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 水循环和洋流建议用时:45分钟
【基础夯实】(2020·济南模拟)柬埔寨的洞里萨湖是一个水量变化很大的大湖。洞里萨湖北部的吴哥通王城两边有两个巨大的长方形人工湖——西池和东池。这两个大水池并不是在地面挖坑形成的,而是在地上四面筑起土墙形成高于地面的水库,是著名的古老的灌溉工程。读图,回答1、2题。
1.这两个地上水库最主要的补给水源是()A.雨水B.地下水C.湖泊水D.人工提水2.这两个地上水库能有效发挥灌溉作用的时间是()A.2-6月B.5-9月C.8-12月D.11月-次年4月
【解析】1选C,2选D。第1题,由图可知,地上水库在洞里萨湖丰水期时位于水位线以下,洞里萨湖的湖水为地上水库补给水源;到了枯水期,地上水库又位于水位线以上,可利用地势将地上水库的水源灌溉稻田。第2题,地上水库能有效发挥灌溉作用的时期是枯水期,也就是当地的旱季。而柬埔寨属于热带季风气候,11月-次年4月为旱季。
下图示意黄土高原天然林区多年平均径流深与森林覆盖率之间的关系,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曲线①②③依次代表()A.总径流量、地下径流、地表径流B.总径流量、地表径流、地下径流C.地表径流、地下径流、总径流量D.地下径流、地表径流、总径流量4.在黄土高原地区退耕还林可以()A.增加总径流量B.增加地表径流量C.减少地下径流量D.减少土壤侵蚀
【解析】3选A,4选D。第3题,读图可知,①径流深最大,约等于②③之和,故①为总径流量。随着森林覆盖率提高,森林调蓄水源功能增强,地下径流会增多,地表径流会减少,故②为地下径流、③为地表径流。第4题,在黄土高原地区退耕还林可以提高森林覆盖率。读图可知,随着森林覆盖率增加,总径流量减少、地下径流量增加、地表径流量减少,从而可以控制土壤侵蚀。
海洋难抵极,又称尼莫点(48°52.6′S,123°23.6′W),位于南太平洋中央海面上,是地表距离陆地最偏远的地点,与最近的陆地相距约2688千米。该点孤离于陆域、洋流及船舶航线之外(下图)。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已有大量的人造失效航天器残骸坠落并埋葬在尼莫点周边海域,成为了航天器的“公墓”。据此完成5~7题。
5.尼莫点孤离于船舶航线之外的主要原因是()A.该点附近海水浅,不利于大型船舶航行B.该地区风大浪高,不利于航行C.该区域无人类活动,船舶无法补给D.该区域远离陆地,航行无需经过6.尼莫点附近区域生物踪迹稀少的主要原因是()A.海水水温过低,不利于浮游生物的繁殖B.无海水扰动,营养物质沉于海底C.孤离于陆地、洋流之外,缺乏有机质D.纬度较高,光照、热量不足
7.与其他海域相比,尼莫点周边海域成为航天器“公墓”的有利条件是()A.海水深度较大B.隐蔽条件较好C.自净能力较强D.受(对)环境影响较小
【解析】5选D,6选C,7选D。第5题,海上航线是船舶在海上两地间的航行路线,每个航次的具体航线应根据航行任务和航行地区的地理、水文气象等情况,以及船舶状况规定,由材料分析可知,尼莫点是地球表面距离陆地最偏远的地点,位于南太平洋中央之处的海面上,最近的陆块与当地相隔2688千米,因此,该点由于距离陆地较远,航行多数不在此经过,孤立于船舶航线之外。第6题,生物种类的多少与生物的生存环境和食物有关。尼莫点夹在南太平洋环流所围海域的中间,缺少了营养物丰富的外部海水流入,而陆块与当地的漫长距离也说明该点缺少陆上冲刷入海的有机物;由于上述原因,尼莫点周边的海洋环境不足以供养大量生物。第7题,与其他海域相比,该点距离陆地最远,该海域成为失效航天器残骸坠落和埋葬地对环境影响较小。
8.(2020·成都模拟)读某地地形地质剖面——水循环局部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D处建一海水淡化工厂,从水循环角度说明其类似于哪种水循环过程?图示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补给关系是怎样的?目前,人类活动施加影响最多的水循环环节主要是什么?其主要的具体措施是什么?(2)在哪些自然条件下,环节⑥输水量会很大?(3)图中,若D地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对当地环境产生哪些影响?
【解析】第(1)题,读图,D处建一海水淡化工厂,从水循环角度,其类似于海陆间大循环。图示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补给关系在西部平原地区是双向互补,在东部山区是地表水终年补给地下水,是单向补给。目前,人类活动施加影响最多的水循环环节主要是地表径流。主要的具体措施是跨流域调水、修建水库。第(2)题,读图,环节⑥是下渗,输水量会很大的条件包括降水多,降水历时长、强度小;地面坡度小,岩石透水性强,土质疏松;植被覆盖好,涵养水源能力强等。第(3)题,若D地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导致地下水短缺,甚至枯竭。水位下降,形成地下水漏斗区,导致地面沉降甚至塌陷。海水入侵,污染地下水,导致水质变坏。
答案:(1)海陆间大循环。 西部平原地区双向互补,东部山区地表水终年补给地下水(单向)。 地表径流。 跨地区调水、修建水库。(2)①降水多,降水历时长、强度小;②地面坡度小,岩石透水性强,土质疏松;③植被覆盖好。(3)①地下水短缺,甚至枯竭;②形成地下水漏斗区(水位下降),导致地面沉降甚至塌陷;③海水入侵,污染地下水(水质变坏)。
【能力挑战】(2021·泉州模拟)查干湖是霍林河末端的一个咸水堰塞湖。受霍林河流域水利工程建设影响,湖泊水位不断下降,并于1974年干涸。1984年引松(花江)入湖工程建成后,人工引水与农田退水(农田排出的径流)成为该湖的重要补给来源。湖泊西侧尚有大片未开发土地,国家计划将其建成商品粮基地。据此完成1~3题。
1.引松入湖工程建成前,影响查干湖水位变化的主要因素是()①湖区降水量②入湖径流量③湖水外泄量④湖面蒸发量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2.引松入湖工程建成后,查干湖获得农田退水补给最多的季节是()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3.查干湖西侧的商品粮基地建成后,该湖最需加强观测的指标是()A.水质B.含沙量C.面积D.水深
【解析】1选C,2选B,3选A。第1题,由题可知,查干湖是霍林河末端的一个咸水堰塞湖,为内流湖,湖区面积有限,湖区降水量影响较小,有入水口无出水口,所以湖水水位变化主要受入湖径流量和湖面蒸发量影响。第2题,因农田退水为农田排出的径流,农田生产耗水量较大,农田排出径流较多的季节应该是当地降水量较大的季节。根据当地温带季风气候特点,夏季降水较集中,农田土壤含水量大,下渗减少,易产生径流退水。第3题,查干湖西侧的商品粮基地距湖较近,雨季农田退水较多,农药、化肥残留会随径流入湖,对湖泊水体造成污染,破坏湖泊生态系统。所以建成后,该湖最需加强观测的指标是水质。该地地势较平坦,商品粮基地建设不会产生严重的水土流失。有引水工程做保障,湖泊面积、水深不会产生过大变化。
(2020·聊城模拟)洮河是黄河上游地区重要的支流。下图示意洮河流域地理要素分布,据此完成4~6题。
4.岷县与海甸峡之间河流流向大致是()A.自西北向东南B.自东南向西北C.自东北向西南D.自西南向东北5.图中落差最大的河段是()A.碌曲——下巴沟B.下巴沟——岷县C.岷县——海甸峡D.海甸峡——临洮
6.图中洮河自然状态下冬季不结冰的原因有()①河流流速快②河流以地下水补给为主③气温高于0℃④河流水量大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解析】4选B,5选B,6选A。第4题,洮河在岷县与海甸峡之间汇入黄河,根据图示,黄河在海甸峡与临洮之间由南向北流,故洮河在该河段的流向为自东南向西北。第5题,图中显示,四河段中,下巴沟——岷县的年均温差最大,地势落差最大,则该河段的落差最大。第6题,洮河河段处于黄河上游,河流水量不大,但洮河流域处在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地势崎岖不平,相对高差较大,河流流速快,河流以地下水补给为主,因此,虽然冬季气温低于0℃,但洮河在自然状态下冬季不结冰。
(2020·湖南联考)我国某一河流,每年的12月至次年3月上旬,河道出现“连底冻”(从水面到河底全断面冻结成冰)现象。下图示意该流域降水、径流量年内分配。读图完成7~9题。
7.该河流最可能位于()A.青藏高原B.塔里木盆地C.内蒙古高原D.华北平原8.与7月相比,4月径流量较大的主要原因是()A.降水量较大B.下渗量较小C.融雪量较少D.地下水补给较多9.近年来,该河径流量有减小趋势,与此无关的是()A.气候暖干化B.过度放牧C.大量开采矿产D.冰川融水减少
【解析】7选C,8选B,9选D。第7题,根据图示分析该地降水量200~300mm左右,降水集中在夏季,为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每年的12月至次年3月上旬,河道有结冰期,故此判断为内蒙古地区;青藏高原的河流以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汛期在夏季;塔里木盆地的河流以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汛期在夏季;华北平原的河流以降水补给为主,汛期在夏季。第8题,据图判断4月份降水量小于7月;该地为内蒙古缺乏高山冰雪补给,4月份融雪量大;地下水的补给一年中较为稳定,变化较小;与7月相比,4月径流量较大的主要原因是此时地表融雪量大,冻土消融速度慢,阻隔地表水下渗,导致径流量增加。第9题,河流径流量变化是自然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冬季积雪量减少,春季季节性积雪融水减少,河流径流量减少;
过度放牧会大量打机井及饮用河流水,导致径流量减少;大量矿产资源的开发会消耗大量水,也会造成径流量减少;内蒙古地区缺乏冰川融水的补给,冰川融水补给减少无关。
10.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鄂霍次克海(图1)是太平洋西北部的边缘海,冬季大部分海域的海冰南下至北海道沿岸,会形成著名的流冰景观。每年1月末到3月初是北海道流冰的最佳观赏季节,但流冰现象具有不确定性,常有游客无功而返。海域西部的黑龙江是注入鄂霍次克海的最大河流,其水量丰富,有机质含量高。海域东侧的堪察加半岛是虎头海雕的重要栖息地,虎头海雕常在浮冰上捕食鱼类(图2)。每年冬季,虎头海雕伴随流冰,从堪察加半岛向北海道迁徙越冬。
(1)说出鄂霍次克海海冰边界的变化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2)描述北海道流冰的形成过程。(3)分析流冰对虎头海雕迁徙越冬的积极作用。
【解析】第(1)题,变化可从边界线走向、变化方向与快慢角度描述;注意该边界是海水结冰与不结冰的界线,则原因就是海水结冰位置及变化的原因。第(2)题,解读“冬季大部分海域的海冰南下”“形成著名的流冰”的含义即可。第(3)题,依据材料可知,积极作用体现在“迁徙”与“食物”两方面。可从载体、捕食场所、食物保障等方面分析。
答案:(1)变化特点:海冰边界大致与海岸线平行;从近岸海域向远岸海域扩展;西部海域海冰边界扩展速度快。形成原因:冬季,陆地降温速度快,近岸海域先结冰;北部海域纬度高,降温早,先结冰;受寒流影响,西部海域先结冰;黑龙江注入大量淡水,海水盐度低,(使海水表面形成了低盐分的水层,)西部海域易于结冰。(2)鄂霍次克海海冰丰富,为流冰提供冰源;受冬季风和寒流影响,海冰南下,形成流冰。
您好,谢谢观看!
(3)虎头海雕以流冰为载体南下,节省体力;流冰为虎头海雕提供捕食场所;流冰将黑龙江输送的大量有机质携带至北海道海域,藻类和鱼类繁多,为虎头海雕提供食物保障;海洋表层的流冰对下层海水起到保温作用,利于冬季鱼类的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