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 文化常识节日篇牛刀小试:下列诗句描写的民间风俗,不是迎接新春的一项是:A:扫除茅舍涤尘嚣,一炷清香拜九霄B: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C:生盆火烈轰鸣竹,守岁筵开听颂椒D: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一:元旦(1)别称:()(2)三正:()朝夏历以春季一月为正月()朝殷历以冬季十二月为正月()朝周历以冬季十一月为正月()始皇统一后以冬季十月为岁首,但不改正月,正月为当年第四月。汉武帝元封七年(公元前104年)改用太初历。(正月等同于夏历。)练习1:《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汉武帝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十月杀灌夫,十二月晦杀魏其。(),武安侯病,专呼服谢罪。使巫视鬼者视之,见魏其、灌夫共守,欲杀之。A:其春B:明春(3)春节的习俗放爆竹、饮屠苏、换桃符、吃“交子”子时(半夜)有“更岁交子”之意。飞帖:新年时各家户门前有贴名为“接福”的红色纸袋。邻里或者朋友将拜年的“飞帖”投入其中,这可能是拜年贺卡的起源。练习2:以下诗句中哪些是描写古时元旦的?
①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②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③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④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4)正月初一其他相关文化《岁占》(汉)东方朔岁后八日,一日为鸡日,二日为犬,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八日为谷。如果当日晴朗,所主之物繁育。当日阴,所主之物不昌。由此,初一不杀鸡,初二不杀狗。。。以此类推。二:人日(1)时间:()(2)习俗:①每至人日,皇帝赐群臣彩缕人胜,登高大宴群臣。②戴“人胜”的习俗,人胜是一种头饰,从晋朝开始有剪彩为花、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来贴屏风,也戴在头发上。练习3: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各题。《人日两篇》(其一)杜甫元日到人日,未有不阴时。冰雪莺难至,春寒花较迟。云随白水落,风振紫山悲。蓬鬓稀疏久,无劳比素丝。1.表达了作者以下几种情感?A:离别B:欢乐C:期盼D:无奈
三:元宵节(1)时间:()(2)起源:正月十五燃灯习俗的兴起也与佛教东传有关,唐朝时佛教大兴,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这一天“燃灯供佛”,佛家灯火于是遍布民间,从唐代起,元宵张灯即成为法定之事。唐刘肃《大唐新语》记载:“京城正月望日,盛饰灯影之会,金吾弛禁,特许夜行。贵臣戚属及下俚工贾,无不夜游。”(3)宵禁令:最早源于周代,秦汉时期颇为严格,晚唐五代较为松弛。北宋之初,将宵禁制度的“一更”(19点)宵禁变为“三更”(23点)宵禁。例如《东京梦华录》中“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明清时期皇权制度森严,宵禁“死灰复燃”。一更、五更犯夜笞打三十。二、三、四更在街上行走,笞打四十。练习4: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各题。(题目选自2020江苏南京十二中高一期中)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春雨陆游春阴不肯晴,春雨断人行。惨澹柴荆色,萧条鸡犬声。香分豆子粥,美啜芋魁羹。犹胜梁州路,蒙毡夜下程。1.两首诗中都有“断人行”,有什么不同吗?练习5: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各题。(题目改编自2020东北三省三校高三一模)《正月十五夜》苏味道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1)星桥铁索开+金吾不禁夜能够证明元宵的夜晚?(2)玉漏是什么测量工具?
(3)诗歌中展现来了什么样的氛围?四:春社(1)时间:()(2)起源:春社源于“春祈秋报”在春秋两季祭祀土神,春耕时祈祷风调雨顺,秋季报答神功。客家文化中依旧保留这样一种以祭祀土地伯公为主的庆典活动。练习6:秋社日一般是什么日期?练习7:(河北张家口2018高三下期中)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孝廉是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考试,以任用官员的一种科目,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后来演变成明朝、清朝对举人的雅称。B.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C.三辅:西汉时本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后指这三位官员(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管辖的地区(相当于今陕西中部地区)。D.社日是古代人祭祀谷神的节日。汉代以前只有春社,汉代以后开始有秋社。自宋代起,以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为社日。练习8:(2021包头市高三上开学测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辛弃疾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山园松竹高大,仿佛和天上的白云相连,清幽的环境描写突出了作者所居之地的特色。B.上阕写作者对闲居生活的满足及安居乐业的农村生活景象,营造出了一片静谧和谐的氛围。C.古礼每年春秋社日,四邻相聚宰杀牲畜祭祀社神并分享祭品,词中所写应是春社分肉。D.这首词语言如同家常白话,而主人公的神情却活灵活现地表现了出来,实在耐人寻味。
五:上巳节(1)时间:原定为三月上旬的一个巳日,旧俗以此日临水祓除不详,叫做修禊。曹魏以后把此节日固定在()(2)习俗:人们结伴去水边沐浴,称为“祓禊”,此后又增加了祭祀宴饮、曲水流觞、郊外游春等内容。练习9:(2021天津静海高二月考)下列文化常识,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禊事:古代习俗,于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三国魏以后固定为三月三日),临水洗濯以祓除不详。实际上,这是古人的一种游春活动。B.暮春:春季的最后一个月,古人把四季中每个季节的三个月份冠以孟、仲、季,以示区分。如“孟夏”就是夏季的第一个月。C.“岁在癸丑”中的“癸丑”采用的干支纪年法。古人常用“十大天干”和“十二地支”循环相配来表示年的次序。这种方法不能用来表示月和日的次序。D.“字”又称“表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方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六:寒食节(1)时间:时间一般为冬至后105天(2)起源:源于纪念晋文公的大臣介子推练习10:(2020全国高三文化常识竞赛)中国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下列关于传统节日描述正确的是()A.七夕节,来自于牛郎和织女的传说,在农历七月初七庆祝,以乞巧为主。B.上元节,俗称鬼节,“七月半”,在阴历七月十五日,以祭鬼为主。C.清明节,亦称“禁烟节”在清明前一二日,以禁烟,冷食祭日为主。D.中元节,农历正月十五,以吃元宵、赏灯、舞狮和未婚男女交往为习俗。练习11:(2020高三下月考)文化常识,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苏武“持节”赴匈奴,“节”是符节,中国古代朝廷传达命令,征调兵将以及用于各项事务的一种凭证。用金、铜、玉、角、竹、铅等不同原料制成。用时双方各执一半,合之以验真假。B.二十四节气是指中国农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夏季的六个节气按顺序分别是: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C.清明节的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天气转暖,李清照形容它“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D.中国古代的名关中,“函谷关”“剑门关”“潼关”都以险要著称。剑门关沟通川陕,潼关守住了关中。七:浴佛节(1)时间:农历的四月初八(2)起源:四月初八是佛祖释迦摩尼的诞辰,节日兴起于东汉,在清代格外受重视(3)习俗:浴佛,祭祀,禁屠宰,寺院撒豆结缘、做乌米饭相互馈送八:端午节(1)时间:()(2)起源:端午节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夏季天气燥热,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虫繁殖,易咬伤人,这才形成此习惯。民间认为五月是五毒(蝎、蛇、蜈蚣、壁虎、蟾蜍)出没之时,要用各种方法以预防五毒之害。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人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3)习俗:挂艾草、午时水、浸龙舟水、拴五色丝线辟邪以及洗草药水、薰苍术祛病防疫等。也有食粽子,画面额,赛龙舟,佩香包等习俗。练习12:下列诗句关于端午节的是()A: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B: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C: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练习13:(2021河南省高二大联考)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各题。午日观竞渡
(明)边贡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云旗猎猎翻青汉,雷鼓嘈嘈殷碧流。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注】①午日∶端午节这天。②边贡,明代著名诗人、文学家。③木兰舟∶这里指龙舟。④青汉∶云霄。①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标题“午日观竞渡",不仅点明了时间、事件,暗含了地点,还引发读者丰富的联想与期待。B.首联从观众感受入手,先设疑,再释疑,生动地描述了端午节人们观看赛龙舟时的热闹场景。C.颈联言端午节人们祭奠屈原的古风依然存在,"冤魂终古",在思古幽情中尽显不平之气。D.尾联言闲暇的日子正适合江亭喝酒聚会,醉读《离骚》,吐露生活中的淡淡哀愁,间接抒情。②边贡的诗以富有文采为时人称许,请赏析颔联的这一语言特点。九:七夕节(1)时间:()(2)起源:七夕节由星宿崇拜衍化而来,经历史发展,七夕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从而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在当代更是产生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七夕节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宋代。在古代,七夕节是女士们的专属节日。(3)习俗:拜七姐,穿针乞巧,对月穿针,()(以小盒盛蜘蛛,次早观其结网疏密以为得巧多寡),穿七孔针,雕瓜果等习俗。练习13:(2019广东清远高一上期末)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各题。七夕
罗隐络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欢笑设红筵。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上句实写牛郎织女在银河边看到角宿和荷花,下句想象人间,有一户人家欢笑地在院子里铺置红布的筵席,摆上瓜果,来穿针乞巧。B.颔联写这家的女子把箧中的珠子倒空,要男子写出歌咏七夕的锦绣诗篇,放到那个箧里。谢女檀郎,泛指女子和男子。C.颈联上句指天上,香帐制作成功,安排得很美好;下句指人间,那户人家的妇女引线穿针来乞巧,穿好针来拜美好的织女星。D.尾联写牛郎织女在七夕相会,计时的铜壶滴漏报天将亮了,牛郎织女又要分别,所以惆怅茫然,这样相会的佳期又要等一年。【小题2】这首诗最突出的艺术手法是什么?有什么用?十:中元节(1)时间:()(2)起源:①民间祭祖节:古人认为农历七月阴气初生,要接祖先鬼魂回家,所以要在家里祭祀。中元节成为了一个祭祀鬼魂,希望祖先保佑,孝顺父母的节日。②佛教盂兰盆节
③道教认为产生天地万物的三个基本元素是天、地、水,即“三元”,三者称“官”,即时空流动过程中的节段。天官紫微大帝赐福,诞于正月十五,称上元节。地官清虚大帝赦罪,诞于七月十五,称中元节。水官洞阴大帝解厄,诞于十月十五,称下元节。(1)习俗:祭祀先祖,给祖先烧包袱。佛教信徒会举行法会。民间还有放河灯,帮亡魂照路等习俗。练习14:(2021上海实验学校高一期中)以下四句诗歌中每句分别指代一个传统节日,对其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岂能无意酬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②常年寒食好风轻,触处相随取次行。③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④祛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A.中元节、清明节、重阳节、儿童节B.七夕节、清明节、冬至节、儿童节C.中元节、儿童节、重阳节、上元节D.七夕节、清明节、重阳节、上元节练习15:三冥节指的是()A.鬼节五月节下元节B.清明节中元节寒衣节C.鬼节端午节中元节D.重阳节冥节下元节十一:中秋节(1)时间:()(2)起源: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民间将中秋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神话故事结合起,使之充满浪漫色彩,玩月之风方才大兴。(3)习俗: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荷花西瓜、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练习16:(2019湖南五十十校高一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一剪梅·中秋无月辛弃疾忆对中秋丹桂丛,花在杯中,月在杯中。今宵楼上一尊同,云湿纱窗,雨湿纱窗。浑欲乘风问化工路也难通,信也难通。满堂惟有烛花红,杯且从容,歌且从容。【注】该词作于宋孝宗淳熙九年(1182)到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辛弃疾闲居带湖期间。辛弃疾自投南宋以来,从未获得朝廷信任重用,相反屡遭权奸弹劾,一贬再贬,直至削职闲居,无法实现自己的救国理想。【小题1】下列对这首宋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忆对"三句是回忆以前那个花好月圆的中秋节情景∶天晴风静,皓月当空,桂花飘香,饮酒乐甚,心情非常舒畅。B."花在杯中""月在杯中"云湿纱窗"雨湿纱窗"等句,词人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烘托出花月掩映酒杯和云雨沾湿纱窗的景色。C."今宵"三句,写今夜无月的情景,但词人并未直接写出,而是说今晚饮酒还是和以前一样的,但云雨却打湿了纱窗。D."浑欲"三句说词人因不见明月而忧愁,真想乘风上天去问个究竞,为什么中秋之夜没有月亮呢?但"路也难通,信也难通",想问也问不成。【小题2】全词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十二:重阳节(1)时间:()(2)起源:①相传重阳为元帝得道之辰。②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3)习俗:登高、赏菊花、簪菊花、喝菊花酒。吃重阳花糕等。练习17:(2021高一上月考)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予出官二年"中的“出”,指古代在京城担任职务的官员前往地方担任职务,也称外放,放外任,与地方官员进朝廷任职的"入"意思相反。B.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豪放派词人,与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并称"苏辛"。《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他被贬黄州时写下的。C.传统节日出现在诗歌中的频率很高,如杜甫《登高》表现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登高的感怀,秦观《鹊桥仙》描写农历七月初七中元节分别的愁苦,苏轼《水调歌头》倾诉中秋节的思念。D.在"名属教坊第一部"一句中,教坊,是古时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方面的音乐、舞蹈、百戏的教习、排练、演出等事务。练习18:下列诗词中与"重阳节"习俗无关的一项是()A.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出自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B.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出自王安石《元日》)C.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出自杜牧《九日齐山登高》)D.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出自李清照《醉花阴》)十三:腊八节(1)时间:()(2)起源:按佛教记载,释迦牟尼成道之前曾修苦行多年,形销骨立,遂发现苦行不是究竟解脱之道,决定放弃苦行。此时遇见一牧女呈献乳糜,食后体力恢复,端坐菩提树下沉思,于十二月八日“成道”。为纪念此事,佛教徒于此日举行法会,以米和果物煮粥供佛。(3)习俗:喝腊八粥,腌制腊八蒜等。练习19:(2020陕西武功高二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①
陆游腊月风和意已春,时因散策过吾邻。草烟漠漠柴门里,牛迹重重野水滨。多病所须唯药物,差科未动是闲人。今朝佛粥交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注】①本诗创作于陆游四十岁左右,他罢官回到家乡,赋闲在家,心情非常矛盾。②差科∶指差役和赋税。③佛粥∶"腊八粥",早在宋代,每逢腊八,东京开封各大寺院都要煮七宝五味粥.以作供佛和施舍给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腊月"扣题,"风和"意已春"以乐写悲,反衬作者被贬官回乡的痛苦复杂心情。B."漠漠"重重"两个叠词,描画出乡村炊烟袅袅、牛迹重重的生活图景,层次感强。C.尾联上句写腊八节人们互赠、食用"佛粥"的习俗,生活气息浓厚,也让本诗更富有文化味。D.尾联下句着一"更"字,写出了万物更新的气象,也流露出对自己人生春天早日到来的渴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