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竹文与可中国古代有句成语,叫做“胸有成竹”,亦称“成竹在胸”。宋代大诗人苏轼的《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讲的就是这个有趣的故事。
墨竹文与可这就是说,与可在落笔前,就把竹子的形象孕育在心中了,即“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据有关史料说,文与可在自己的寓所周围种了许多竹子,无论冬夏,晴雨,晨昏,他都要仔细观察竹子,研究其在不同的季节、不同天气里的变化和姿态。时间久了,他墨绘的竹子,幅幅动人,富有生气。他的一个好友曾题诗赞叹:“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
文与可(1018~1079),名同,字与可,自号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苏轼的表兄弟,墨竹画派的代表人物,开后世“湖州竹派”。神宗熙宁八年(1075)出任洋州(今陕西洋县)知州。元丰二年(1079)正月改知湖州(今浙江湖州)赴任途中死于陈州(今河南淮阳)。文与可在洋州时,苏轼先为密州知州(今山东诸城),后改知徐州,元丰二年三月又任湖州知州,这时文已去世。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苏轼
历代著名墨竹图
墨竹郑板桥
《竹石》.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此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著的品质。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此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这是清代著名书画家郑板桥身为知县时的感怀。
齐白石墨虾图
苏轼(1037-1101)
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
海南岛东坡书院东坡笠屐图
苏轼撰文同偃竹记
筼筜yúndāng谷,地名,在现在汉中盆地东面的洋州,北倚秦岭,南屏巴山,包括今洋县、佛坪以及西乡的一部分。文与可任洋州知州时,利用当地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在洋州城内外开辟了南园、横湖、冰池、蓼屿、荻浦、望云楼、吏隐亭、披锦亭、筼筜谷等三十个风景点,合称洋州三十景,其中尤以筼筜谷最为著名。题解:
筼筜谷在洋州城以北十里,位于傥水河与贾屿河的交汇处,这里溪泉清冽,修竹蔽天,环境极为幽雅。文与可在此建造亭榭,培植花木,开掘水池,公余之暇,常来此吟咏休憩,画竹写生。他在《筼筜谷绝句》中这样写道:“池通一谷波溶溶,竹合两岸烟蒙蒙。寻幽直去境渐野,宛尔不似在尘中。”苏轼也有诗道:“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tuó)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
偃竹,倾斜的竹子。
蜩腹蛇蚹
剑拔十寻
解读第一段:1、本段可分几层?各写了什么?三层。①文与可的绘画理论。②自己学习与可画论的心得。③引用苏辙的话,指出与可绘画技艺的精妙、深邃。
以竹的自然生长之态与“画者”人为割裂画与竹的自然关系对比,指出“画者”的荒谬——岂(复有竹乎)有此理!为亮出文同的正确画论主张张势。◆当时的“画者”作画:节节为之叶叶累之违背生活割裂自然第一段
意在笔先——胸有成竹自然连贯——振笔直遂捕捉灵感——少纵则逝师法自然,重视整体形象的把握和创作灵感的捕捉◆文同论画:◆苏轼体会: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不学之过也强调学习和实践。这样才能内外同一,心手相应。齐白石
解读第一段:2、苏辙引文运用了什么手法?类比。庖丁解牛→让文惠君悟出养生之道轮扁造轮→让齐桓公悟出读书只能从实践中体会与可画竹→形、神兼备。有道者
本段引用苏辙《墨竹赋》语句的作用是什么?胸有成竹、心手相应进一步突出文与可画艺高妙,及自己对他的敬仰之情和知己之感。本段所阐发的创作思想主要是什么?想一想:
第一件以绢为袜第二件绢画玩笑为官清廉第三件诗戏太守趣事性格第二段:追忆与可的趣事为人为画为官狂放淡泊才情过人无拘率直所记三件事,写得风趣幽默,“横说竖说”,貌似不经意,实则选材很有讲究侧重
①全文以“竹”“画”二字贯通,借画写人,借人说画。②庄谐并重,自在为文。第一段郑重其事,表明对表兄的推崇,二段除文可骂人外,全是写“笑”,三段只一“哭”字。骂也好,哭也好,笑也好,全是真性情。此等怀人文字,只东坡写得,如昌黎者断乎写不出;此等文章,亦只文同当得、受得。洒脱自在人,方有潇洒自在文。废卷而哭……畴昔戏笑之言——自有哀痛。以见……亲厚无间。第三段
文章总结文与可的绘画理论,陈述自己对“胸有成竹”和“心手相应”创作思想的理解,指出“艺”与“道”的密切关系。又通过叙述文与可的轶事和二人间的交往,表现了他的品德、个性,因旧谊深厚,故睹物思人,传递出深切的悼念之情。归纳主旨:
通过阅读苏文,我们应该从中汲取哪些启迪和教益?我们要在作任何一件事前,都要对预作之事认真分析,掌握客观事物的各种因素和条件,预先做好充分的思想和物质准备,对所要做的事“胸有成竹”,这样才能克服盲目性、无目的性和无把握性。感悟与思考
寄言同学画竹亦在画人,做人亦如作画:人世多艰,事务繁杂,凡事做之前需全面考虑和安排,做起来才会沉着冷静,胜券在握,在汹涌的社会竞争洪流中奔腾不息,立于不败之地。胸有成竹,成功的机会就大了。感悟与思考:
人生之路上,有恩师导航在前,有父母助澜在后,谆谆教诲切记,声声叮嘱莫烦,明白了他们讲的道理,赶快付诸实际行动,心手相应(认识和行动要统一),成功的机会就多了。寄言同学感悟与思考:
信笔挥洒,姿态横生,文笔似闲散,意脉却流畅而完整。阐画竹之理忆戏笑之言叙为文之由形散“亲厚无间”抒情神聚
“文至东坡,真是不须作文,只是随事记录便是文。”王圣俞《苏长公小品》散而不乱,气脉中贯
祝同学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