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高高一子路曾皙侍坐教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职高高一子路曾皙侍坐教案

ID:938455

大小:10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22-03-10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目标理解Ø了解孔子及《论语》,掌握常见文言词语“方”“如”“与”等字的意义及用法。Ø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结合语境准确理解词句,领会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特点,提高理解能力。Ø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和高超的教育艺术,激发阅读《论语》的兴趣。Ø品味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的性格及孔子的评价标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学建议建议一:采用诵读领悟法*教学过程建议:1.围绕本单元教学重点,从诵读入手,借助多媒体辅助手段,通过诵读、研讨,体会作品语言,理解词句,领悟人物性格,提高理解能力。2.为了更好的理解课文主旨,理解孔子的思想和主张,课前可要求学生通过网络等途径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初步了解孔子及《论语》。*示例:一、导入在历史的长河里有这样一个课堂,一位大师和一群富有个性的学生,一场著名的对话,一个永恒经典的情境,一个给人无穷回味和浮想联翩的教育场景,这就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个课堂,感悟作为教育家、思想家的孔子,感悟经典。二、朗读感知(一)教师范读或听示范朗读,整体感知课文。诵读提示:读好文言文,要做到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诵读要领:语速缓慢,以显古诗文的雍容之风;语调悠长,以彰古诗文的典雅之气。(二)练习朗读1.自由朗读,并正音正字,注意读准句读。毋(wú)乘(shèng)馑(jǐn)俟(sì)甫(fǔ)铿(kēng)莫(mù)与(yǔ)句读:由也/为之赤也/为之小。2.按正确的读音齐读。三、深入朗读1.学生默读,找出孔子与学生之间的谈志论趣的语句。2.学生再自由朗读,体会学生述志与孔子评志的不同,探讨人物的性格特点。3.教师进行朗读指导,学生逐段逐句地体会、揣摩朗读。教师指导示例A、孔子:“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日:‘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朗读指导:读时体现出孔子的循循善诱可敬可亲。B、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朗读指导:朗读时既要体现子路轻率、鲁莽,也要体现出他自信,有抱负,具有政治、军事方面的才能,所以语气要读得肯切有力,节奏也要明快。C、冉有“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朗读指导:冉有是一个有理想而态度谦逊的人,读时语气温和但有力。D、公西华:“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朗读指导:读时体现出公西华谦虚谨慎而善于辞令,语速较快但语气委婉。E、曾晳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欲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朗读指导:要读出曾皙的洒脱高雅、卓尔不群,语调要抑扬顿挫,语气悠然,语速不快不慢。提示:孔子对每一个学生的评价态度不同,因而在语气表达上也应有差异。4.分小组朗读,或男女分组朗读,进一步体会人物性格。5.演读:分角色朗读,力求读出人物各自的语气和特点。四、温习咏读1.再一次听范读,体会人物各自的性格特征和朗读的表达技巧。2.自由朗读或背诵。3.读温习,结束。建议二:采用问题探究法、研讨学习法*教学过程建议:1.字词句的理解,教材中有比较详细的注释,重点可以放在文意的理解上,教师通过巧妙的问题设计,让学生在探讨问题过程中了解人物性格,从而更好地把握孔子的思想。2.教学中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教育思想。通过师生的互动,激发学生阅读《论语》的兴趣,品味人物不同的性格和志向,了解孔子的评价标准,了解孔子思想及高超的教育艺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3.引导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合作讨论等方法,准确理解文中的重点字、词、句,并能归纳、整理。4.引导学生收集整理相关的背景材料,引导学生结合孔子的生平,通过讨论理解文中的政治思想和政治主张。*示例:一、布置课前预习,让学生带着问题了解孔子及《论语》。(一环节可将学生分成两个大组,分别查找相关资料,讨论后选代表发言,其他同学作补充。)预习题目设置:(1)《论语》是哪个学派的经典著作?什么体裁?有什么特点?(2)孔子的思想主张有哪些?政治上,主张礼治,反对法治。经济上,维护西周的田赋制度,反对封建田赋制度。礼制上,维护等级制度,主张“克己复礼”“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伦理上,主张“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哲学上,主张天命观。教育上,主张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等等。品德上,做到“宽、耻、信、敏、惠、温、良、恭、俭、让”。二、研读课文,分析人物性格。(这一环节可以学生读、说为主,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分析、讨论、发言,学生小结,老师总结。)1.本文共提到了哪几个人?(引导学生看教材注释,然后教师用提问等方式,补充关于这四个人的知识)2.用原文说说四个弟子的“志”,即政治理想有何不同?3.从四个弟子的言谈中可以看出他们的性格特征有什么不同?4.孔子对他们又有什么不同的评价?5.孔子为什么要“与点”呢?这是一个很难让学生理解的问题,而弄清这个问题,必须对孔子的“礼治”,即以礼治理国的思想要有所了解。可以启发学生从剖析曾皙的回答开始去理解。(提示:“莫春”,阴历三月,即阳历四月,“舞雩”,鲁国的祈雨台。王充在《论衡》中解释曾点的所述是一种祭祀仪式,即舞雩的仪式。《礼记》中也有解释:“舞雩,祭水旱也。”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曾点所意是在春天水旱时,率领人们行祈雨礼,以求得丰年,从而进一步实现他的治国理想。看来,只有曾皙真正了解老师的意图,结合“国情”,既陈述了自己的具体治国措施,又灵活地将老师的“礼治”思想体现出来,这样的弟子,又怎能不博得老师的赞赏呢?)6.你认为孔子是一个怎样的老师?三、学生质疑问难,拓展讨论1.你更喜欢孔子学生中的哪一位?为什么?2.你的志向是什么?你将如何实现自己的志向?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2.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等文言知识。能归纳文中的文言现象,并准确翻译文中语句。3.能根据语言特点,把握文中所展现的鲜明的人物个性,欣赏文中通过语言、动作展现人物性格的写法。4.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和高超的教育艺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学重点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等文言知识。能归纳文中的文言现象,并准确翻译文中语句。2.能根据语言特点,把握文中所展现的鲜明的人物个性,欣赏文中通过语言、动作展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和高超的教育艺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学难点理解孔子为何“哂”由而“与”点。从而体会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主张。™教学方法诵读法、研讨法、讲析法、点拨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如果你想了解中国的历史,你就不能不了解孔子;如果你想研究中国的文化,你就不能不研究《论语》。它是中国文化的一座宝库,它那博大精深的思想,历经千年不朽。1998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集会巴黎,发表宣言说:“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让我们一起走近孔子,去沐浴他那神圣的智慧之光吧!二、知(了解背景)了解有关文学常识,课前让学生查找资料了解孔子及《论语》的相关内容。课上学生发言,老师点拨。(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有侧重点的选择一些内容进行介绍,幻灯片放映)师:孔子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为人类留下了一笔丰富的精神财富。他的教育思想至今仍然实用。同学们,你们知道孔子有哪些教育思想和观点?明确:“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循循善诱”、“温故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诵(整体感知)1.录音或教师范读,整体感知。2.引导学生正字正音,齐读,把握字音和节奏。重点字词读音及句读曾皙(xī)哂(shěn)舞雩(yú)铿(kēng)尔小相(xiàng)比(bǐ)及冠(guàn)者喟(kuì)然亦各言其志/也已矣。异乎/三子者之撰。3.引导学生对照注释默读课文,结合注解整体把握文意(讨论交流后,教师点拨。) 点拨:本文记叙的是孔子和学生们关于立志的谈话。文章先写孔子启发学生谈自己的志向,再叙子路、冉有、公西华等人谈自己的志向,最后写孔子对三人志向所作的评论。孔子问志,四个学生的回答,从表面上看来,似乎是有所不同,其实都是以“礼治”为中心、为目的的。四、译(掌握字词句)小组合作讨论,明确重点字词句,写成纸条,教师有选择地采用实物投影的方式,由写纸条的小组推荐一名同学对重点字、词、句加以讲解,教师点拨、纠错。教师可适当提示下列重点字、词、句(在课文注释“基础”上补充,投影)1.重点字、词居则曰(闲居,指平时在家的时候)摄乎大国之间(同介词“于”,在)求也为之(主谓之间,语气词,不译)端章甫(“端”“章甫”都是名词用作动词)风乎舞雩(名词用作动词,吹风)为之小(双宾语结构,“之”“小”都是“为”的宾语)2.重点语句(学生口译)a.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即“不知吾也”,不了解我们。b.如或知尔——如果有人了解你们。c.异乎三子者之撰。d.夫三子者之言何如?e.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f.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g.则何以哉——你们打算做点什么呢?h.加之以师旅——有别国军队来侵略它。“以”,介词,由于。五、构(把握思路)整体把握文意结构和思路。第一部分(第1段):问志第二部分(“子路率尔”——“吾与点也”):述志第三部分(“三子者出”——文末):评志如果分两层,将一、二合为一部分也可以。六、析(研讨性学习)设计一:(启发式)咏读课文,分角色朗读体会几个人物不同的性格。 (一)问志与述志1.子路有何性格特征?从哪些词看得出来?直爽、豪放、自负。通过副词“率尔”就可看出说话不假思索,夸耀,说明他素怀大志。2.朗读时应如何表现?请一位同学读一下子路的话,要把他自负的神情态度读出来。明确:读时语气果断3.孔子很赞赏曾皙的志向,作品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来表现,他是怎么谈自己的志向的?请一位同学先读一读。明确:“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4.比较一下子路与曾皙,性格上有何不同?(讨论)明确:子路比较性急、直率,而曾皙则显得文质彬彬,自然洒脱。5.找一下哪些动词能体现曾皙的洒脱?舍、作、浴、风、咏。6.曾皙的回答不同于其他几位,没有直接回答自己有什么才能,胜任什么样的工作,而是描绘了一幅春日郊游图,非常形象。从中可以看出他向往什么样的生活?明确:大同世界,悠闲自在。在这种生活图景中寄寓了曾皙淡泊的情怀。7.再来看看冉有和公西华,他们性格上有什么共同点?又有什么不同?明确;都谦虚。冉有在孔子点名后才开口,且出言谨慎。冉有刚说“方六七十”,马上觉得有些夸张了,可能会引起孔子的不快,所以又改为“如五六十”,而且说自己治理的话,仅能“足民”,至于礼乐,需要其他高明之士。公西华更为谦虚。他是个外交家,但他却说自己做不了什么事,希望能有学习的机会。(此处可把中西文化进行比较,谈谦让)(二)评志咏读课文,体会孔子对弟子的评论。1.孔子评子路(投影)“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这里既有对子路的肯定,也有批评,那么肯定的是什么?批评的是什么?(引导:到文中找答案,男同学齐读这段文字,提示注意朗读要领)明确:批评“其言不让”,为何?“千乘之国”说明其抱负宏大;“摄乎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极言自己有非凡的治国才能。肯定他的“为国以礼”,即用礼来治理国家,是儒家为政的核心。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2.孔子评冉有(投影)“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其中暗含老夫子的什么意思?(也到文中找答案,请女生齐读,提示与男同学竞争,并注意朗读要领)明确:他所治理的当然是国家,治国就应当“以礼”。他不必如此谦逊“如其礼乐,以俟君子。”3.孔子评公西华“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为何说“庙会同,非诸侯而何?”(找个别同学读,提示注意朗读要领)明确:肯定“宗庙会同”也是国家政事。“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暗含何意?明确:鼓励他勇挑重担。公西华是当时的外交家,《 论语·雍也》一章中说“子华使于齐”他通晓礼仪,善于独立思考。4.孔子评曾皙“吾与点也!”好象他没有谈到治国的问题,似乎只不过是描写了一幅“春游图”,为何孔子说“吾与点也”?大家自由讨论后请同学回答,只要有道理就给予肯定。明确:(有两种说法)⑴当时社会动乱,诸侯“争于力”,战乱频频,诸侯国内部,尤其是大国内部十分混乱,权臣间或强大氏族间的你吞我杀,互相兼并,甚至权倾朝野。鲁昭公和鲁哀公就曾经流亡国外,客死他乡。所以孔子称之为“礼崩乐坏”的时代。因而孔子政治上主张“礼治”,即以礼治理国家。他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合乎礼的制度。以此来安定社会,在此基础上再求得百姓富庶,然后施以教化,《论语·子路》一章中说,人口稠密之后,就富之教之,“为国以礼”。曾皙所描绘的一副其乐融融的景象就是社会安定、国家自主、经济稳定、天下太平,每个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人生的那种大同和谐社会。曾皙所表达的正是孔子所期望的境界。所以“与点”。⑵孔子一生为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周游列国,但到处碰壁,不为所用,晚年恬退避世的思想很突出。《史记•孔子世家》中说:“鲁终不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曾点“求为政”之意正合孔子恬退避世之心,故孔子“与点”。曾点的志向正和孔老夫子一生竭力追求的教化百姓理想是一样的,故孔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齐读,加深领会,注意咏读要领。(三)体会孔子形象1.孔子为什么不直接问“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而是先从自己谈起?学生看第一段,请个别学生朗读。明确:先从自己谈起,把自己摆在了与学生平等的地位,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下面的提问作出铺垫。体现了孔子态度谦和、亲切,循循善诱的教风。2.还有其他地方表现出孔子这一教风吗? 明确:“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鼓励曾点说出自己的想法。小结:孔子是一个既热情而又严格的老师——态度谦和、亲切,批评含蓄,耐心地诱导、热情地鼓励;既是教育家又是思想家——因材施教,善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高屋建瓴。他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高超的教学艺术,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平易近人。一开口说话,就显得温文尔雅,打消学生发言的顾虑,“以吾一日长乎尔,勿吾以也”,充满对学生的热爱与期望。②因势利导。孔子针对弟子平时爱发“不吾知也”牢骚的话,提出“如或知尔,则何以哉”的问题,针对性强。③启发得法。在子路、冉有、公西华各述其志后,曾皙感觉自己的志向与其他三位差别大,不想发表意见。孔子便说:“何伤乎?亦各述其志也!”促使曾皙敢于畅谈自己的理想。④评价得体。对子路的发言,“夫子哂之”;对曾皙的发言,“吾与点也”。当四个学生述志后,孔子进行总结,他高屋建瓴地将他们的发言上升到“礼治”,上升到与治国有关的高度,肯定了主流,指出了不足,很有指导意义。设计二:讨论式分组讨论下列问题,各自完成表格的填写。A组:(表格一)1.四弟子各自怎样述志的?从中可以看出他们各自有怎样的性格?2.课文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方法是什么?3.你从四个“青年学生”身上受到哪些启发?——明确:详见表格内容。B组:(表格二)1.孔子是怎样评志的?2.孔子为什么要“与点”呢?从中可以看出孔子有怎样的政治思想?3.孔子的教育艺术怎样?概括本文中的孔子形象。——明确:详见表格内容。表格一:人物述志性格描写方法启示子路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治理“千乘之国”——从政有抱负,坦诚,但性格比较鲁莽、轻率、自负。神态、语言描写 让学生畅所欲言。如,现代社会恐怕更需要子路对自己的自信,以及他敢创敢拼的勇气。但是谦虚仍然是美德。冉有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治理“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敦厚、谦虚语言描写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从政公西华愿为小相“宗庙之事,如会同”——从政谦恭有礼,娴于辞令。忍让、虚心语言描写曾皙莫春者……咏而归。异乎三子者之撰淡泊于功名、从容不迫。豁达、洒脱、自得动作、神态、语言描写表格二:人物对象孔子态度孔子评志子路哂之“其言不礼”赞成他的治国志向,但认为他不够谦虚。冉有叹之“求则非邦也与?”没有正面加以评论,但可以看出是满意的。公西华惜之“赤则非邦也与?”“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赞成他的治国志向,肯定他的谦虚态度,但认为他低估了自己完全可以担任更重要的工作。曾皙与之“吾与点也!”与孔子的观点相同,得到孔子的赞扬。孔子形象:A、是一个既热情而又严格的老师。态度谦和、亲切,批评含蓄,耐心地诱导、热情地鼓励。B、是一个既有抱负又充满苦闷的活生生政治家形象。孔子本来是问他的弟子在政治上怎样施展自己的抱负,曾皙却讲了一通投身自然怀抱的恬然乐趣。孔子“喟然”赞许。这表现了孔子思想上的矛盾。孔子一生,其思想的主导方面是积极用世的,他周游列国,希望按其“仁”的观点对当时的政治作一些改良,但却四处碰壁。七、引(拓展延伸)体会“言志”问题设计:1.你更喜欢孔子学生中的哪一位?为什么?2.你的志向是什么?你将如何实现自己的志向?3.读了此文,结合你的学习,体会到什么借鉴意义?受到哪些启发?八、结 一篇短文,如此生动而丰富。其言微,其旨大。本文如同《论语》的其他篇章一样,是论述孔子的思想和学问的。但是思想和学问的传播,不是靠空洞的说教,而是借助于特有的形象。本文通过孔子和四个弟子一次十分融洽的谈话,表现了孔子的政治抱负和追求。作者在记述孔子的抱负和理想时,不仅记录了孔子和四弟子各人的言行,更重要的是刻画了一组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无论是子路的直率、自负,冉有的敦厚、谦虚,还是公西华的忍让、虚心,曾皙的豁达、洒脱、自得,孔子的循循善诱,都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今天读来,人物依然如在目前。九、布置作业:随笔“难忘的教诲”写作训练,要求:通过语言描写表现人物特征。教学资料关于孔子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鲁国人,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幼年丧父,鲁定公时,曾任鲁国大司寇,后来私人办学,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还在晚年整理“六经”(《诗》《书》《易》《礼》《乐》《春秋》)。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自汉代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封建统治者一直把他当作圣人。他又是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影响深远,以至于今。孔子的思想主张:·主张礼治,反对法治·反对封建的田赋制度,维护西周以来的田赋制度·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即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奴隶制的等级制度。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脚。”·主张克己复礼。《论语·颜渊》记载:“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又问克己复礼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在伦理思想方面主张仁。曾子曾以忠、恕二字概括仁的含义。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哲学上,孔子主张天命观。一次他受到匡人的围困,说:“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阳货》)他把恢复周礼看作是自己的历史史命。·在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在品德方面,他主张“宽、耻、信、敏、惠、温、良、恭、俭、让”等。 ™关于论语《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揖录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宋儒将它与《大学》《中庸》和《孟子》合称为“四书”。在行文中称孔子学生的字,那是表示对他们的尊敬,而孔子招呼他们时,就直呼其名,称呼中透出几分亲切。《论语》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的影响。™对孔子及《论语》的评价:1.[锡兰]L·A·贝克在《东方哲学的故事》对孔子的评价:“……在孔子身上,人们看到了理想中的完人、君子、道德高尚者,也即他所如此经常勾勒,如此经常地以深深的挚爱当作中国之希望的理想人格的化身……孔子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如果说中国有一种根本的立国精神,能够历久不变,能够浸润于全民族的生命之中,又能够表现中华民族之独特的伦理价值的话,这无疑是中国的儒家思想。”“讲儒家,就先要讲孔子──孔子是奠定中国儒家的思想的人,也是把中华民族所有的优长结晶为一个光芒四射的星体而照耀千秋的人。”2.冯友兰先生曾在《中国哲学简史》中高度评价孔子:“孔子是中国的第一位私人教师,他创立了中国古代第一个私家学派—儒家,他的思想对中国乃至周边地区的文化影响深远。”对于《论语》的评价:“以我之见,应该把《论语》作为所有上大学的年轻人的必读书,如果这能够实现,那么每个伟大民族的最伟大人物的最伟大的思想,就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了。《论语》读本应放在那些把个人的和民族的最高伦理价值上的进步看作最可珍贵的一切男人和女人伸手可及之处。”™对《侍坐》的评论:《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写孔子和四位弟子在一起,纵谈自己的志向,不但有简单的情节,有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文学色彩较浓,而且简练含蓄的语言中蕴涵了高超的教育艺术,可贵的创新精神和探究问题的意识,教育意义也很大,是文学性与教育性兼备的精彩篇章。此篇的文学性突出表现在能扣紧每个人的性格特点来刻画人物,五个人的言行都合乎各自的个性、身份、志趣、教养。™类文赏读: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译文: 季氏将要攻打附庸国颇臾。冉有、子路两人参见孔子,说道:“季氏将对颛臾使用武力。”孔子说:“冉求!这难道不应该责备你吗?颇臾,先王曾经任命他主持东蒙山的祭祀,而且它处在我们鲁国的疆域之中,这正是跟鲁国共安危的藩属,为什么要去攻打它呢?”冉有说:“那个季孙要这么千,我们两人都不想呢。”孔子说:“冉求!贤人周任有句话说:‘能够施展自己的力量就任职;如果不行,就该辞职。’比如瞎子遇到危险,不去扶持;将要摔倒了,不去搀扶,那又何必用助手呢?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犀牛从栅栏里逃了出来,龟壳美玉在匣子里毁坏了,这应责备谁呢?”冉有说:“颛臾,城墙坚固,而且离季孙的采邑费地很近。现在不把它占领,日后一定会给子孙留下祸害。”孔子说:“冉求!君子讨厌那种避而不说自己贪心却一定另找藉口的态度。我听说过:无论是有国的诸侯或者有家(封地)的大夫,不必担心财富不多,只需担心财富不均;不必担心人民太少,只需担心不安定。若是财富平均,便没有贫穷;和平相处,便不会人少;安定,便不会倾危。做到这样,远方的人还不归服,便发扬文治教化招致他们。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心。如今仲由和冉求两人辅佐季孙,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用文治教化招致;国家支离破碎,却不能保全;反而想在国境以内使用武力。我恐怕季孙的忧愁不在颛臾,却在萧墙里面。”™孔子世家(节选)《史记·孔子世家》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鲁复善待,由是反鲁。鲁昭公之二十年,而孔子盖年三十矣。齐景公与晏婴来适鲁,景公问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以此取之,虽王可也,霸小矣。”景公说。孔子年三十五,而季平子与郈昭伯因斗鸡故得罪鲁昭公,昭公率师击平子,平子与孟氏、叔孙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师败,奔于齐,齐处昭公乾侯。其后顷之,鲁乱。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景公问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岂得而食诸?”孔子年四十二,鲁昭卒于乾侯,定公立。其后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之。由中都宰为司空,由司空为大司寇。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有喜色。人曰:“闻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孔子曰:“有是言也。不曰‘乐以下人’乎?”于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①颜氏女:据《礼记·檀弓》说,名征在。②野合:据《索隐》、《正义》解释,叔梁匕与征在成婚时已超过六十四岁,而征在岁数尚小,二人年龄相差悬殊,此种婚姻在当时不合礼法,故谓野合。③圩(wéi,维)顶:形容人头顶四周高,中间低,呈“凹”字形。圩,洼田四周的埂。④料量平:料,计算。量,量具。平,公平,精确。⑤司职吏:管理牧场的小官吏。⑥畜蕃息:牲畜繁殖兴旺。⑦五羖(gǔ,古):指五羖大夫百里奚。百里奚原为虞国人,晋攻虞,为晋所俘,作为陪嫁臣随秦穆公夫人即晋公子夷吾的姐姐入秦,后逃离秦国,在宛地被楚国人捉住。秦穆公以贤,用五张羊皮把他赎回,任为大夫,故云。羖:黑色公羊。⑧累绁(xiè):同“缧绁”,绑人用的绳索,引申为拘禁。⑨齐处昭公乾侯:齐国把昭公安置在乾侯这个地方。处:安置。 ①行摄相事:担任理相。相,指处理政务的最高行政官。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