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史伶官传序五代史:唐王朝灭亡之后到北宋建立中间的一段历史,被称为五代。当时唐王朝灭亡后,中国又出现了混乱的局面,在中原大地上,建立了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这五个朝代,像走马灯一样更换的很快,存在的时间都很短,谁也没有真正统一中国。伶官:古代被宫廷授予一定官职的戏子。欧阳修: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字永叔,号醉翁,晚年自称六一居士。曾今师从范仲淹,并支持范仲淹的“庆历革新”。在文学上的主张是文章应“明道”(直击要害)、“致用”(有针对性)、“事信”(以信写文)、“言文”(浅显易懂)。文体:史论。唐宋八大家:唐朝宋朝有八个著名的散文家,分别是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分为唐二家,宋六家。我们这本教材,选了其中的四位,韩愈《张中丞传后叙》、柳宗元《种树郭橐(tuo)驼传》、苏轼《前赤壁赋》、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唉!国家的盛与衰,虽说是天命决定的,难道说不是人自己造成的吗?”开门见山,直入主题,这几句话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即本文中心论点。“推究庄宗所以取得天下,与他所以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可以明白了。”举例说明前面的中心论点。世人传说晋王(沙陀国君主,帮助晚唐灭掉黄巢起义,唐庄宗封李克用为晋王)临死时,把三枝箭赐给庄宗,并告诉他说:“梁国(朱温,黄巢的大将,后背叛黄巢投靠唐朝,被封为梁王,朱温几次设计要除掉李克用)是我的仇敌,燕王(刘文功,曾今李克用帮助刘文功打下燕州,后刘文功勾结朱温要杀掉李克用)是我推立的,契丹(耶律阿保机,与李克用结为兄弟,后伙同朱温要杀李克用)与我约为兄弟,可是后来都背叛我去投靠了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恨。交给你三枝箭,你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遗志。”庄宗受箭收藏在祖庙。“以后宗庄出兵打仗,便派手下的随人官员,用猪羊去祭告祖先,从宗庙里恭敬地取出箭来,装在漂亮的锦囊里,使人背着在军前开路,等打了胜仗回来,仍旧把箭收进宗庙。当他用绳子绑住燕王父子,用小木匣装着梁国君臣的头,走进祖庙,把箭交还到晋王的灵座前,告诉他生前报仇的遗志已经完成,他那神情气慨,是多么威风!”极写庄宗的威风,这是他打下天下之前,打到天下之后呢。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安定,“一人在夜里举旗叛乱,作乱的人四面响应”打下天下后,整日的骄奢淫逸,久而久之,失去了威严,没人怕他了。他慌慌张张出兵东进,“还没见到乱贼,部下的兵士就纷纷逃散,君臣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不知到哪里去好”长期缺乏训练使军队失去了战斗力;以至于到了割下头发来对天发誓,君臣抱头痛哭,眼泪沾湿衣襟的可怜地步,怎么那样的衰败差劲呢!(这整个一段使用的是对比的手法,以庄宗打天下时的意气之盛和打下天下骄奢淫逸生活之后的衰败构成鲜明对比,即对比的论证方法)难道是因为取得天下难,而失去天下容易才象这样的吗?还是推究他成功失败的原因,都是由于人造成的呢?(作者拿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例子非常形象的说明了国家的盛衰全是人造成的,用历史事实论据来说明论点,论证方法是对比论证)。补充:庄宗灭梁后,宠用乐官,纵情声色,激起民间不满,大将李嗣源乘机发动兵变,后伶官出身的郭从谦也乘机作乱,将庄宗射死在乱箭中,后李嗣源即位。《尚书》上说:“自满会招来损害,谦虚能得到益处(引用名言)。”励精图治可以使国家兴盛,贪图享乐可能连你自己的性命都保不住,这是自然的道理。因此,“当他(庄宗)兴盛时,普天下的豪杰,没有谁能和他相争;到他衰败时,数十个乐官就把他困住,最后身死国灭,被天下人耻笑。”(对比,英雄和地位低下的乐官形成鲜明对比,突出论点)祸患常常是由一点一滴极小的错误积累而酿成的,纵使是聪明有才能和英勇果敢的人,也多半沉溺于某种爱好之中,受其迷惑而结果陷于困穷,难道仅只是溺爱伶人有这种坏结果吗?于是作《伶官传》。
文章重难点:1、文章的文体:史论。2、中心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3、论证方法:对比论证。盛衰、成败、兴亡的对比中阐述中心思想。4、论据:理论论据:《尚书》的话以及“忧劳……亡身”、“祸患常积于……所溺”这些警语、事实论据:庄宗由盛到衰的事实。5、警句要能够翻译并理解。6、重点自然段:第三自然段。这一段的分论点: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论证方法:归纳法,即由一些实例或分论点然后归纳出他们所拥有的共同特性,最后得出一个结论。用庄宗的一些事例最后归纳出“祸患常积于……所溺”这一结论。演绎法,即由普遍性结论或一般性事例推导出个别性结论的论证方法。《书》中所写的这句名言就是大家普遍所认为的真理,庄宗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就是一般性事例,由这些一般性事例和普遍性真理推导出“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一中心论点。对比法,举天下之豪杰……身死国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