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祭十二郎文##
加入VIP免费下载

语文教案-祭十二郎文##

ID:937221

大小:70.6 KB

页数:21页

时间:2022-03-0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语文教案一祭十二郎文##语文教案一祭十二郎文教案示例一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熟读课文,读懂文字,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较为准确、清晰的了解。2.梳理课文层次脉络,感悟课文的抒情基调。教学过程(www.3edu.net)1.解题祭文是一种文体,古已有之。徐师曾在《文体明辨》中作如下界定:“祭文者,祭奠亲友之词也。古之祭文,止于告飨而已。中世以还,兼赞言行,以寓哀伤之意,盖祝文之变也。”古文写祭文有一套固定的格式,内容多为对死者生平的追述和赞颂,形式多为骈文或四言韵文。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打破了这一常规,此文的主旨不在于称颂于死者,而在于倾诉自己的痛悼之情。通过对家常琐事的记叙,表现自己与死者的密切关系,表达刻骨铭心的骨肉至情。形式上突破四言押韵常规,破骈为散,不拘常规,或散或偶,或长或短,情至而文生,被后人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后世祭吊名作如李商隐的《祭小侄妇寄文》、袁枚《祭妹文》等都受其影响。2.介绍作者及背景 3•诵读课文,整体感知。①听录音或听教师范读,注意作者在文中倾注的深沉真挚的感情。②学生初读认准字音;再读体会感情。③用一句话说出自己的感受。④检查朗读,看学生对课文字、词、句的初步理解。4.自读课文,理清脉络。再读首先了解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然后给文章分段并归纳大意。小组讨论明确。(有条件的可利用实物投影,让学生直接展示成果。或者学生讨论明确,教师随之板书。)5•总结文言知识6・布置作业熟读课文,重点体会融抒情于叙事的特点和破骈为散和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具体研习课文。2・鉴赏韩愈散文边诉边泣,于叙事中抒情的艺术手 法。1.体会作者融于字里行间的至真至切的亲情。2.理解虚词在表达思想感情上的作用。教学过程(www.3edu.net)一、具体研习课文1•提问:文章从哪些方面写了韩愈的家境身世?请从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指定一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多媒体显示:(1)少年孤苦:“吾少孤”“惟兄嫂是依”“零丁孤苦”“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在孙惟汝,在子惟吾”。(2)为谋生聚少离多:“其后四年,而归视汝”“又四年,……遇汝从嫂丧来葬”“又二年,……汝来省吾,止一岁”“吾云汴州,汝不果来”“吾佐戎徐州……汝又不果来”。(3)未老先衰:“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我自今年来,苍苍者欲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欲脱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4)子女年幼:“汝之子始十岁,吾之子始五岁,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 1.学生思考:作者是怎样在这些看似平淡的家境叙述中抒发悲愤的?同桌共同讨论后明确:作者写这篇祭文的目的不在称颂死者,而在于倾吐自己的至痛之情。他紧紧围绕着叔侄间生离死别这个中心,选取那些值得怀念、忧戚,或感到遗憾的生活琐事,写来如叙家常,但却充满着生活气息,让人深感真实、可信。作者又不是纯客观的叙事,而是在典型事件的叙述中,侧重抒写自己的无比哀痛之情,他以痛惜、遗憾、内疚之情来叙事,叙事中处处含情,使得叙事、抒情水乳交融。作者又充分运用第一人称的方便,尽情地把自己的一切感受都倾注到叙事之中,写得如泣如诉。2.提问:本文写得至悲至痛,试思考作者在悲侄儿之死的同时,还抒发了哪些悲情?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引导。明确:(1)悲叹家族人丁不兴。封建社会门第家族观念极强。韩愈出身于小官吏家庭,家庭浓厚的儒学思想深深影响了他,而人丁不兴,使他尤其看重家族成员。然而父母早亡,兄殁南方,两世一身等久已令他体会到家境凄凉之悲了,而如今侄儿又撒手西去,儿子、侄孙尚年幼,韩氏能支撑门面的只有韩愈自己,家庭之事连个商量之人也找不到。这无限的孤独怎不使他悲从中来,进而想到“无意于人世”呢? (2)悲叹自己仕途失意。韩愈19岁便离家到京城求发展,但却多次应考落第,25岁中进士后还要到处请求权贵援引举荐(如《与于襄阳书》),29岁才开始入仕途。到35岁写作本文之时的几年间,却辗转迁徙,京城、汴州、徐州、宣城四处漂泊。他饱读诗书,才华出众,却不得施展,内心自然郁郁寡欢,而此时又得侄儿突然去世的消息,悲痛之中情不自禁地蕴含了自身无限的酸楚。于是他便喊出了“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的肺腑之言。4.揣摩文章第5自然段中“邪”“也”“乎”“矣”的用法,体会它们在表达思想感情上的作用。学生集体背诵第5段,然后找出这些虚词进行分析、讨论。明确:作者悲伤之情无法抑止,又希望“传之非真”,因此在本段连用三个“邪”字,三个“也”字,表示不愿相信十二郎的死是真的。三个“乎”字,表示虽不愿相信而事实俱在的矛盾心情。后连用五个“矣”字,表明作者在理念上感到丧报书信决非误传之后的不情愿又无可奈何的心情。二、艺术手法的体现提问:本文作为一篇优秀的古代散文,具有其独特的艺 术魅力,请归纳艺术手法体现在哪些方面?学生思考后明确:1.破骈为散,自由多变的形式。祭文是一种古老的文体,形式上多采用四言韵文或骈文,篇幅短小,十分呆板。韩愈此文,完全突破了四言韵文和骈文的框框,用纯净的散文体自由抒写。为人们用祭文充分表达思想感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1.强烈的抒情性和巨大的艺术感染力。本文以生活琐事为依托,抒发了作者对侄儿之死的至悲至痛的情感,并且采用了反复直抒的方法,让人读其文能想见其为文时边哭边写,痛不欲生的情状,引起强烈的感情共鸣。2•语言朴素自然,不事雕饰。《古文观止》评此文:“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韩愈写这篇祭文,不是有意做文章,而是为了倾吐自己的真情,边诉边泣,所以他能作到情至笔随,字字句句皆从肺腑中自然流出,毫无雕饰之痕迹。教案示例二教学目的:1.学习通过日常琐事的记叙表达对亡人的痛惜和怀念之情的写法。2.通过本文的学习,掌握祭文的写法。3.学习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以及常见的文言现象。教学重点:在叙事中抒情的写法教学难点:祭文的写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方法:分析理解导读法。 第一课时一、教学导入:“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切最动人的文字都是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祭十二郎文》就是一篇字字含泪,句句动情的抒情散文,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绝,成了祭文中的“千古绝调”。大家在读课文时要注意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深挚感情。二、韩愈和他的作品:韩愈(768-824),字退之,唐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常自谓"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因晚年曾为吏部侍郎,故也称韩吏部。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及其作品对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有深渊的影响。他主张文章要言之有物,反对六朝以来的单纯追求形式美的骈俪文章;语言要新颖流畅,“唯陈言之务去”,对古文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其散文与柳宗元齐名,并称“韩柳”,他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代表作是《马说》《师说》等。三、写作背景:韩愈三岁丧父母,由兄嫂抚养成人,他和十二郎虽为叔侄,实际如同兄弟,从小生活在一起,“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感情特别深厚。十二郎的死,使他悲痛欲绝,也勾起他的辛酸回忆。身世的不幸,家世的凄凉,父母的早逝,兄嫂的抚养,从前同十二郎一起生活的种种情景都一齐涌上心头; 自己的衰病,子孙辈的幼小,这是眼前必须正视的现实。所有这一切,汇成一股感情的激流,作者悲感万端,百思萦集,情不能已,因而写成此文。四、朗读课文:正音正句读1.给下列词语注音:不省()所怙()殁()汴()州孥()薨()嗣()位殒()生奴婢()2()尚飨()颍()水2.给下列句子断句:①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②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③今吾使建中祭汝,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五、分析理解第一〜三段:(一)导析1.一词多义辨析①致A乃能衔哀致诚B致敬亭于幕府C将成家而致汝D何意致不厚 E余幼好书,家贫难致F老妇前致词G干还,称瑜雅量高致①就A既又与汝就食江南B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C指物作诗立就D于是荆轲就车而去②之A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B亦未知其言之悲也C佯狂不知所之者D为之,则难者亦易矣E告汝十二郎之灵③始A吾年十九,始来京城B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C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D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E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罢去④舍A故舍汝而旅食京师B弩马十驾,功在不舍C至舍,四支僵不能动D微楚之惠不及此,退三舍避之E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F屋舍俨然1.理解文化现象①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②告汝十二郎之灵 ③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④请归取其孥⑤明年,丞相薨⑥万乘之公相(二)分析段落意义1.概括这三段的意义:答:第一段叙述我听闻侄儿去世准备祭奠的经过;第二段书写身世与家世之不幸的孤苦无依;第三段叙述两人三别三会,终于不得会合而成永别,表现自己的悔恨和遗憾。2.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是为纪念十二郎,为什么要写自己的身世?答:是为了表现自己和十二郎的之间的深厚亲情,从而表达自己的深深思念。1.这几段总体是为了突出什么意义?答:突出与十二郎的深厚情谊,即虽为叔侄,实为兄弟。六、作业:朗读课文,翻译前三段。第二课时一、分析四〜六段(一)导析1.一词多义辨析:①其 A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B其后四年,而归视汝C鄰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D齐国其庶几乎E汝其善抚之①信A其信然邪?其梦邪?B愿陛下亲之信之C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D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E烟涛微茫信难求②然A呜呼!其信然矣!B虽然,我自今年来C吴广以为然D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③穷A而不悲者无穷期矣B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C固将愁苦而终穷D孤灯耿霜夕,穷山读兵书1•词类活用①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②遇汝从嫂丧来葬③而汝抱无涯之戚也④其传之非其真邪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⑥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⑦苍苍者欲化而为白矣⑧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3・区别古今意义:①明年,丞相薨②去年,孟东野往 ③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④未可以为信也⑤几何不从汝而死也⑥其无知,悲不几时(二)分析段落意义1.概括这三段的段意。答:第四段感叹命运不公,痛惜诸兄之死;第五段痛惜十二郎之死;表现对十二郎的深沉的思念。2.第四段写的痛惜诸兄之死,与本文主旨有何关系?答:烘托自己内心悲痛之甚。诸兄死悲,十二郎死更悲。二、分析七~九段(一)导析1•一词多义分析①书A汝去年书云B乃丹书帛曰:“陈胜王””C每假借于藏书之家D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E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F《书》曰:“满招损,谦得益。”G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②比A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B南方有比翼鸟焉,不比不飞C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D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E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①以A未始以为忧也B其竟以此而殒其身乎C东野云,汝殁以六月二日D使者妄称以应之乎②然A其然邪?其不然邪B其信然邪?其梦邪C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D所谓无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③如A如耿兰之报,不知当言月日B日初出大如车盖C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D坐须臾,沛公起如厕1.区别古今词义①汝去年书云②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③是疾也,江南之人,常常有之④未始以为忧也⑤东野与吾书,乃问使者(二)分析段落意义:1.概括段意答:①第七段表现对十二郎的子女的怜悯;②第八段写自己对十二郎因软脚病不在意的惭愧之意;③第九段写对十二郎之死的日期“无知”的愧疚之情。1.这三段中,一段以感叹结尾,两段以问句结尾,作者是在叹什么?又在感什么? 答:均是感叹十二郎的去世,抒发自己的悲痛。三、分析第二段:(一)导析1.一词多义分析①食A彼有食可守,以待终丧B食非多品,器皿非满案,不敢会宾友C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D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②病A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B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C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D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E君子病无能焉F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③意A吾其无意于人世矣B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C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D久之,目似瞑, 意暇甚E何意致不厚①长A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B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C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D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E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F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G茅檐长扫净无苔H府吏长跪告I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2.下列各句中哪些字是通假字?怎样理解?①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②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③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④终葬汝于先人之兆②敛不凭其棺,窒不临其穴⑥悠悠苍天,曷其有极⑦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3.区别下列词语的古今意义:①则待终丧而取以来②然后惟其所愿③吾其无意于人世矣(二)分析段落意义:1•概括段意答:第十段写对十二郎子女家属的安排及改葬之事;第十一段写自己对不能与十二郎同生死的悲痛之情,以及替他教子养女的愿望;最后一段再次表现其内心的哀痛。 2.这几段从哪些方面体现出了作者对十二郎的深厚情谊?答:替他处理家务后事;替他教子养女;反复表现愧疚之意。四、分析篇章结构全文开头几句是祭文开头的固定形式,正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呜呼!吾少孤”至“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写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先从身世和家世的不幸,写幼时孤苦相依;后叙两人的三别三会,终于不得会合而成永别,使作者悔恨无穷,抱憾终生。第二部分(从“去年,孟东野往”至“其然乎?其不然乎”),写十二郎之死。先写对十二郎之死的悲痛,再详叙死因和死期。第三部分(从“今吾使建中祭汝”至篇末),写对十二郎及其遗孤的吊慰,交代迁葬及教养遗孤等事。五、总结特点:1.不拘常格,自由抒情祭文偏重于抒发对死者的悼念哀痛之情,一般是结合对死者功业德行的颂扬而展开的。本文一反传统祭文以铺排郡望、藻饰官阶、历叙生平、歌功颂德为主的固定格式, 主要记家常琐事,表现自己与死者的密切关系,抒写难以抑止的悲哀,表达刻骨铭心的骨肉至情。形式上则破骈为散,采用自由多变的散体。正如林野在《韩柳文研究法#183;韩文研究法》中所说:“祭文体,本以用韵为正格……至《祭十二郎文》,至痛彻心,不能为辞,则变调为散体。”使全文有吞声呜咽之态,无夸饰艳丽之辞,为后世欧阳修《浓冈阡表》、归有光《项脊轩志》、袁枚《祭妹文》等开辟新径。清代古文家刘大槻说:“文贵变一集之中篇篇变,一篇之中段段变,一段之中句句变,神变,气变,境变,音节变,字句变,惟昌黎能之。”2.感情真挚,催人泪下作者写此文的目的不在于称颂死者,而在于倾诉自己的痛悼之情,寄托自己的哀思。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强调骨肉亲情关系。作者和老成,名为叔侄,情同手足,''两世一身,形单影只”。今老成先逝,子女幼小,更显得家族凋零,振兴无望。这在注重门庭家道的古代,引起韩愈的切肤之痛是理所当然的。二是突出老成之死实出意外。老成比作者年少而体强,却“强者夭而病者全”;老成得的不过是一种常见的软脚病,作者本来不以为意,毫无精神准备,因而对老成的遽死追悔莫及,意外的打击使他极为悲痛。三是表达作者自身的宦海沉浮之苦和人生无 常之感,并以此深化亲情。作者原以为两人都还年轻,便不以暂别为念,求食求禄,奔走仕途,因而别多聚少,而今铸成终身遗憾。作者求索老成的死因和死期,却堕入乍信乍疑、如梦如幻的迷境,深觉生命飘忽,倍增哀痛。2.边诉边泣的语言形式作者采用与死者对话的方式,边诉边泣,吞吐呜咽,交织着悔恨、悲痛、自责等种种感情,似在生者和死者之间作无穷无尽的长谈。如写闻讣的情景,从“其信然邪”到“未可以为信也”,再到“其信然矣”,语句重叠,表现其惊疑无定的心理状态。末尾'‘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一段,多用排句,情绪激宕.一气呵成。这一切又都从肺腑中流出,因而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探究活动1.祭文中“直抒胸臆”的常见方法研究研究方法:(1)泛读名篇:《祭妹文》(袁枚)、《祭石曼卿文》(欧阳修)、《哀盐船文》(汪中)。(2)比较阅读:袁枚的《祭妹文》与韩愈的《祭十二郎文》进行比较阅读。(3)初步归纳:A.回忆与逝者交往之事;B.设想自己本应早亡,反跌出对逝者的悲痛之情;C.对逝者后事 的交待和安排等。参读篇目:⑴同“方法⑴”。(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散文部分)》,上海古籍出版社。1.比较袁枚《祭妹文》与韩愈《祭十二郎文》两段文字在写法上的异同(一)余捉蟋蟀,汝奋臂岀其间;岁寒虫僵,同临其穴。今予殓汝葬汝,而当日之情形,憬然赴目。予九岁憩书斋,汝梳双髻,披单绕来,温《缁衣》一章。适先生爹入户,闻两童子音琅琅然,不觉莞尔,连呼则则。此七月望日事也。汝在九原,当分明记之。予弱冠粤行,汝捋裳悲恸。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汝从东厢扶案出,一家瞠视而笑;不记语从何起,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凡此琐琐,虽为陈迹,然我一日未死,则一日不能忘。旧事填膺,思之凄梗,如影历历,逼取便逝。悔当时不将婆娩情状,罗缕纪存。然而汝已不在人间,则虽年光倒流,儿时可再,而亦无与为证印者矣。——袁枚《祭妹文》(二)呜呼!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汝时犹小,当不复记忆;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韩愈《祭十二郎文》 参考:韩愈《祭十二郎文》与袁枚《祭妹文》皆为中国文学史上有名的祭文。祭文是对死者表示崇敬和怀念的一种文体,一般多着重叙述死者的功业,往往浮夸不实,流于对死者的谀颂,而韩、袁两篇祭文,多从生活事件的叙述入手,抒发自己的悼念之情。韩文极写叔侄二人自幼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的患难经历,把非同一般的叔侄关系写得真切感人;袁文用强烈的抒情笔调叙写经过提炼的生活情事,亡妹儿时的音容笑貌、活泼之状如在眼前,唯其如此,作者的缅怀之情,也愈见真挚恳切。相同点:都以叙述生活琐事为主,通过当时生活事件的真实再现,将自已的悲痛之心,怀念之情寓于叙述之中。不同点:袁文回忆儿时的生活细节,以欢快之事为主,相反相成;韩文则侧重两代人之间的悲惨家庭环境和生活际遇,情深意惨。两文方法不尽相同,但可谓异曲同工,都将自己痛悍和怀念之情寓于叙事之中。3•“性灵”的内涵与写性灵的标准探究。研究方法:(1)精读名家作品:如杨万里、姜白石的诗作,袁枚的散文以及韩愈的《祭十二郎文》等,感知“性灵”就是创作要有真性情、真感情。 (1)比较分析:“性灵”派作家贵自然,反对做作;要推陈出新,反对仿古;要强调个性,反对随俗同流;讲求形式美,反对固定框子里的格调……可以此为标准来与其他流派的作品比较。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