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2年高考地理复习专题18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新高考专用)
加入VIP免费下载

备战2022年高考地理复习专题18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新高考专用)

ID:938410

大小:18.41 MB

页数:45页

时间:2022-03-09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专题18地理环境整体性2022高考一轮总复习考点帮 近几年考情分析重要程度:★★★★★考题分值考点题型难度命题情景核心素养2021年全国乙卷高考真题9-1112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选择题难苔原带植被延伸变化区域认知、综合思维2021年河北省高考真题1824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综合题中黄土丘陵沟壑地貌发育及自沟壑底部到丘陵顶部自然植被分布的典型剖面示意图区域认知、综合思维2020年新课标全国卷Ⅰ9-1112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选择题中长白山北坡岳桦林带位置的变迁区域认知、综合思维2020年新课标全国卷Ⅱ-104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选择题中乌拉尔山脉两侧自然景观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2020年新课标全国卷Ⅲ9-118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选择题中勘察加火山群林线和雪线的变化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Ⅰ-3722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综合题中里海所在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2019年天津卷•节选-13(3)6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选择题中图们江流域的森林的变化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2019年海南卷-2120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综合题中卓乃湖周边地区地理环境的变化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 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作用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12重要程度:★★★★★【考向预测】厄尔尼诺与拉妮娜3 图中的碧水,蓝天,白云,山地,草地,牛羊,构成了一幅美丽的风景画。实际上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思考1:图中展示的自然环境涉及到了哪些圈层和要素?新疆赛里木湖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 一、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作用 一、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作用(一)基本要素气候(大气)、地形(地貌)、河流(水文)、土壤、生物(植被、动物)。 一、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作用(二)三大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 一、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作用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是指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注意]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中,气候是主导性要素,植被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要素,土壤为各要素的中心环节。 一、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作用(三)要素之间相互的影响1.气候要素及其对其他环境要素的影响(1)对地形、地貌的影响①高寒地带:气候寒冷,气温低,被冰雪覆盖,多永久性冻土;冰蚀地貌广布。青藏高寒区 一、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作用(1)对地形、地貌的影响②沙漠地带:降水稀少,温差大,风力作用强,风蚀地貌,沙漠广布;③湿润地带:降水较多,流水作用强大、普遍,既有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沟谷),又有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貌(三角洲、冲积平原)。降水多的石灰岩分布区易形成喀斯特地貌。东部季风区 一、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作用对河流的影响①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a河流流量和水位的季节变化(雨林气候、海洋性气候---变化小;地中海气候---冬季汛期,夏季枯水期;热带草原气候、季风气候、大陆性气候----夏季丰水期);b结冰期的长短:温带地区的河流可能出现结冰期(海洋性气候与大陆性气候不同)②对河流水系特征的影响:降水量大的地区,河网密度较大,河流的长度较长。(2)对水文的影响: 一、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作用(2)对水文的影响:对湖泊的影响①内流湖区:气候干旱,蒸发量大,水位较低,盐度较高。②外流湖区:降水丰富,湖泊面积较大,多为淡水湖。对沙漠地区水的影响①沙漠地区昼夜温差大,空气中的水汽凝结下渗地下而成地下水。②沙漠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量大----地表水缺乏 一、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作用(2)对水文的影响:对海水性质和洋流的影响①对海水盐度的影响----降水多,蒸发弱的地区一般盐度较低。反之盐度较高。②风海流的形成----受盛行风的吹拂③上升流的形成----受离岸风的吹拂 一、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作用(3)对土壤的影响气候通过影响土壤中的有机质或腐殖质而间接影响土壤肥力。气候影响生物的分布,而生物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①降水对土壤的淋溶、侵蚀作用;②对冻土的分布及冻融的影响;③影响土壤有机质多少。 一、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作用(4)对生物的影响①改变物种的地理分布范围,影响种群大小;②动物物候期提前,例如开花日期、羽化时间、繁殖产卵时间、迁徙日期等。③影响繁殖能力和繁殖欲望、影响冬眠行为。④生境改变,栖息地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种群动态变化、甚至生物灭绝。 一、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作用2.地貌(地形)要素对其他环境要素的影响植被可以涵养水源,进而影响地貌形态;平坦的地形有利于农业发展生物坡度陡,易水土流失;坡度缓,土壤沉积,土壤肥沃土壤大气运动(风力作用)塑造地貌,高大的山体阻碍大气的运动,进而形成地形雨大气河流运动塑造地貌,地貌影响河流的流速及水系分布特征水 一、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作用3.土壤要素对其他环境要素的影响地壳表层的岩石圈经过风化作用成为风化壳,即成土母质岩石土质疏松,易水土流失,进而影响河流的含沙量,并进一步塑造地表形态水、地形土壤的肥力、酸碱性、透气性影响植物的生长生物气候的干、湿、冷、暖影响土壤,土壤是气候的反映大气以农业发展为例,气候(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地形、土壤、灌溉水源都会对农作物的生长造成影响。4.生物要素对其他环境要素的影响 【对点演练】对接高考(2021年全国乙卷高考真题)苔原带植被多由低矮灌木及苔藓地衣组成,大多数灌木为极地特有种。苔原带横跨亚欧大陆与北美大陆,呈东西向延伸,仅存在于北冰洋沿岸陆地及岛屿,宽度较小,第四纪冰期,苔原带一度扩展至我国阿尔泰山一阴山一线。其后,随着气温升高,苔原不断向北及高海拔退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9.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亚欧大陆苔原带将()A.整体向北移动B.整体向南移动C.面积扩大D.面积缩小10.苔原带横跨亚欧大陆,表明()A.苔原植被对温度差异不敏感B.亚欧大陆北部湿度东西向差异小C.苔原植被对湿度差异不敏感D.亚欧大陆降水北部最多11.祁连山地针叶林带以上未发现极地特有种灌木,可能是因为祁连山地()A.目前针叶林带以上气温高B.目前基带气温高C.冰期针叶林带以上气温高D.冰期基带气温高DBD 【对点演练】对接高考(2020年新课标全国卷Ⅰ)岳桦林带是长白山海拔最高的森林带。岳桦林带气候寒冷,生长季短,只有其下部的岳桦才结实(种子)。岳桦结实的海拔上限称为岳桦结实线,岳桦林分布上限即长白山林线。监测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白山北坡气候持续变暖,岳桦结实线基本稳定;林线的海拔快速提升了70~80米,但近年趋于稳定。据此完成1~3题。1.目前,长白山北坡林线附近的岳桦多为A.幼树B.中龄结实树C.老树D.各树龄组混生2.推测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白山北坡岳桦林带A.冬季升温幅度小,生长季稳定B.冬季升温幅度大,生长季延长C.冬季升温幅度大,生长季稳定D.冬季升温幅度小,生长季延长3.在气候变暖背景下,长白山北坡林线近年却趋于稳定,原因可能是A.降水稳定B.水土流失量稳定C.土壤肥力稳定D.岳桦结实线稳定ACD 二、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二、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2.结果:保证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 二、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1)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意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演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案例1:水土流失过程是地貌、土壤、生物、水文各个要素统一的变化过程。3.案例分析【案例1】 二、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某地自然地理特征的描述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由于距海远,海洋暖湿气流难以到达,形成了干旱的大陆性气候,由于气候干旱,降水少,所以地表水少,多为内流河,由于气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但风化作用强,形成了大片戈壁和沙漠,气候变化会导致植被稀少,以荒漠、荒漠草原为主,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少,土壤的发育程度差,有大面积荒漠土;地形地貌受风力作用影响显著。土壤地形和地貌生物水文气候从整体性的角度描述我国西北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案例2】 二、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2)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制约,即“牵一发而动全身”。意义:遵循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并以此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案例3:全球气候变暖 二、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3)不同区域之间,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其它区域。意义:全球共同努力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案例4:青藏高原的隆起(地形地貌),阻挡了西伯利亚南下气流(大气),导致中亚、西亚干旱区的细小粉尘随冬季风(大气)向东输送,逐渐沉积,形成黄土高原(地形地貌)。黄土高原土质疏松(土壤),极易受流水冲蚀,泥沙随流水汇入黄河,被流水搬运到下游(水文),由于流速变慢,逐渐淤积,形成“地上河”,造成严重水患(生态环境问题)。颗粒更小的泥沙则注入渤海,致使河口向海延伸。这一系列的过程彼此间连成一根长链,其间发生着物质、能量运动,产生多方面的生态环境效应。 二、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应用答题术语涉及事物与问题答题要素与思路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地形、地貌、水文、气候、生物、土壤各要素之间的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牵一发而动全身明确主导要素的变化由这一个要素的变化分析其他要素的变化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特征从地理位置入手,联系气候、地貌、植被、水文、土壤等要素特征,综合分析自然地理环境特征解释地理现象或成因方面的运用例如,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要从气候、地貌、土壤、生物、水文等方面分析;利用整体性原理解释桂林山水的成因,要结合气候(降水)、水、岩石、生物等方面分析分析推测某一地理现象或人类活动可能产生的影响例如,青藏高原的隆起对亚洲地理环境的影响,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亚马孙热带雨林的破坏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 对接高考【对点演练】(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Ⅲ)一般情况下,海水中的浮游植物数量与营养盐、光照、水温呈正相关,但在不同的季节、海域,影响浮游植物生长繁殖的主导因素不同。图3示意长江口附近海域某年8月浮游植物密度的水平分布。据此完成1—3题。1.夏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自西向东A.递减B.先减后增C.先增后减D.递增2.导致夏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水平分布的主导因素是A.水体营养盐B.太阳辐射C.水体含沙量D.洋流流向DC 对接高考【对点演练】(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Ⅲ)一般情况下,海水中的浮游植物数量与营养盐、光照、水温呈正相关,但在不同的季节、海域,影响浮游植物生长繁殖的主导因素不同。图3示意长江口附近海域某年8月浮游植物密度的水平分布。据此完成1—3题。3.与夏季相比,冬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A.总数量减少,密度高值区向陆地方向移动B.总数量增多,密度高值区向外海方向移动C.总数量减少,密度高值区向外海方向移动D.总数量增多,密度高值区向陆地方向移动A 对接高考【对点演练】(2019·全国卷Ⅰ)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随着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北移,地中海不断萎缩,里海从地中海分离。下图示意里海所在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板块运动导致的山脉隆起改变了区域的地貌、水文和气候特征,分析这些特征的变化对里海的影响。山脉隆起,里海与海洋分离,形成湖泊(湖盆)。山脉隆起,导致里海汇水面积缩小,湖泊来水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山脉隆起,阻挡湿润气流,导致干旱,推动湖泊向内陆湖演化。 三、厄尔尼诺与拉尼娜 三、厄尔尼诺与拉尼娜1.沃克环流(1)定义:赤道附近大洋东西两岸之间东西方向的热力环流信风海水向西运动东岸冷海水补充西岸暖流堆积气流下沉气流上升热力环流(2)成因: 三、厄尔尼诺与拉尼娜太平洋中、东侧:晴朗、干燥;海温低。太平洋西侧:多雨、湿润;海温高。1.沃克环流—正常状况的大气环流 三、厄尔尼诺与拉尼娜2.厄尔尼诺现象(“圣婴”)①时间:圣诞节前后(12月25日)②定义:有些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的海面温度异常升高的现象。距平值 三、厄尔尼诺与拉尼娜赤道附近海区暖水向南入侵东南信风减弱东太平洋沿岸东太平洋表层水温海水上升流营养物质鱼类、鸟类西太平洋表层水温西太平洋沿岸赤道逆流增强盛行气流盛行气流③厄尔尼诺的成因及影响升高上升暴雨成灾洪水泛滥死亡减少减弱干旱少雨降低下沉 三、厄尔尼诺与拉尼娜3.拉尼娜现象(1)定义:与厄尔尼诺相反的现象,指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的海面温度异常降低的现象(与厄尔尼诺现象正好相反)沃克环流增强太平洋东西岸的温度差异增大 三、厄尔尼诺与拉尼娜(2)拉尼娜现象产生的影响太平洋东岸:旱灾加剧----增强的下沉气流控制而成太平洋西岸:引发洪涝灾害---增强的上升气流控制而成与厄尔尼诺的关联性:一般发生在厄尔尼诺现象之后 三、厄尔尼诺与拉尼娜厄尔尼诺现象对全球及我国气候的影响1、台风减少2、南方长江中下游暴雨成灾、北方干旱少雨3、暖冬凉夏拉尼娜现象对全球及我国气候的影响1、台风增多2、冷冬热夏,大范围的暴雪 【建立知识联系网】 【练习检测】(2018·海南卷)历史上,黄河输沙量居世界大河之冠。近几十年来,我国重点开展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并在黄河上修建水库,使下游年均来沙量大幅减少。治理前后黄河下游来沙量的变化充分反映了“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1.在黄土高原治理中植树种草的主要目的是()①固定表土②减少径流③沉积泥沙④降低风速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2.修建水库不仅可以拦截泥沙,还可以放水冲沙,以减少下游河床淤积。冲沙效果最佳的水库放水方式是()A.洪水期持续放水B.枯水期持续放水C.洪水期集中放水D.枯水期集中放水3.“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蕴涵的地理原理主要是()A.水循环与水平衡原理B.陆地水体相互转化原理C.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D.地理环境地域分异原理ADC 【练习检测】极地或高山冰川退缩区形成的冰川裸地是研究植被原生演替的理想场所。海螺沟冰川退缩区(29°34′N,102°59′E)位于贡嘎山东坡,青藏高原东南缘,在长达2km的范围内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从裸地到先锋群落再到顶级群落的连续植被原生演替序列。下表示意海螺沟冰川退缩区不同演替阶样地植被特征。4.海螺沟冰川退缩区,种间竞争力最强的树种是()A.川滇柳、冬瓜杨B.云冷杉、沙棘C.冬瓜杨、云冷杉D.沙棘、川滇柳C 【练习检测】极地或高山冰川退缩区形成的冰川裸地是研究植被原生演替的理想场所。海螺沟冰川退缩区(29°34′N,102°59′E)位于贡嘎山东坡,青藏高原东南缘,在长达2km的范围内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从裸地到先锋群落再到顶级群落的连续植被原生演替序列。下表示意海螺沟冰川退缩区不同演替阶样地植被特征。5.在植被原生演替过程中()A.植被郁闭度升高B.地表径流流速加快C.气温日较差增大D.土壤发育趋于成熟D 【练习检测】极地或高山冰川退缩区形成的冰川裸地是研究植被原生演替的理想场所。海螺沟冰川退缩区(29°34′N,102°59′E)位于贡嘎山东坡,青藏高原东南缘,在长达2km的范围内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从裸地到先锋群落再到顶级群落的连续植被原生演替序列。下表示意海螺沟冰川退缩区不同演替阶样地植被特征。6.与同一演替阶段北美冰川退缩区相比,海螺沟冰川退缩区单位面积植被生物量大是由于海螺沟()A.生物群落结构较稳定B.水分和热量条件较好C.植物的种类复杂多样D.人类活动干扰程度小B 【练习检测】(2021年河北省高考真题)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陕北延安至榆林间的森林草原区(图1)黄土丘陵沟壑地貌发育,图2为该区自沟壑底部到丘陵顶部自然植被分布的典型剖面示意图。长期的坡面耕作打破了生态平衡。1999年以来,该区域实施了大规模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大范围坡耕地转为林草地,在植被覆盖率提高、水土流失减弱的同时,坡面林地土壤也出现了明显干燥化趋势,给林木正常生长带来潜在威胁。(1)据图1分析该区自然植被空间分异的原因。(2)说明该区坡面林地土壤干燥化过程。(3)提出该区植被合理配置的原则与途径。 【练习检测】(2021年河北省高考真题)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陕北延安至榆林间的森林草原区(图1)黄土丘陵沟壑地貌发育,图2为该区自沟壑底部到丘陵顶部自然植被分布的典型剖面示意图。长期的坡面耕作打破了生态平衡。1999年以来,该区域实施了大规模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大范围坡耕地转为林草地,在植被覆盖率提高、水土流失减弱的同时,坡面林地土壤也出现了明显干燥化趋势,给林木正常生长带来潜在威胁。【答案】(1)该地位于黄土高原地区,沟壑纵横,地势起伏大,水热变化大;谷地蒸发量小,土壤含水率高,土壤肥沃,以落叶阔叶林为主;坡面坡度大,水土流失严重,蒸发量大,植被以疏林草原为主;坡顶海拔高,水热条件差,植被以低矮的灌木丛和草本植被为主。(2)退耕还林还草导致该地植被覆盖率增加,森林大量吸取地下水,导致地下水资源短缺;坡面含水量下降,林地稀疏,地面接收太阳辐射增多,使蒸发加剧,土壤变干,森林退化,含蓄水源能力降低,加剧土壤的干燥化。(3)植被合理配置应符合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水土资源分布的差异,谷底水土资源丰富以林地为主;山坡蒸发量大,水土流失严重,应以耐旱的草本植物为主;山顶水热较为缺乏,应发展耐寒、耐旱的草本和灌木为主。 课程结束课程结束THANKYOU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