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名家精练之王昌龄(解析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2年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名家精练之王昌龄(解析版)

ID:938314

大小:33.08 KB

页数:16页

时间:2022-03-09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训练——名家精练之王昌龄(解析版)第一部分:高考真题一、(2020•浙江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8分)秋江送别[唐]王勃归舟归骑俨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送柴侍御[唐]王昌龄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1.这两首送别诗在情感上,《秋江送别》突出________;而《送柴侍御》突出________,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情怀类似。(2分)2.前人评《送柴侍御》“翻新脱妙”。比较《秋江送别》与《送柴侍御》两诗的后两句,分析后者写法的妙处。(6分)【参考答案】1.第一空:感伤第二空:达观2.①意象运用上,王勃诗的意象隐于句内;王昌龄诗将青山、明月两个意象前置,形象鲜明突出,富有象征意义(青山象征思念,明月暗示友情),意境开阔。②空间处理上,王勃诗化近为远,强调心理距离之远,为送别诗传统写法(如谢朓诗有“何况隔两乡”);王昌龄诗则化远为近,强调心理距离之近,是创新性的表达。③抒情方式上,王勃诗以议论直接表达,意尽句中;王昌龄诗融情入景,反诘收尾,余韵悠长。【解析】1.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思想感情的把握。 把握诗歌的情感,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从诗歌本身抓住诗歌标题、意象意境、情感关键词、表达技巧等进行分析;另一方面也可以结合诗人经历、创作心境及创作背景等因素来理解。《秋江送别》的意思是:江面上返乡的船只来来往往,仿佛列成队,江边归家的车马熙熙攘攘,好像排成行,江水南北两岸思念的人儿在遥遥地互相眺望;在依依不舍的离别时刻,谁能说这波涛汹涌的大江仅仅是一条水流呢,由于被江水隔断,早觉得两岸的山川已属不同人的家乡。作者以山川、归舟等意象表达了依依别情和悠悠乡情,尤其是后两句,由于离别,江水不再是一个小区域,而成了两个不同世界的分界线,流露的是分别的伤感。《送柴侍御》的意思是:沅江的波浪连接着武冈,送你不觉得有离别的伤感。你我一路相连的青山共沐风雨,同顶一轮明月又何曾身处两地呢?诗中写与好友分离,自然不免有点儿伤感,但作者却宽慰友人:我们虽阻隔青山,却可以“同云雨”,虽人分两地,却可以共明月,因而没有一般送别诗通常所流露出的那种缠绵悱恻的情绪,更多的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达观。2.本题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应对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白该句在诗中的意义,即解说或概括词句内容;其次要看诗句有什么特点,如选用了什么意象,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当然任何赏析都离不开诗歌的主旨,即诗人的情感,所以一定要分析诗句中包含的情感。本题要求比较《秋江送别》与《送柴侍御》两诗的后两句,分析后者写法的“翻新脱妙”之处。首先,从意象的运用上,王勃的诗选用了“山”“水”,但却将“一水”“山川”隐于句中。而王昌龄的诗则将青山、明月两个意象前置,形象鲜明突出。青山象征思念,明月暗示友情,一句肯定,一句反诘,反复致意,恳切感人。云雨相同,明月共睹,这种迁想妙得的诗句,既富有浓郁的抒情韵味,又意境开阔,具有鲜明的个性。其次,空间处理上,王勃的诗化近为远。“已觉山川是两乡”由于离别,江水不再是一个小区域,而成了两个不同世界的分界线,强调了心理距离之远。而王昌龄的诗则是化远为近。云雨相同,明月共睹,使“两乡”为“一乡”,它蕴涵的正是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语意新颖,出人意料。最后,抒情方式上,“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王勃自问自答,以议论的形式直接表达了别离的感伤。而王昌龄则以景作结,融情入景,反诘收尾,一面是对朋友的宽慰,另一面已将深挚不渝的友情和别后的思念,渗透在字里行间了。诗人用乐观开朗又深情婉转的语言,以减轻对方的离愁,这是更体贴、更感人的友情。这种“道是无情却有情”的抒情手法,比那一览无余的直说更加耐人寻味。二、(2010年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3题。(10分)送魏二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2分)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4分)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4分)【参考答案】1.橘柚香。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2.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3.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解析】1.本题意在考查鉴赏诗歌的内容的能力。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并延伸到其他篇目,难度较小。饯宴设在靠江的高楼上,空中飘散着橘柚的香气,环境幽雅,气氛温馨。“橘柚香”具有时令特征,代表秋天,由此可联想到柳永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之句。2.本题意在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表达技巧的能力。既为送别诗,又点出“别”,当有惜别之意,此为第一层。又因“醉”字,可推出“愁”情,即借酒浇愁,此为第二层。“江风引雨”字面上只说风雨入舟,却兼写出行人入舟;逼人的“凉”意,虽是身体的感觉,却也双关着心理的感受。“引”字与“入”字呼应,有不疾不徐,飒然而至之感,善状秋风秋雨特点。此句寓情于景,句法字法运用皆妙,起烘托此刻悲凉心境的作用,耐人涵咏,此为第三层。3.本题意在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类题型,包括表达技巧、思想感情、效果等部分。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第一、二两句是写眼前实景。后两句诗人以“忆”为行人想象虚构了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场景。这样整首诗虚实结合,借助想象,拓展了表现空间,扩大了意境,使诗更具朦胧之美,深化了主题,更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根据诗句内容和“代为之思”一句可知表达技巧为想象,然后结合情感分析将想象的内容具体化,“其情更远”意为将情感表达得更为深切。(意思对即可) 第二部分:精选诗歌练习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望临洮王昌龄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注】长城战:指开元二年(公元714年)十月吐蕃以精兵十万寇临洮,唐军先后大败吐蕃,前后杀获数万,获马羊二十万,“吐蕃死者枕藉,洮水为之不流”。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黄尘足今古”句中的“今古”意贯上下两句,黄尘漫天、白骨遍野的景象,是从古到今都存在。B.诗人通过“秋水”、似刀“风”、“黄尘”以及“白骨”等边塞战场特有的意象,为诗歌营造了一个空寂、苍凉的意境。C.王昌龄诗“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句与王维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句有异曲同工之妙,境界雄浑,气势恢宏。D.此诗歌构思巧妙,手法独特,全诗共采用四幅画面,运用正侧结合的手法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2.常言“诗言志”,但王昌龄诗中几乎是对边塞风物客观描述。请结合诗句分析诗中作者所蕴含的情感。(6分)【参考答案】1.D(D项“正侧结合的手法”错,应为“侧面描写的手法”)2.诗中蕴含了诗人对穷兵黩武战争的反对情绪。(2分)诗中并没具体描写战争,诗人不是直接从正面进行辩驳或加以评论,而是通过对塞外景物和昔日战争遗迹的描绘,来表达诗人对战争的看法。(2分)开头四句是从军士饮马渡河的所见所感,描绘了塞外枯旷苦寒景象。五六句引用众人的说法,作者不是直接从正面进行辩驳或加以评论,而是在七八句以这里自古至今漫漫黄尘和遍地白骨的景象来作回答,来表达作者的反战思想。 二、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2题。(9分)送窦七王昌龄清江月色傍林秋,波上荧荧望一舟。鄂渚轻帆须早发,江边明月为君留。送柴侍御王昌龄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送窦七》中“江边明月为君留”,运用拟人,含蓄表达了对友人离去的不舍。B.《送柴侍御》“流水通波接武冈”一句,富有深意,暗含了与友人心心相通之意。C.两首诗均写送友人离开,而且送别的时间、地点、场景、方式均有很多相似之处。D.两首诗在情感格调上截然不同,《送窦七》悲伤凄切而《送柴侍御》却豁达乐观。2.《送柴侍御》的三四两句千百年来脍炙人口、为人激赏,你认为妙在何处?(6分)【参考答案】1.D(D项“在情感格调上截然不同”过于绝对。《送柴侍御》也含蓄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2.笔法灵巧,一句肯定,一句反诘,反复致意,恳切感人。用丰富的想象创造形象,以化“远”为“近”,使“两乡”为“一乡”。语意新颖,出人意料,亦在情理之中,蕴涵了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每条2分,答出3点,可得6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得分。)三、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2题。(9分)闺怨王昌龄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暮秋独游曲江①李商隐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注】①此篇当为悼亡之作。诗人与妻子王氏伉俪情深,在诗人作此诗的几年前王氏遽尔病逝。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王诗起笔背离题意,写“不曾愁”,最后写“悔”,表现了闺中少妇的心理变化,B.王诗写少妇蓦然触见“陌头杨柳色”而幡然醒悟,旨在表现少妇对夫婿功名不遂的怨悔。C.李诗开篇把曲江荷叶化为有情之物,仿佛荷叶的春生秋枯都与诗人的刻骨思念有关。D.李诗与其《无题》诗“春蚕”“蜡炬”两个比喻句所含情意相类似,比王诗更显沉痛。2.有人说古典诗词“教你如何优雅地说‘我想你”’。请从抒情的角度,分别赏析这两首诗的三、四句。(6分)【参考答案】1.B(B项少妇不经意地流目瞩望,“忽见”陌头杨柳,马上想起相隔千里的夫婿,甚至“悔教夫婿觅封侯”,旨在表现对夫婿的思念,体现了“闺怨”的题意。)2.王诗触景生情。“忽见”句所引起的联想、感触,与少妇登楼前的“不曾愁”大相径庭,“忽见”二字看似突兀,实则是不经意地蓦然瞥见“陌头杨柳”,勾起她对“夫婿”的深切思念,于是后悔当年让他博取功名而致千里相隔。(3分)李诗婉曲见情。“深知身在情长在”已将前面的绵绵深情推向无以复加的诗境,最后却转以婉曲(通感)作结(以景结情),怅望“水声”,反映J’他对亡者深刻怀念的怅恨茫然,也似乎传递出逝者如斯的叹息。(3分)【解析】重点应放在知何表达“我想你”的深情,同时也要注意这种深情的不同,必须结合具体诗句进行赏析,却不必拘泥于表现手法的某些术语。四、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从军行七首(选二)王昌龄其三关城①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②古战场。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③。其六胡瓶④落膊紫薄汗⑤,碎叶城西秋月团。明敕⑥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注】①关城:指边关的守城。②云沙:像云一样的风沙。③龙荒:荒原。④胡瓶:唐代西域的一种工艺品。⑤紫薄汗:骏马名。这里指将军骑的马。⑥明:明白地训示或告诫。敕:专指皇帝的诏书。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关城榆叶早疏黄”点明地点和时令,形象生动地描绘出边地的荒凉景象。B.“日暮云沙古战场”用意象“日暮云沙”,比喻古战场的暗淡无光与破败。C.“碎叶城西秋月团”通过营造和烘托战场的气氛,暗示将军关注边塞安危。D.“辞君一夜取楼兰”写出了将军率兵奔赴边关杀敌的神速和气势。E.两首边塞诗均运用情景交融的方法,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与担忧。2.这两首边塞诗所表达的感情有什么异同?(6分)【参考答案】1.BE(B项“比喻”错,这里直接凸显出战士为国捐躯;E、并不是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与担忧,其三表现将帅对士卒的爱护之情,其六诗描写将军欲奔赴边关杀敌立功的急切心情。故选BE)2.同:都通过对边塞战场荒凉景象的描绘,赞颂了边关将士英勇无畏、杀敌报国的英雄气概。(2分)异:第三首还表达了诗人对边关将士特别是战死沙场的将士们的爱护与同情;第六首则通过描绘将士们英勇无畏为国出征的豪情,反映出诗人对国家强大国势与军力的自信与自豪之情。(4分)【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其三通过“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战士沙场,表明对战士们的深切同情;其六则是通过“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战士们英勇杀敌,不畏强权,突出反映对家国壮大的自信豪情。五、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送狄宗亨王昌龄秋在水清山暮蝉,洛阳树色鸣皋烟。送君归去愁不尽,又惜空度凉风天。于易水送别骆宾王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注】鸣皋:山名,在河南嵩山东北。1.以下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王诗前两句写景,融情于景,既点明送别的时间和地点,同时也为三、四句的抒情做铺垫。B.王诗第二句虚实结合,送别之地洛阳的树色在暮色中苍茫一片,作者由此想象朋友要去的地方鸣皋,也是烟雾朦胧。C.王诗第四句中的“惜”是全诗的诗眼,全诗语言虽朴实,却含义隽永深沉,表现诗人对狄宗亨的感情之深。D.骆诗这首诗题为“送人”但他并没有叙述别离之情,却可以让读者联想起一个激扬壮别的场景。E.骆宾王精于遣词,“今日水犹寒”中的“寒”字一语双关,既写出江水之寒,更写出自己对友人的万般不舍之情。2.两诗在抒情方面各有什么特色?请具体分析。(6分)【参考答案】 1.CE(C项,“愁”是全诗的诗眼。E项,“万般不舍”错,骆诗的情感更多是借古抒怀。)2.王诗:借景抒情,(1分)一、二句用深秋苍茫之景,烘托作者的离愁别绪,表达自己因朋友离去的无限忧愁和对朋友的不舍之情。(2分)骆诗:借古伤己,(1分)作者歌咏燕太子丹及其宾客送荆轲时怒发冲冠的情景,表达对荆轲的深深崇敬之意和自己人生失意的无限感慨之情。(2分)六、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2题。(9分)送柴侍御王昌龄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送高三之桂林王昌龄留君夜饮对潇湘,从此归舟客梦长。岭上梅花侵雪暗,归时还拂桂花香。1.下面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王昌龄的这两首诗有一些共同特点,比如从体裁看都是七绝,从题材看都是送别诗。B.唐诗善用意象来寓含情感,如前诗“明月”和后诗“归舟”均为写离别的常用意象。C.前诗“沅水通波”和“青山一道”之语,写离别时的环境,给人以山长水远的感受。D.后诗中,诗人因内心伤感,所以面对眼前亮丽的“梅花”和“雪”,也觉得黯淡无光。2.这两首诗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1.D(D项“面对眼前的”错,这句是想象中的桂林之景,当时还没到桂林。)2.第一首诗后两句重在表达对友人的宽慰。“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一句肯定,一句反诘,反复表达对远行人的宽慰之情,恳切感人。诗人说虽然相隔很远,但是能够共沐风雨,沐浴同一片月光,所以不要那么感伤,这是宽慰之语。 第二首诗后两句重在表达对友人归来的期盼。“岭上梅花侵雪暗,归时还拂桂花香”重在表现对友人以后能够归来的期盼。诗人想象友人在不久归来时的场景,想象他归来时身上还带着桂花香。【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比较诗人感情。要在理解全诗内容的基础上分析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七、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2题。(9分)闺怨王昌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从军行七首(其一)王昌龄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闺怨》前两句的“闺中少妇”的心理是“不知愁”,并用“凝妆上翠楼”这件事来表现此时她欢乐自娱的心态。B.《闺怨》中“闺中少妇”的夫婿去“觅封侯”,与盛唐国力强盛,不少人对立功边塞“觅封侯”有浪漫主义的幻想有关。C.《从军行》首句点明了地点——荒寂的原野,第二句点明了时间——秋天,这种时间环境很容易引起人的寂寞之感。D.《从军行》三、四句点明了征人正在关山上望月吹羌笛,希望将自己的“万里愁”融入笛声之中,并由“海风”吹走。2.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分别赏析这两首诗的三、四句。(6分)【参考答案】1.D(D项“《从军行》三、四句点明了征人正在关山上望月吹羌笛”错误。羌笛声是从远处传来的,并非是征人吹奏。)2.“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直接抒情。少妇见到春风拂动下的杨柳,后悔当初不该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道出了少妇的离愁。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间接抒情。远处传来的幽怨的羌笛声,吹奏的是《关山月》的调子,增添了对万里之外的妻子的相思之情。诗人运用曲笔,从深闺妻子的万里愁怀反映自己思念亲人、怀乡恋土的感情。【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直接抒情。意思是忽然看到路边的杨柳春色,惆怅之情涌上心头。她后悔当初不该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迷茫和朦胧的杨花柳絮和人的离愁别绪有着某种内在的相似。故少妇见到春风拂动下的杨柳,联想很多。她会想到平日里的夫妻恩爱,想到与丈夫惜别时的深情,想到自己的美好年华在孤寂中一年年消逝,而眼前这大好春光却无人与她共赏……或许她还会联想到,丈夫戍守的边关,不知是黄沙漫漫,还是和家乡一样杨柳青青呢?在这一瞬间的联想之后,少妇心中那沉积已久的幽怨、离愁和遗憾便一下子强烈起来,变得一发而不可收。“悔教夫婿觅封侯”便成为自然流淌出的情感。一个“悔”字,道出了少妇的离愁。“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间接抒情。意思此时又传来一阵幽怨的羌笛声,吹奏的是《关山月》的调子,无奈着笛声更增添了对万里之外的妻子的相思之情。诗人要表现的是征人思念亲人、怀乡恋土的感情,但不直接写,偏从深闺妻子的万里愁怀反映。这一曲笔把征人和思妇的感情完全交融在一起了,使全诗更富有意蕴。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琴王昌龄孤桐秘虚鸣,朴素传幽真。仿佛弦指外,遂见初古人。意远风雪苦,时来江山春。高宴未终曲,谁能辨经纶?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琴用特生的梧桐制作而成,虽然它外表质朴无华,琴声却分外幽远、清雅。B.听者的思绪被带到遥远的古代,以此衬托出演奏技艺赋予琴声的特殊魅力。C.诗人善于将无形的琴声具体化,以风雪、江山等景象绘出琴声情调的变化。D.宴席上琴声一曲未终,本来谈论国家大事的人们早已忘记说话而沉醉其中。2.诗人在听琴的体验中,寄寓着自己的心志,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 【参考答案】1.D(D“本来谈论国家大事的人们早已忘记说话而沉醉其中”理解错误,应为谁又能明白琴声之中寄寓的才华抱负呢?)2.琴材料不凡,外表质朴而声音清雅,诗人亦以雅而不俗、才华拔萃为追求。琴声怀古思远、富于变化。诗人志在体验种种不同的人生经历或精神境界(或诗人也有追思先贤之志,悲欢离合之情)。琴声高妙却少人理解,诗人也流露出怀才不遇之叹。九、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别刘谐王昌龄天地寒更雨,苍茫楚城阴。一尊广陵酒,十载衡阳心。倚伏不可料,悲欢岂易寻。相逢成远别,后会何如今。身在江海上,云连京国①深。行当务功业,策马何骚暖②。【注】①京国:国都,指朝廷。②暖暖:马急速奔跑的样子。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的一、二句点明了诗人送别朋友的天气、地点以及离别时的凄清氛围。B.诗的三、四句紧承前句,先写喝酒送别,再回忆起十年前在衡阳的聚散。C.诗的五、六句写悲欢、祸福都难以预料,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悟思考。D.本诗先写饯别,再生发联想发出感叹,最后具体描绘了别后的伤感画面。2.本诗的情感十分丰富,请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1.D(D项“最后具体描绘了别后的伤感画面”理解有误,作者并没有描绘别后的伤感画面,而且从“行当务功业,策马何骎骎”等句可以看出描绘的是充满斗志的画面。)2.①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开头两句用“寒”“阴”“苍茫”等意象描绘了送别时的凄清氛围,烘托出对朋友的不舍,表达出自己对朋友离别的伤感之情。 ②感叹人生的祸福难料、聚散如萍。诗中“悲欢岂易寻”和“后会何如今”两句表达朋友相聚不易,欢乐难得,从而感叹人生的聚散不定。③胸怀大志,有建功立业之心,并以此激励自己和勉励朋友。诗的最后通过“身在江海”“云连京国”“策马骎骎”等于惆怅中重找振奋;又以“行当务功业”直抒胸臆,从而表明诗人虽命运多,仕途坎坷,但他胸怀大志,仍想建功立业。这既是勉励朋友,也是诗人的自勉。(每点3分,答对两点即可)十、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留别武陵袁丞王昌龄皇恩暂迁谪,待罪逢知己。从此武陵溪,孤舟二千里。桃花遗古岸,金涧流春水。谁识马将军,忠贞抱生死。【注】武陵:今湖南常德市。待罪:官吏常怕因失职获罪,故以待罪为供职之谦辞。时昌龄再贬龙标尉,诗即作于赴任途中。马将军,东汉马援曾击湘地“五溪蛮”,故诗人临其地而思其人。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迁谪”“待罪”之词既点明了诗人的遭遇,又写出了与朋友相逢时的背景。B.颔联联首句借武陵溪事,表惜别之意,也抒发了诗人留恋风景忘却被贬烦恼的心情。C.颈联用《桃花源记》中的典故,描绘了武陵溪口“古岸桃花”“春水流涧”的美好景象。D.尾联以马援自喻,既表达自己的愤懑不平,也表明自己对忠贞操守的无比珍视。2.诗中“孤舟”一词意蕴丰富,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1.B(B项“也抒发了诗人留恋风景忘却被贬烦恼的心情”分析错误,从后面的“孤舟二千里”和末联的语意可知,这里只是表明自己向往桃源生活,没有体现留恋风景忘却被贬烦恼的心情。)2.诗人屡屡遭谗被贬,身处蛮荒之地,形单影只,孤独寂寞,此其形之孤。 胸中饱含治国大志和建功立业的理想,位卑无权,满腔热忱无人能识,此其心之孤。不论道路多么坎坷,环境多么艰难,虽鲜有人同行,但忠贞之志、高洁之操不变,此其意之孤。表面上实写所乘之舟,船只极少,其实是虚写诗人漂泊、孤寂、悲凄的心境,虚实结合,别具特色。(每点2分)十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王昌龄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清辉澹水木,演漾在窗户。苒苒几盈虚,澄澄变今古。美人②清江畔,是夜越吟③苦。千里其如何,微风吹兰杜。【注】①苒苒:同“冉冉”,指时问的推移。②美人:品德高尚的人,这里指崔少府。③越吟:楚人曾唱越歌以寄托乡思。1.下列各项对本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从诗歌体裁而言,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其主要内容是观月怀友,玩月思友,由月忆人。B.三、四两句写月光很有特色,尤其是一个“澹”字、一个“演漾”,逼真地说出了月光照地时人对月光的感觉。C.前六句着重写开窗所见的月色,清幽的月色引起诗人深刻的思考,深深的慨叹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的珍视。D.全诗笔不离月,景不离情,情景交融,景情相济,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2.诗歌最后四句是怀友,诗人运用了哪些手法来表达对友人的情感?请简要赏析。(6分)【参考答案】1.A(A项“五言律诗”错误,应该是“五言古诗”)2.诗人运用、想象、比喻的手法来表达情感。七、八句运用想象、比喻的手法。以美人比喻友人, 想象品德高尚的友人沐浴着同样的月光,徘徊在清江河畔,像楚人一样吟唱越歌思念家乡,实际上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仰慕和思念之情。最后两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以兰草、杜若比崔少府,其芬芳之香随处可闻,表达了对朋友高尚品格的赞美,对友人的仰慕之情。十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潞府客亭寄崔凤童①王昌龄萧条郡城闭,旅馆空寒烟。秋月对愁客,山钟摇暮天。新知偶相访,斗酒情依然②。一宿阻良会,清风徒满川。【注】①潞府:潞州府,治所在今山西长治。客亭:旅馆。崔凤童:作者新结识的友人。②依然:形容思念依恋。1.与诗的首联相比,颔联写景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2.本诗表达的情感较为复杂,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1.颔联主要从动静结合的角度写景。上句描写愁客(作者)独对秋月的情态,是静景;下句描写傍晚的天空回荡着山寺钟声的情景,是动景;进一步渲染了空寂的氛围。(答出主要从动静结合来描写的,给2分;进行简要分析的,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2.独处萧条郡城的空寂旅馆,作者备感寂寥;偶遇新知,斗酒相娱,获得了意外的欢乐;结尾写清风满川,胜景堪赏,而良友不在,徒增无限的惆怅与思怀。(每答出一种情感,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