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荀子/循道立人——《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说课稿各位专家、评委: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我将从以下6个方面来说明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想。一、说教材,立文本地位本课是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选修《先秦诸子选读》《选读》中唯一的一篇课文。本课极为生动地展现了荀子提出的人不应该“错人而思天”,而可以“物畜而制天”的思想,突出地表现了他对自然的创造性认识,给予了我们在面对强大自然时积极的指导。它是一扇窗,透过它,我们可以蠡探儒家传统精神家园开出的一朵奇异之花;它又像是一扇门,引导我们走进经典和传统文化的世界,感受先贤的思想,从他们大胆的、开创性认识中获得人生的启示。二、说学情,明学生状况优点:在必修的文本中,已经接触过荀子的《劝学》,对作者以及作者写作特点已经有了一些基本的认识。这有利于我们进一步学习荀子“物畜而制天”的观点。不足:同样是儒家,我们对荀子的认识远不如对孔子的认识,并且通常学生会普遍把“人定胜天”的片面定论归咎于荀子,对于我们认识学习荀子“物畜而制天”的观点有一定影响。三、说目标,定教学方向必修教材中的文言文教学,普遍重视字词积累与教师讲解。然而选修课是在必修课基础上的拓展和提高,要立足于文本的品鉴,重学生感悟。因此本文教学重点就是指导学生深入认识荀子的思想观点、学习荀子语言特色;而难点则在于指导学生从荀子的思想认识中获得丰富的人生启示。据此,将本课三维教学目标设定为: 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词汇,了解常见文言现象;认识本文荀子的思想观点。2.过程与方法:在学习本文思想内容与写作方法的过程中,学习荀子语言特色。3.情感态度价值观:指导学生通过拓展,从荀子的思想认识中获得丰富的人生启示四、说方法,循品鉴之道要突破先秦文言教学的难题,实现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首先要能够合理整合文本,并“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程标准》)。 教学手段上,课堂板书和多媒体课件结合(使得教学内容可以更加直观清晰,这同时也符合《心理学》注意力规律。)。教学方法上,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为主,教师点拨为辅,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老师的主导作用。
五、说流程,述儒学之旅(一)直接导入,交代出处《天论》作为荀子思想的代表作之一,是一篇长文。在文章中,荀子提出了“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的鲜明观点,大胆反对当时流行的迷信天命、拜倒在自然面前的看法。本文节选是属于文章的后半部。 意图:扫除本文思想依据的障碍,为接下来从最后一段开始来讲解本文的中心论点作好铺垫。(二)初读感知,读出理韵1.读中心段落①同学们齐读文章的最后一段,抓住六个“孰与”来把握感情。②找出本段也是本文的结论。2.明确: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意图:(先指导学生朗读,然后引导学生结合课下的注释,来理解文意,找到文章的中心观点。)这样既可以积累文言知识,又可以明确学生对荀子思想的认识。同时完成了本文的教学重点。(三)深入研读,品诵文意1.文中有哪些错人(放弃了人的努力的做法)的事实表现?明确:各种人袄(由人事导致的反常现象)的现象:政险失民,田秽稼恶政令不明,本事不理(古今异义)礼仪不修,内外无别2.作者对大自然中出现的各种异像是怎么认识的?明确:荀子对“星坠,木鸣”这类自然异像的认识是“怪之,可也;畏之,不可。”意图: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讨论的方式,在文中找出相关内容,加以筛选整合,得出结论。文中有各种人袄的表现,如:政险失民,政令不明,礼仪不修。3.找出文中的修辞方法,并就排比这种修辞,选择文段,反复诵读,感受并体会文章的韵律美。明确:设问、排比、引用。例:排比对偶句很多,有他特有的风格,对后世说理文章有一定影响。(让学生通过大声反复诵读,读出文章鲜明的节奏、强烈的气势和抒情色彩。)意图:通过这样的读诵感悟,可以帮助学生学习了解荀子的写作风格。同时也符合《新课标》:“品读作品语言,感受思想,艺术魅力,发展学生想象力和审美力”的要求。(四)思考探究,启迪人生让学生结合下面两则材料,展开讨论。“荀子对儒家的思想有哪些突破和发展?请联系现实谈一谈。”视野拓展:材料一:“子不语怪力乱神。”孔子不谈论怪异、暴力、变乱、鬼神。《论语》中还有比如“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敬鬼神而远之”这样的文字记载,这种人文关怀在那个时代已经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荀子却没有避而不谈,而是认真深入地去剖析。
材料二:荀子说:“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非礼,是无法也”。这一论述表明荀子认为礼是法的指导原则,是法的统率,制定法度必须以礼义为标准,即要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的礼义来指导法的制定和施行,以救正它的偏颇,其核心仍然是以礼为主,其以礼制律的思想大大丰富和发展了孔子的礼学内容。点拨:1.在认识论方面,他反对信仰天命鬼神,积极主动的研究,突破了孔子的敬而远之,而是大胆分析,端正面对,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并提出人定胜天的思想。2.在政治思想上,他坚持儒家的礼治原则,并进一步提出依礼制法。“礼”的思想是荀子社会政治思想的核心观念。现在我们的国家,仍然可以吸收“礼义”作为治国的大方针。3.在自然观方面,认识自然有其不可改变的道与数,我们不能味的开发和利用,我们要善待自然。意图:(分小组讨论,鼓励学生从认识论,自然观等多个角度,联系实际来谈。畅所欲言。)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探究,完成了本课的教学难点。这也符合《教育学》原理强调:教师评价要正面,带有激励的作用。)(五)课堂小结,拓展认识荀子认为“上得天时,下得地利,中得人和”(《富国》),方能人定胜天。本文中,荀子也讲到“天有常道,地有常数,而人有常体。”万事万物都有它遵循的客观规律。意图:通过小结,使学生明白,荀子的“人定胜天”观点是有条件的,不是绝对的,让学生更加全面而完整的认识荀子。鼓励学生多质疑、多总结、多反思。(六)布置作业:阅读荀子《天论》意图:通过作业,进一步扩大学生对荀子“物畜而制天”思想的深入认识,提高学生自主阅读能力。(七)板书设计 人袄之象错人而思天错天而思人 自然怪象(意图:是对本文解决问题思路的整理,同时加强学生对重难点问题的认识。)六、结束语本节课,始终让学生处于问题的探索之中,通过与同学们一起学习与交流,我们一同完成了对荀子“大天而思之,孰与物蓄而制之”这一思想的认识之旅。让我们感受荀子不仅是一位坚定的儒者,心怀天下的智者,还是一位大胆开拓的圣者。以上是我今天的说课内容,感谢各位评委老师。
《狱中杂记》教学设计沈燕【教学目标】 1.通过学案让学生掌握重点文言词汇,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本思想内容。 2.指导学生诵读重点语句和段落,体会文中丰富的情感并分析表现情感的手法。3.引导学生对作者的观点进行思考,深入探究文章的写作意图。【教学重难点】1.通过学案让学生理解文本思想内容,引导学生体会文中丰富的情感。2.引导学生对作者的观点进行思考,深入探究文章的写作意图。【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合作探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性点拨:走进文题请同学们关注课题《狱中杂记》中的“杂”字,这个“杂”字的含义是什么呢?点拨:繁杂、繁多、无序……的确,本文中材料错综复杂,人物众多,但繁多一定就是无序的吗?卓越的桐城派领袖方苞可以化繁杂为有序,他是怎么做到的?让我们一起来揭示。二、整体性点拨:读狱中“繁杂”事1.请同学们用一个词来概括你对文中牢狱的感受。学生回答:可怕、残暴、血腥、黑暗……点拨:黑暗这个词,完全可以将其它形容词吞噬,将这里变成一个人间地狱。2.文中从哪些方面表现出牢狱的黑暗?学生自由诵读,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讨论。①(牢狱)环境黑暗:此疫作也旁四室无牖,系囚常二百余矢溺与饮食之气相薄(迫)方夜中,生人与死者并踵顶而卧,无可旋避不通光、不透气、瘟疫流行、拥挤污秽②(狱吏)贪赃枉法:十四司正副郎好事者及书吏、狱官,皆利系者之多,少有连,必多方钩致量其家之所有以为剂,而官与吏剖分焉③(禁卒)乱施酷刑:行刑者(极刑,绞缢,大辟质其首)主缚者(先折筋骨,至西市伤于缚,或竟成痼疾)主梏扑者(骨微伤,伤肤,即夕行步如平常)④(胥吏)偷梁换柱:家藏伪章,文书下行直省,多潜易(更改)之,增减要语⑤(奸民)内外勾结:以矜疑(可矜、可疑)减,随遇赦与胥卒表里,颇有奇羡(赢余)总结:作者从环境之黑暗写到人心之黑暗,狱吏写到禁卒再写到奸民,条理层次清晰有序。文笔细腻,文风质朴,一字一句,表露真情。
三、鉴赏性点拨:品记中“复杂”情1.文章中有作者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吗?示例:①噫!渫恶吏忍于鬻狱,无责也;而道之不明,良吏亦多以脱人于死为功,而不求其情,其枉民也,亦甚矣哉!②“术不可以不慎也。”信夫!点拨:失望、愤懑2.除此之外,作者在文中还表达出哪些情感?活动:学生自主寻找表达情感的句子并诵读,其它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讨论,得出结论。示例①:又某氏以不孝讼其子,左右邻械系入老监,号呼达旦。余感焉……点拨:深刻同情示例②:有洪洞令杜君者,作而言曰点拨:无奈,恐慌3.为了表现这些情感,作者又运用了什么手法?点拨:通过细节描写,来烘托人物的内心情感,表达人物细腻的内心世界。总结:作者看尽了狱中的繁复之事,内心充满了无尽的失望与愤懑。四、迁移性点拨:看文中“正直”人1.面对自己身陷囹圄的现实,作者得出了以下的两点认识。“孟子曰:‘术不可以不慎。’信夫!”“余伏见圣上好生之德,同于往圣,每质狱辞,必于死中求其生,而无辜者乃至此。”同学们,你们对这些认识是如何理解的?点拨:作者并不是要说职业选择的问题,而是面对狱中禁卒的罪恶行径发出的愤懑哀叹。作者在身处人生苦难时,没有一味的自怨自艾,而向统治者表达自己对刑狱制度改变的期望。2.结合入狱背景谈一谈,作者这些思想情感是因为什么而产生的?并结合两则材料谈一谈作者给你的启示。入狱背景:方苞因《南山集》序文上列有他的名字而被捕入狱。《南山集》为桐城人戴名世所著,他在《与余生书》一文中提出写历史时应给明末几个皇帝立“本纪”。此事被御史赵申乔揭发,戴名世全家及其族人牵累定死罪者甚多。方苞也因《南山集》序文上列有名字,被捕入狱。开始在江宁县狱,后解至京城,下刑部狱。这篇文章是方苞康熙五十一年于刑部狱中所作。点拨:作者不仅是为自己悲苦的遭遇而痛苦,更是因看到狱中吏卒们为了获得利益,不择手段,甚至草菅人命而愤懑。作者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勇敢揭示了事实的黑暗。材料一:只要有10%的利润,它(资本)就会到处被人使用;有50%,就会引起积极的冒险;有100%,就会使人不顾一切法律;有300%,就会使人不怕犯罪,甚至不怕绞首的危险。——马克思《资本论》材料二:法新社报道,肯尼亚总统乌胡鲁·肯雅塔4月30日点火,焚毁了创纪录的105吨象牙。这些象牙和犀牛角在黑市上的总价格分别可达1亿多美元和8000万美元。点拨:当我们面对那些利益熏心,任意残害其它生命的现实,不能一味沉默,而要勇敢发声,做一个正直的人。
五、总结性点拨:文如其人方苞作为桐城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为文要追求“义法”,强调“言之有物,言之有序”。他的文章内容情感丰富,行文条理清晰。作者以严肃、质朴的文笔描写了牢狱的恶劣环境、狱吏的罪恶言行和囚犯的凄惨命运。以质朴之文显方正之人。六、课后作业阅读散文《左忠肃公逸事》,进一步体会方苞追求“义法”的写作特色。七、板书设计狱中环境黑暗慎术?做人?吏卒奸民伶官传序 沈 燕[教学目标]1.掌握文言知识,理解基本内容。2.诵读描叙内容,感受作者情感。3.读懂史实原委,探究写作目的。[教学重难点]1.掌握本文基本思想内容,感受作者表达出的丰富的感情。2.让学生在考察史实的基础上深入探究作者写作目的。[教学方法]点拨法、诵读法、合作讨论[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文本曾闻古训戒禽荒,一鹤谁知便丧邦。 荥泽当时遍磷火,可能骑鹤返仙乡?春秋时,卫懿(yì)公爱鹤,痴绝癫狂,让鹤乘豪车,衣华服,啄美食,并为此荒废朝政。公元前659年,北狄入侵,卫懿公命士卒御敌。士卒愤然曰“使鹤,鹤实有禄位,余焉能战!”懿公出征,与狄人战于荥泽,由于军心不齐,结果战败而死。同样荒唐的故事也发生在五代另一位君主身上,只不过让他灭亡的不是鹤,而是一群人,一群伶人,一群有着官职的伶人。北宋文豪欧阳修就曾为这些伶官立传作序,他的目的何在?让我们进入本课,一探究竟。二、梳理故事1.复述故事点拨: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几个步骤来进行。2.探幽发微文章用了164个字来描写“得天下”的过程,却只用了63个字来表现“失天下”的部分,这是为什么?
点拨:得天下花了15年,失天下却只有3年的时间。详略得当,既突出了成功的艰难曲折,又突出了失败的一溃千里。3.诵读悟情①从晋王的遗言中读出了什么样的感情?点拨:良苦用心,满腔仇恨②读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过程。点拨:读出豪壮、衰颓、惋惜的意味。三、研读说理1.庄宗的故事有什么特殊性?点拨:昏庸的君主很多,身死国灭的君主也不乏其人。此等人又何足道哉!但有一类君主,他们始能励精图治,不断进取,成就一世英明,做出一番事业。庄宗便是如此,负势竟上,成功逆袭,遂霸有天下,值得我们敬佩!然而成功来得何其艰难,失败却如此容易,“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悲夫!2.欧阳修对庄宗这个故事有哪些思考?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①三句的顺序可不可以互换?②诵读积累四、探究迁移1.探究主旨:作者在结尾问“岂独伶人也哉”,作者真正的写作目的是什么?背景:北宋王朝建立后,随着土地和财富的高度集中,北宋的统治集团日益腐化。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不断进犯,民族矛盾也日益尖锐。面对这种形势,北宋王朝不但不力求振作,反而忍受耻辱,每年都要靠纳币输绢以求苟安。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欧阳修通过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兴亡史进行讽谏。点拨:岂独庄宗也哉2.迁移拓展:请同学们联系历史、当下、社会和自身实际,多角度地来谈一谈学习本文的感受。梦想一夜暴富的股票人,渴望一夜成名的追星族,沉浸在武侠世界的武侠迷……点拨: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从小偷针,长大偷金五、课堂小结十年征战了父仇,百万雄师震九州。一统江山何其盛,伶官作乱泪长流。作者通过强烈的对比描述了一段五代兴衰史,表达了他对庄宗既爱又恨的复杂之情。可悲!可叹!可怜!可惜!六、课后作业根据文章的内容写一副对联。七、板书设计 得天下 失天下
意气之盛 何其衰也 成败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