①②⑦⑧/③⑤/④⑥D①②⑦⑧/③④⑤⑥9、选出下面两句译文正确的项①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A为了国家,不要让自己被别人积蓄的威力所挟制啊!B治理国家,千万不要让自己被别人积蓄的淫威所胁迫啊!
C治理国家的人,(千万)不要使自己为别人的一贯暴力所挟制啊!D治理国家的人,(千万)不要被别人的淫威所威胁啊!②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A秦国人想吞掉六国也吞不下去B秦国人吞食六国也不能咽下咽喉C秦国人吃饭也不能咽下去D秦国人连吃饭都不能咽下咽喉去三、提出疑惑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疑惑点疑惑内容课内探究学案一、学习目标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课文中词语的积累和文章的背诵2、能力目标:逐步培养学生分析文言文的习惯和能力3、情感目标:感受和探究中国古代文人的济世救民的情怀和天下兴亡的观点4.背诵本文。二、学习过程第一课时:1、文学常识积累:(1)、走进作者:苏洵(1009-1066),字明允,四川眉山人,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在文学上取得显著成就,是经过一番刻苦读书、认真作文的过程的。据他自述,少年时,他不爱学习,到了二十五岁,才开始知道读书。自以为比伙伴们学得好,但后来取古人之文一读,才觉得古人的“出言用意”都跟自己大不相同,于是下决心将过去所写的数百篇文章全部烧毁。然后,将《论语》《孟子》、韩愈的文章取来,终是诵读,读了七八年,才感到古代文章确实写得好。时间一久,读之益精,自己胸中也“害然以明”,但还未敢自出其言。又经过一番努力,胸中之言日益多,甚至不能控制自己,只好将它书写下来。到了这时,落笔为文,才“浑浑乎觉其来之不易矣”。这就是历史上关于苏洵焚稿、勤奋读书、刻苦作文的美谈。
苏洵为文,成就显著。因此博得他同时代的文坛领袖欧阳修以及著名文学家曾巩的好评。欧阳修指出:苏洵之文“博辩宏伟”。曾巩认为:苏洵之文“其雄壮俊伟,若决江河而下也;其辉光明白,若引星辰而上也”。三人(三苏)之文章,盛传于世。得而读之者,皆为之惊,或叹不可及,或慕而效之。自京师至于海隅障徼,学士大夫,莫不人知其名,家有其书。(2)、理解文章写作背景:在我国历史上战国七雄争霸时代,《六国论》中的“六国”即除秦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经过商鞅变法的彻底改革,经济和军事实力都强大起来;而原本强大的六国却因宗法势力的强大,因循守旧,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衰落。秦强盛起来后,积极向东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六国也曾联合起来对抗秦国,这就是所谓“合纵”。但他们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秦采取“远交近攻”的军事战略。韩、魏、楚三国都紧靠秦国,因此直接受到秦国的威胁和侵略。在秦国强大的军事和外交攻势下,纷纷割地求和,并最早被消灭;齐、燕、赵三国也相继灭亡。六国灭亡,“非兵不利,战不善”,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绝不仅仅是因为割地赂秦。苏洵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论证,是为其针砭现实服务的。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几多胜少。到北宋中期,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社会矛盾尖锐,政治上专制腐败,军事上骄惰无能,外交上极端软弱。苏洵生活年代(1004年),契丹大举攻宋,直逼黄河北岸的澶州城下,威胁宋都,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找了胜仗,但北宋最高统治者面对有利的形势却屈辱求和,与之订立“澶渊之盟”,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向西夏纳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北宋的这种输币、纳贡求和的办法,与“六国”赂秦而求一夕安寝的政策极为相似。所以,苏洵写了《六国论》,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进行讽谏,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蹈覆辙。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2、朗读(1—3段):学生自由朗颂;教师范读,正音辩形,明确句读;师生互相点评;学生齐读。3、积累文言词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六国互()丧,率()赂秦也盖()失强援,不能独完()秦以()攻取之外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百倍思厥()先祖()/父()暴秦之欲无厌()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4、整体感知:(1)、对课文进行整理把握。明确:(2)、提问: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明确:(3)、问:从几个方面说明这一中心论点的?明确:(4)、问: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明确(5)、提问: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第二自然段的中心意思?明确:(6)、问:本段从哪几个方面说明赂秦的危害?明确:(7)、问:本段的中心内容,印证了第一自然段中的哪一句话?明确:第二课时1、朗读(3—6段):学生自由朗颂;教师范读,正音辩形,明确句读;师生互相点评;学生齐读。2、词汇积累:迁灭:义()不赂秦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向()使()三国名爱其地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3、整体感知:(1)、提问:找出段中表述齐国灭亡的一句话。
明确:(2)、提问:比较燕赵两国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明确:(3)、找出第一段中与本段意思吻合的一句话。明确:(4)、提问:最后一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明确:(5)、提问:前一层与上一段末句有怎样的关系?后一层有什么作用?明确:(6)、提问:作者在本段连用了两个叹词,有什么作用?明确:(7)、提问:最后一句语带双关,请说明其含义。明确:(8)、提问:第五自然段在全文论述中起了什么作用?明确:(三)反思总结1、练习背诵:齐读——指名背诵(能背多少就背多少,写景的句子,回忆早期革命生活的句子,你认为最能体现作者伟大抱负和革命精神的句子,概括秋景的句子,你印象最深的句子——齐背,再熟悉,准备默写。)2、做导学案:完成本课学案的课后作业部分。课后练习与提高1、阅读苏辙《六国论》中的一段,回答后面的问题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诸侯,以①五倍之①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②攻山西千里之秦,而①不免于灭亡。常为之②深思熟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②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1)、根据标号解释文言虚词的用法以①以②而①而②之①之②(2)、对加黑词语解说不正确的项是()A“怪”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B“西向”意即“向西”,指抗秦。C“千里”作“秦”的定语,意指秦国幅员辽阔,实力雄厚。D“世家”指司马迁的《史记》中诸侯的传记。(3)、选出“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一句译文正确的项()
A认为一定可以有自我安定的办法。B认为一定会有能够用来保全自己的办法。C认为一定有可以使自己安全的办法。D认为一定有办法使自己的国家保全下来。(4)、苏辙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5)、苏洵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戎夷违齐如鲁。天大寒,而后门(在城门关闭以后才赶到)。与弟子一人宿于郭外。愈寒甚,谓其弟子曰:“子与我衣,我活也;我与子衣;子活也。我国士也,为天下惜死;子,不肖人也,不足爱也。子与我子之衣。”弟子曰:“夫不肖人也,又恶(怎么)能与国士之衣哉?”戎夷曰:“嗟乎!道其不济夫!”解衣与弟子,夜半而死,弟子遂活。谓戎夷其能必定一世,则未之识;若夫欲利人之心,不可以加矣!(1)、解释加点词语:①子与我衣与:②子,不肖人也,不足爱也爱:③谓戎夷其能必定一世必定:④若夫欲利人之心利:(2)、与“未之识”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古之人不余欺也B.石之铿然有声者C.奉之弥繁,侵之愈急D.多于市人之言语(3)、下列对“道其不济夫”的译文,最符合原来意思的一项是()A.我说的道理不是行不通呀B.我的学说难道不会成功吗C.我的主张大概不会实现了D.我说的道理也许不济事吧(4)、本文表现了戎夷的什么精神?《六国论》导学案参考答案【课前预习参考答案】1、A2、C3、B4、C5、C6、C7、①齐②接受各国贿赂③之(张良)④之(项羽)⑤暴,暴8、C9、①C②D【课内探究参考答案】见教案【课后练习参考答案】1、阅读苏辙《六国论》中的一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1)、凭借;来;却;而且;的;他们(代诸侯各国)(2)、C(3)、B(4)、诸侯及士人不明大势,见识短浅,策略失误。(5)、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2、(1)、①与:给,给予;②爱:吝惜、珍惜;③必定:必然(一定)安定(治理好);④利:有利于。(2)、A(3)、C(4)、表现了戎夷心忧天下(心系天下,心怀天下)、舍己为人(利于他人、利于弟子)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