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祭十二郎文》教学设计
加入VIP免费下载

人教新课标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祭十二郎文》教学设计

ID:937436

大小:21.81 KB

页数:8页

时间:2022-03-0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祭十二郎文》教学设计 获奖教案 (2016-02-1616:56:45)转载▼标签: 教育分类: 高中语文选修教学设计教学目的   1、领会叙事中抒情的特点。2、体会作者对十二郎深切的痛惜和怀念之情。3、学习破骈为散、不拘常格的创新精神。教学重难点重点:领会叙事中的抒情 难点:体会“邪”“也”“乎”“矣”等虚词在表达感情上的作用。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1、诵读法;2、讨论法。 媒体设计:录音播放。 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设计“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切最动人的文字都是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祭十二郎文》就是一篇字字含泪,句句动情的抒情散文,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绝,成了祭文中的“千古绝调”。大家在读课文时要注意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深挚感情。(解说:一是激起悬念,调动兴趣;二是突出理解的重难点。)二、解题汉、魏以来,祭文多仿《诗经》中雅、颂的四字韵语,也有用骈文的。韩愈的这篇祭文,虽沿用四言,但文意曲折,气势飞动,打破了一般祭文为死者歌功颂德的陈腐旧套。此文破骈为散,不拘常格,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创新特色。三、研习课文1、整体感知,总体把握①听读。放录音或教师范读(最好是背诵),要求学生注意作者在文中倾注的深沉真挚的感情。(解说:让学生感悟文章的抒情基调:悲哀凄楚。)②诵读。要求学生带感情地诵读全文,然后用一两句话谈谈自己的感受。(解说:让学生调动直觉思维,读出自己的感受来。)③查读(预读)。重点查学生字、词、句学习情况。(解说:养成学生充分利用注解阅读课文并注重词句积累的好习惯。)2、具体研读①这篇祭文共分为几部分?各写了哪些内容?(解说:让学生把握全文内容与结构。)明确:全文按祭文体例由三部分构成:引语——主体——结语。引语即第一段,结语为最后一句。主体部分可分为5层:第一层(从开头到“亦未知其言之悲也”)写丧兄仗嫂,孤苦伶仃,与十二郎相依为命。第二层(从“吾年 十九”至“吾不以一日辍泣而就也”)写外出谋生,与十二郎谋面时少,哪料十二郎过早夭亡。第三层(从“去年”至“呜呼哀哉”)写少殁长存,强夭病全,十二郎遗留幼子,令作者悲哀至极。第四层(从“汝去年书云”至“其不然乎”)写作者责己怨人,沉痛万分。第五层(从“呜呼”至全文结束)写作者无法同十二郎相养以生,相守以死,只能以改葬十二郎,抚养、教育十二郎遗子,使其长大成人成家立业来告慰死者。②这篇祭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解说:让学生具体理解作者的感情。)明确:文章反复抒写自己对十二郎的怀念与叔侄之间生离死别的哀痛。于萦纡中见深挚,于呜咽处见沉痛,语语从肺腑流出。③这篇祭文是怎样把叙事和抒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解说:让学生领会叙事中抒情的特点。)明确:总的来说,这篇祭文抒发生离死别之情,深沉真挚,悲哀凄楚,婉转曲折。这得力于作者将叙事、抒情有机地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以事显情,融情于事,叙述平常琐事毫不觉得平淡单调,只觉一片哀情出自肺腑,读来催人泪下,这是间接抒情。作者感情不断积蓄,到高潮时,则直接抒情,感情的潮水喷涌而出,令人感动。如课文第五自然段。3、课堂小结本文的成功,告诉我们,写抒情散文,须得自己先动情才能打动别人的心,真情,是记叙文写作一道亮丽的风景!第二课时一、巩固性阅读1、揣摩文章第五自然段中“邪”“也”“乎”“矣”的用法,体会它们在表达思想感情上的作用。(解说:思想感情除了借助叙事来表达,也可借助文言虚词来表达,进行这一练习,有助于学生深刻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一练习可分为三步进行:第一步:请学生口头翻译。第二步:让学生注意标点符号以及虚词所处的位置。第三步:揣摩虚词对思想感情的表达所起的作用。明确:3个“邪”表明作者难以接受十二郎夭亡的事实;用反诘的语气,强化作者极度震惊的心情。第5句“也”“乎”合用,表明作者仍不相信事实,所以用推断来排除现实的可能性,整个一句用的是假设语气。第6、7句末尾用“乎”,来表示作者的质疑,不愿意接受残酷的现实。第8句末尾用“也”,表明作者始终难以接受事实,陷入了极度的痛苦之中。第9句前两个“也”连用,表假设,后一个表反问,作者清醒地明白,眼前这一切是事实。第11、12、13句连用“矣”来表明自己的不解与迷惑,实在无法接受残酷的事实。最后两句末尾用“矣”,相当于“了”,表明天道难测,神机难明,天理不可推究,人的寿命难以预知。2、将第6自然段译为现代汉语,体会这篇课文在记叙中抒情的特点。(解说:此练习,可让学生通过翻译,领会这篇课文在记叙中抒情的特点。) 明确:这段话在晚年状况的叙述中,道出了作者心情的落寞和伤痛。第1句以叙事为主,叙事中储满深情,着实让人动情;第2句以抒情为主,情深意切,委实动人。二、扩展性阅读读读下面一篇祭文,将它同课文比较,看看有何异同。祭石曼卿文欧阳修维治平四年七月日,具官欧阳修,谨遣尚书都省令史李敭至于太清,以清酌庶羞之奠,致祭于亡友曼卿之墓下,而吊之以文。曰:呜呼曼卿!生而为英,死而为灵。其同乎万物生死,而复归于无物者,暂聚之形;不与万物共尽,而卓然其不配者,后世之名。此自古圣贤,莫不皆然,而著在简册者,昭如日星。呜呼曼卿!吾不见子久矣,犹能仿佛子之平生。其轩昂磊落,突兀峥嵘而埋藏于地下者,意其不化为配壤,而为金玉之精。不然,生长松之千尺,产灵芝而九茎。奈何荒烟野蔓,荆棘纵横;风凄露下,走磷飞萤!但见牧童樵叟,歌吟上下,与夫惊禽骇兽,悲鸣踯躅而咿嘤。今固如此,更千秋而万岁兮,安知其不穴藏孤貉与鼯鼪?此自古圣贤亦皆然兮,独不见夫累累乎旷野与荒城!呜呼曼卿!盛衰之理,吾固知其如此,而感念畴昔,悲凉凄怆,不觉临风而陨涕者,有愧乎太上之忘情。尚飨!(注释略)(解说:这祭文是石曼卿死后26年祭墓之作,感叹旧友之死,肯定其不朽之名,感情真挚,音节悲哀。用散文句来写韵文,风格独特。让学生把此文同课文比较,其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同一文体,写法各异,但有一个共同点,即要传颂千古,须得情真意切,这是文章打动人心的根本)。  (第七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授课大赛一等奖)一.教学设1.文字、文学、文化三维目标的达成是一切文言文教学的共性追求。立足共性目标,挖掘个性文本的独特语文价值,有助于教学设计的准确定位。《祭十二郎文》以情之真、意之切终成“千古绝调”,以“情”为抓手,以“入情”“悟情”“品情”为教学流程,最终达成文言教学的多维目标,应是可行的思路。2.诵读是表现文本之声,是诵读者语感与文本言语之声的碰撞、交流与融合,也是学生广化、深化、美化、敏化语感的重要途径。以默读、研读、赏读等多种朗读形式对话文本、体悟情感、提升语感,是文言教学传统复归的应有之义。3.在教学过程中总结文言规律和方法是文言教学由篇及类、实现迁移的不二法门,也是授之以渔、提高效率的不二法门。“教会学生学习”应是教师牢记于心的教学追求。二.教学流程 1.导入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写到:“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一千两百多年前,韩愈饱含失侄之痛、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写下了千古同悲的《祭十二郎文》。通观全篇,无一字一句不在写情,文中流淌的情感就是韩愈心中永恒的亲情之河。一千两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要走进韩愈的内心,应披文入情,于情感之河采撷情感浪花,以朗朗书声邂逅唯美的千古悲情。2.初读入情教师范读全文,学生默读,整体感知情感,并完成以下任务。(1)圈点疑难字词,结合投影留意字音、字形及文言断句。(2)从文章二、三、四、六、七自然段中圈画出一个你认为情感最强烈的句子。3.研读悟情文章第一自然段“衔哀致诚”中的“哀”字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学生整体感知韩愈失侄之痛应非难事,关键是要深入领悟“哀”情笼罩下的复杂情感。学生课堂交流默读时圈画的相关段落中感情最强烈的句子,合作探究、研读悟情,能把文本解读引向深入。二、三、四、六、七自然段中感情强烈的句子例举。第二段: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细节描写形象可感,犹在眼前。“抚汝指吾”四字渲染出了韩门门衰祚薄、两世单传的窘迫境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之语言描写更是把嫂子对韩门人丁不兴、后继无人的忧虑传递得淋漓尽致。韩愈写作此文时,十二郎已“少者强者而夭殁”,韩愈自己也是“视茫茫,发苍苍,齿牙动摇”,此情此景,怎能不让读者对韩氏家族衰败之境心怀悲悯?第三段: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韩愈心中强烈的儒家入世情结,也是使韩家转衰为盛的现实力量。韩愈十九岁赴京,其间的宦海沉浮非人世所堪,十二郎的 意外辞世更是使韩愈为自己因追求功名而与侄子聚散离多心生自责与悔恨。十二年宦海沉浮,叔侄二人只有过三次短暂的重逢,当叔侄暂别成为永诀,万乘公相都显得那么的微不足道。韩愈的痛悔之情很能引人共鸣。第四段: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乎?“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病者而全存”,命运无情的捉弄,把韩愈逼到了不敢直面现实的疑惧境地。在饱受宦海沉浮之苦、身体衰弱之忧后,韩愈面对韩老成之死,怎能不心生人生无常之悲?“孰谓”二字道尽韩愈内心的无限震惊和凄凉。第六段: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失侄之悲、阴阳相隔之苦,竟使韩愈不讳言死。假如死后有知,能迎来叔侄相聚,假如死后无知,能解脱萦绕于心的悲伤。死似乎是最好的解脱。此语既是不合常态的情感宣泄,也是韩愈对自己年未四十而“苍苍者欲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欲脱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之身体虚弱的现实深深的担忧和痛苦。第七段: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对死的毫不避讳竟怀疑到后代不能成人自立,这是理智丧失、悲情泛滥时的心灵呓语,是韩愈担忧孩提难保时的绝望之语。段落连用两个“呜呼哀哉”,韩愈把悲情渲染到了极致。教师小结《祭十二郎文》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抒情方式。(具体见下板书)叙事家族衰败聚少离多人生无常身体虚弱孩提难保抒情忧惧自责 恐惧痛苦绝望学生研读悟情时,努力做到三个强化。一是强化教师范读和学生朗读的结合。二是强化文言知识与研读悟情的对接,三是强化文言规律和方法的归纳。以上文所选句子为例,可在课堂中动态总结出以下文言方法。(1)古今贯通法理解文言实词要重视文言与现代汉语间的内在联系。以“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中“辍”“就”二字的理解为例,在现代汉语中有“笔耕不辍”“就任”等词,即可知“辍”可解释为“停止”,这里解释为“离开”,“就”是“就职、就任”的意思,在“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一句中,现代汉语中有词语“希冀”,即可知“冀”是“希望”之意。(2)对举释义法对称性结构有助于快速理解实词含义。在句子“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乎?”中,要理解“殁”和“全”的意思,即可由对应的“夭”字得出“殁”是“死”的意思,由对应的“存”字得出“全”是“保全”的意思。(3)触类旁通法理解文言词语时,要重视相关词语在其他语境含义的联想,以期联想释义,触类旁通。如在句子“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中,要理解“死而有知”中“而”字的含义,即可联想“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中的“而”字,联想出“而”在这里有假设的作用。四.赏读品情特定文学作品都富有个性语文价值和育人功能,甚至一个作品的不同章节也具有不同的语言教学价值。《祭十二郎文》二、三、四、六、七自然段记叙与抒情相结合的特色决定了其“研读悟情”的语文教学价值,而文章第5自然段和第 11自然段中,作者直抒胸臆强烈抒情,感情喷薄而出,动人肺腑,如何段落适合赏读,学生应因声求气,在赏读中走进韩愈内心,品出感情之至真至纯。故可要求学生任选第5段或第11段作为赏读文本,自由朗读一分钟,并思考该如何读才能最准确地读出文本的感情。第5自然段赏读(1)读出韩愈感情的变化与矛盾:疑其非真——叹其非梦——悲其信然。赏读时要读出感情变化。(2)通过比较读出虚词强化的情感,感受语助词对强化情感的作用。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呜呼!其信然乎?其梦乎?其传之非其真乎?呜呼!其信然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而不克蒙其泽矣!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呜呼!其信然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也!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而不克蒙其泽也!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也!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也!通过朗诵和比较可知,“邪”强化了“怀疑”的情感,“乎”强化了“疑问”的情感,“也”强化了“分析”的情感,“矣”强化了“判断”的情感。诚如费衮在《梁溪漫志》中所云,《祭十二郎文》中语助词“反复出没,如怒涛惊湍,变化不测,非妙于文章者,安能及此?”第11自然段赏读本段多用两两相对的骈句,铺陈恣肆,有如江河之急下,张扬宣泄,有如天雨之倾盘,自伤自责,推心痛悔,无以复加,天涯海角、阴阳相隔,天涯之恨,泣血以诉,真可谓“字字是血,字字是泪”。 五.读余思情茅坤云,(祭十二郎文)通篇词意刺骨,无限凄凉,乃祭文中千古绝调;《古文观止》亦云,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需想其一面写,一面哭,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为何《祭十二郎文》千年来能不断激发后人的感动和共鸣?因为韩愈在文中流露的情感是人类普遍的情感,韩愈遭遇的人生困境是人类都将面临的人生困境。《祭十二郎文》能带给后人怎样的人生启迪?韩愈在写下《祭十二郎文》后,他的精神世界走向了丰富和深刻。读者在《祭十二郎文》的情感河畔散步之时,定能得到心灵的启迪和升华。那么,就让朗朗书声与千古悲情多来几次唯美的邂逅吧!读一遍,再读一遍,情感将因此而丰富,人生将因此而唯美!三.赛后反思教学设计时,笔者有几个注重。一重规律揭示,力求文言积累举一反三;二重诵读感悟,以诵读促语感,以语感助理解;三重涵咏品味,在品味时走进文本,在涵咏时领悟情感;四重自主探究,教师由“演”走向“导”,从台前走向幕后;五重感性感悟与理性理解的结合。以上注重主要是为了让课堂有鲜明的倾向性特征,传递出笔者对语文学科和语文课堂的些许理解。课后反思,笔者终于明白语文课堂永远是有缺憾的艺术。或许,唯其有缺憾,课堂方是呈现了价值。反思课堂,学生愿说、能说、愿读、能读,充分证明了以上几个注重的价值。但学生说得不甚精彩的事实告诉我,在学生对文本的前理解不甚充分的情况下,教师与学生的双主体作用都应得到充分发挥,如此,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中邂逅更多高层次的对话。课堂书声朗朗的目标虽然基本达成了,但学生读得不甚投入、不甚动情,这又启发我,在追求课堂的简约朴素之时,适当的氛围营造和多媒体介入很有必要,毕竟听课的学生是在读图时代中长大的,“以文为本”固然重要,“以生为本”更是重中之重。 如果问我赛后最大的体会是什么,我会说,在教学理想和教学现实间,教师应努力寻找最佳契合点。唯其如此,方能营造最完美的理想课堂境界。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