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伦主题与文字特质——《祭十二郎文》解读郭培旺2150字2014.11.26803年,33岁的韩老成去世,36岁的韩愈写了《祭十二郎文》;820年,被贬为潮州刺史的韩愈,写了《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韩湘,即是17年前死去的十二郎的儿子。韩门凋零,凄怆若此。中国人讲究开枝散叶人丁兴旺,这是幸福的基本要义。韩愈没有享受到这种热闹,一直冷冷清清,经常孤身一人。韩愈的孤苦,是一种中国人命运里的孤苦。在家族观念日渐单薄的今天,《祭十二郎文》对中学生来说,有着特别突出的意义和价值。体会韩愈的深沉情感,及其背后蕴含的家族、血脉、人伦观念,是学习本文的第一任务。同时,作为古文运动的先声,韩愈散文的艺术特质,是读者要体会的第二指向。一、情感与观念。文章很散,内容繁多,需要老老实段落概括大意,然后梳理作者情感起伏的线索。1、闻丧七日,方能稍微平静心情,为文祭汝。2、少时孤苦,二人相依,“两世一身,形单影只”。3、稍长,我外地为官,奔波为生,彼此极少聚面。4、托孟郊捎信给你,说自己身体憔悴,谁料你先我而逝。5、难以相信这是事实,但又不得不信你已离世。6、我身体衰颓,或许也离去世不远。7、但是,我们二人年幼的子女怎么办?8、你去年写信说得了软脚病,我却没有放在心上。悔之晚矣。9、我竟找不到你去世的准确日子。10、我会照顾好你的家人,尽快把你葬入祖坟。11、你活着、死去时,我都没能尽到责任。今生余年,我万念俱灰,只想回到故里,把我们的孩子们养大。12、十二郎,我说的话你到底能不能听得到呢?少时伙伴相处→长大聚少离多→本以为我要先走,哪想到你先我而去→难以置信,悔恨不已,我有太多的事情没有做、太多的责任没有尽→万念俱灰,只指望把我们韩家的孩子抚养长大。在此基础上,另有四个办法,可以深入对此脉络与情感的理解。1、三组关键词。怙,//就食、旅食、斗斛之禄,//殁、夭、吊、兆。无依无靠之悲惨(幼时)//碌碌求食之奔波(成人)//天人相隔之悔恨(如今)。如此三层推进,让人如何不泪垂?2、三封信。讲述各自的不同情感。托孟东野捎的信,自怜自危,结果“长者存而少者殁”,顿感“天者难测、神者难明”;十二郎去年的来信,“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自己不以为忧,终至辞世,悔不当初,痛不欲生;孟东野回信,言去世时间不确,自己终究无法知晓十二郎离世的日期,深深自责,愧疚无比。如果用一个词概括韩愈此时的心情,那应该是“愧疚”。3、若想让学生体会此等心情,可以师生共同讲述亲身经历。比如自己失去至亲之人的感受,自己想告诉他陪伴他但是已再无机会的人;也可以讲述失去朋友或是关系很亲密的人的经历。高二年级十七八岁的学生,有些已经品尝过这种“失去与悔恨”的人生滋味了。
曾经的共同经历越具体,一起遭受的苦难越大,彼此的相依为命感就越强。而血脉相连的亲人之间,更是如此。我们要珍视在一起的美好时日。4、联系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的兄弟情、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的夫妻情、归有光《项脊轩志》的家族情、西晋李密《陈情表》的祖孙情,加深学生对人伦温情的珍视和尊敬。如“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几乎就是韩愈家族的写照。最散乱的文段背后,是萦绕不去的深情;也正因为情绪纷乱难平,所以叙事才会错杂多变。二、韩愈散文的艺术特质韩愈抛却一般祭文的骈俪文风、抛却对祭主生平功业的浮夸记叙、抛却盖棺定论式的追思缅怀;他句随情走散落满纸,声嘶力竭捶胸痛哭,如对面而谈字字含恨,掏心掏肺肝肠寸断。所有的形式、规矩、尺度,都被作者弃而不顾。没有矫饰,只有最真实的感情。运字成文的水准,在不经意间展露无遗,这是作为千古名文的艺术价值。有几个段落可圈可点,需要仔细鉴赏。1、第2段。嫂嫂其言其行,犹在眼前,但已物是人非,或老、或死,不堪回首;更痛心的是,当初的我不理解,等我理解了,已是多年之后;当时的十二郎根本不记事。曾经的这件小事,记在自己心里,今昔比照,尤觉酸楚。这里有一种时间的空当,传达出无法言说的失落。2、第4、6段。“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在文中借信件片段表达心声的作品,有两个代表作品,一个是朱自清《背影》,二是朱德《回忆我的母亲》,文句典雅,纸短情长。韩愈的这些句子,整饬酣畅,情神兼备,读来朗朗上口,且令人悲从中来,不能自已。3、第5段。善用语气助词。这也是课后习题和资料链接里提到的知识。句尾连用三个“邪”字、三个“乎”字、四个“也”字、五个“矣”字。韩愈的语助词用得出神入化,极为贴切。连用,则滚滚而来,汩汩不断,层层深入,声声震撼。不同的语助词又可以表达有差异的心理:“邪”,难以置信,恍惚若梦;“乎”,怀疑不断,无法理解;“也”,不愿接受,但不得不接受;“矣”,含泪畅谈,唏嘘绝望。这种汉文字虚词的妙处,莫说外国人难以感受,中国人也不是谁都可以体察得到的。4、第11段。不知、不能、不、不与,排空而出的句子,表达着“自己没用”的痛楚、自责。读来文气贯通,自己一无是处,追悔莫及。这样的气势,只有浓郁之情,没有文字功底,是写不出来的。总之,《祭十二郎文》用看似散乱的12段,讲述过去、现在、未来的遭遇和绝望,情至深处,痛哭流涕,表达着跨越时空的人伦主题。无意为文,却自成一体,文字妙不可言,句段一泻千里,是朗读的好资料、写作的好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