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官传序(一)导入:唐朝过了是宋朝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又有多少人知道,在这两个朝代Z间又有无数个小的王朝在历史的长河屮交替出现,它们就如同昙花一现般的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它们木如流星一般的在夜空划过,但是事隔多年后,人们还要I口事重提,将那段尘封的史事昭然于天下,宋代的欧阳修就做了这么一个史记Z人。我们今天就来拜读一下欧阳修先生的《伶官传序》,看老先生在这片史论性的文章中到底要向我们讲述什么呢?(二)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1072),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古文八大家Z—。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溢文忠。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四岁丧父,家境贫寒,母亲以荻杆画地教他识字。宋仁宗犬圣八年(1030)屮进士,先后在屮央和地方任职,历任知制浩、翰林学士、参知政事、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但多次被贬,乂多次起用。神宗熙宁四年(107t),以A子少师的身份辞职,归于颖州(今安徽阜阳)。次年卒,溢文忠。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他的文学成就以散文最高,影响也最大。他继承了韩愈古文运动的梢神,在散文理论上,提出文以明道的主张。他取韩愈“文从字顺”的精神,大力提倡简而有法和流畅口然的文风,反对浮靡雕琢和怪僻晦涩。他不仅能够从实际出发,提出平实的散文理论,而且自己又以造诣很高的创作实绩,起了示范作用。欧阳修一生写了五百余篇散文,冇政论文、史论文、记事文、抒情文和笔记文等,各体兼备。他的散文大部内容充实,气势吒盛,具有平易口然、流畅婉转的艺术风格。叙事既得委婉之妙,乂简括有法;议论纤徐有致,却富有内在的逻辑力量。章法结构既能曲折变化而乂十分严密。《朋党论》、《新五代史•伶官传序》、《醉翁亭记》、等,都是历代传诵的佳作。欧阳修还开了宋代笔记文创作的先声,其《归田录》、《笔说》、《试笔》等都很有名。欧阳修的赋也很冇特色,著名的《秋声赋》运用各种比喻,把无形的秋声描摹得非常生动形彖,使人仿佛可闻。这篇赋变唐代以來的“律休”为“散体”,对于赋的发展具有开拓意义。欧阳修的诗歌创作成就不及散文,但也很冇特色,其中不少诗反映了人民的疾苦,揭露了社会的黑暗;他还在诗中议论吋事,抨击了腐败政治。但他写得更多、也更成功的那些抒写个人情怀和山水景物的诗。他的诗在艺术上主要受韩愈影响。总的來看,风格是多样的。2.关于“序”序作为一种文体,和当于今天某些文章的“前言”或其编者的“按语二它的内容或是提纲挈领地评价该N内容,或者叙述著巧作文的缘由,以便冇助于读者理解下面冇关巧或文的内容。木节课要阅读的《伶官传序》是为《伶官传》所作的序。3.背景介绍:由于本文是借古讽今之作,需简要说明写作的历史背景,应从“五代,,和“北宋”两个角度把握。五代,指唐宋Z间的五个封建朝廷,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代。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四君,篡位、弑君现象屡见不鲜,战乱频仍,示唐庄宗就是被杀的一个。庄宗称帝后,迷恋优伶,被伶官所惑,伶官得以重权在握。当叛乱四起时,拥有兵权的伶官史彦琼拒不发兵,庄宗亲征败北,众叛亲离,伶官郭从谦又乘危作乱,乱箭射死庄宗。100多年后,欧阳修就此事发表感慨,告诫北宋统治阶级要以史为鉴。这是山于北宋王朝建立后,随着土地和财富的高度集屮,北宋的统治集团FI益腐化。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不断进犯,民族才盾也FI
益尖锐。面对这种形势,北宋王朝不但不力求振作,反而忍受耻辱,每年都靠纳币输绢以求苟安。1.史论文的一•般特点,介绍《伶官传序》的特点:①介绍史实的目的是以史实作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②叙述史实一般比较概括简练;③常采用借古讽今的写法。2.木文宜采用诵读法,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诵读指导。1、读出重音,体现出着重强调的意义來。比如首段的“岂非人事哉”一句和“得、失”二字,通过重读,就可暗示出作者的观点,即认为国家的盛衰在于“人事",同时传递出立论的根据就是庄宗得失天下的对比。2、读出节奏,体现出文气的急切舒缓来。例如:“方如'领起的5个分旬要一气贯通,读出声势,表现出庄宗不可一世的气概。3、读出对比,体现出文章的抑扬变化来。“天命,与“人事”是一重对比;“可谓壮哉!"与“何其衰也!"是一重对比;“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是对比;“方其盛也”与“及其衰也"仍是对比。儿纽对比,读起來都宜先轻后重,把着重点放在后边,低昂反复,先扬后抑,感慨淋漓,发人深思。4、读出语气,体现出作者的感情倾向来。例如开篇“呜呼"一语,叹惋之情-1•足,为全文定下了一个总的感情基调。再如“可以知之矣”和泊然之理也”,都应以十分肯定的语气去读,要读得从容缓慢,给人不容置疑的感觉。(三)研究课文,步步导读:(一)提问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用课文的原话回答。)明确1:盛衰之理,虽F1天命,岂非人事哉?(或答“忧劳……”)提问2:找学生翻译此句。(用现代汉语概括这一句话。)明确:盛衰在于人事。(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山于人为的事吗?)提问3:由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可以推知木文将运用什么论证方法?明确3:例证法提问4:作者立论的依据是什么?明确4:“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即庄宗李存勖“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强调:写史论一般都要使用例证法,以论带史,以史证论。提问5:“原庄宗之所以得犬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此句在文屮起何作用?明确5:总领下文,是文中的分论点。使读者明白下文是以庄宗如何得天下与如何失天下的史实作论证的。下文就是以昔口“得天下”与今口“失天下”进行对比论证的。(二)分析二、三段(1)由时间理出过程庄宗李存勖(885—926)父亲晋王李克用去世时是908年,课下注释中还有三处时间912年,
923年,926年,参看注释,回答,在这儿年里,庄宗多少岁,在他身上发生了什么事。(用课文中的话概括。)908年(23岁),“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Z志”,912年(27岁),灭燕,“系燕父了以组。”923年(38岁),灭梁,“函梁君臣之首”,建后唐。926年(41岁),示唐亡,“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提问:庄宗得天下用了15年的时间,而失天下只有3年,作者认为庄宗的“盛”是由于什么原因,“衰”又是由于什么原因呢?(用课文屮的话来回答。)叨确:“盛”——“忧劳町以兴国”“衰”——“逸豫可以亡身”。(强调“兴”“亡”使动用法。)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亨乐可以使占身灭亡。(2)第2、3两段论证了什么问题?提示:论证了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原因。(3)运用了哪些史实?①晋王临终遗训:“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②庄宗受三矢,继父遗命,志在复仇。A.灭燕,“系燕父了以组。”B.灭梁,“函梁君臣之首。”③后唐亡,''身死国灭,为天下笑。”(2)提问1:课文是如何表现他的“忧劳”的呢?明确1:“其后用兵,则逍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提问2:为什么每次出师征战都要“负而前驱”,明确2:用三支箭激励自己,表明其复报的决心和意志。提问3:这段记叙写得较细,有何作用?明确3:目的是说他的成功与其不断的努力分不开。那么这里突出强调了“人事”的作用。(3)这一•极盛到极衰,作者运用了对比写法?找出课文中运用对比进行论证的部分。明确:"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一一“及仇讎已灭,天下已定,一犬枚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见贼而丄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1)“得犬卜之“盛”&“失犬下”之“衰”——形成鲜明对比;(2)“盛”,则“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衰”,则“身死国灭,为天下笑”。——突出强调了“人事”的作用。庄宗接受遗命,矢志复仇,终于如愿以偿。(3)具“盛”时,庄宗不忘世仇,重任在肩,兢兢业业,负矢前行,金戈铁马,终得天下,“及凯旋而纳之”,一旦人公告成,便一改初衷,宠幸伶人,以致政纲倾颓,身死国亡。
——这一“盛”一“衰”、人起大落的命运,再次突出人事的作用。(4)由这一极盛到极衰,作者在感叹Z余发出这样的疑问:“岂得Z难而失Z易欤?抑本其成败Z迹,而皆自于人欤?”此句话是什么意思?
明确:前一句是反问句,意思与字面相反,意为“不是得Z难而失Z易”。重点句是第二句,意为“还是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回应论点。5.作者认为庄宗的“盛”是由于什么原因?而“衰”是由于什么原因?(用课入中的话回答)“盛”——“忧劳可以兴国”“衰”——“逸豫可以亡身”。(三)分析第四段史论作品常采用借古讽今的写法,第4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1)借古讽今,借历史影射现实,引出教训。(2)作者强调使人逸豫广身的不仅局限于溺击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声色犬马,忘记忧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卜•场。(3)联系宋朝当时积贫积弱的现实,作者意在含蓄地批评朝政,讽谏北宋当权者要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以保长治久安。(五)探究写法:1.(1)本文在论证结构上冇何特点?第1段:立论,②并点出证明论点的基本论据:庄宗得失天下的原因。第2、3段:论证。用赐矢、告庙、还欠等几个精彩场面写其“盛”状,(头绪虽多,却要言不烦。)然后用一连串大致相同的句式快速地述其败衰,——二者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至此,“人事”的内涵已经得到了充分的揭示,读者不能不信服这个由贴切而严峻的史实证明了的论点。第4段:承上小结,引出教训,发人深省。(2)作寄是怎样安排好头绪纷繁的史实为文章的论点服务的?本文涉及许多史实,头绪纷繁,如晋王与梁、燕、契丹交恶,临终遗言,庄宗灭梁亡燕等。但由于作者能围绕屮心论点,即“盛衰之理,虽回天命,岂非人事哉”来选用,所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一气呵成,娱媚动听。小结欧阳修这篇序,实质上是为北宋统治阶级敲响警钟,以之为镜。同时,也可以说是为我们写的,使我们深切感到,做丄作、做学问,均应劳神焦思,力戒逸豫,平日耍防微杜渐,专心致志地从事学习和工作。「盛衰Z理,虽□天命,岂非人事哉(兴盛)盛丿请其矢,盛以锦囊(装)[具意气之盛,可谓壮哉(旺盛)I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强盛)以其衰也,数I•伶人困Z(围困)智勇多困于所溺(困扰)嵌在公子能急人之怵I也(闲难)隅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告诉)告2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祭告)还矢先干而告以成(禀告)秦无广矢遗做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困厄)/禺患常积于忽微(微小的事)微J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精妙,深奥)斯人,吾谁与归(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没有)其无忘乃父之志(副词,应当,一定)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还是)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代词,他)其丿而余亦悔其随之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代词,H己)[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多么)圣人Z所以为圣,愚人Z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大概,表揣测语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Z乎?(难道,加强反问语气)I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是……还是……)1、“满招损,谦得益。”释:自满招來损害,谦虚得到好处。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禅: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3、“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