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知识整理一、文学文化常识归有光(1507~1571):字熙甫,又字开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江苏昆山人,世称“震川先生”,明代著名文学家,散文源出于《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家,是“唐宋八大家”与清代“桐城派”之间的桥梁,被称为“唐宋派”。他提倡“独出于胸臆”,强调真实感情,风格朴实,被誉为“明文第一”,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对“桐城派”影响很大。“志”与“记”:志,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性质与“记”相似,但“记”通常用以记“事”或“物”,如范仲淹《岳阳楼记》、欧阳修《醉翁亭记》、苏辙《黄州快哉亭记》等等;“志”则大都用以记录人物事迹,如墓志、人物志等等。项脊:地名。归有光的远祖曾居住在江苏太仓的项脊泾。作者把自己的书斋名题为“项脊轩”,含有怀宗追远之意。一说它窄小,如在人的颈背之间。三五之夜:农历十五的夜晚。(古诗文中常用两个数字相连而相乘的方法指代某个年龄或日期,类似有“二八佳人”)束发: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束发指孩童时代。先大母、先妣:“先大母”,已去世的祖母。在称谓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长一辈。在称谓前加“先”表已死去。“先妣”指已去世的母亲。《礼记》“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嫔。”故去世的父亲称“先考”,去世的母亲称“先妣”。闺:一般指宫中小门或内室。“闺”字常和女子有关,没结婚的女子称“闺女”,女子的住室称“闺房”。文中“中闺”指内室或妇女的卧室。二、古今异义室仅方丈一丈见方..往往而是到处、处处..余久卧病无聊精神无所依靠..瞻顾遗迹旧日事物..余自束发指儿童时代..三、通假字而母立于兹(“而”通“尔”,你的)垣墙周庭,以当南日(“当”通“挡”,抵挡)四、词类活用1.名词用作动词乳二世(乳,用乳汁喂养)客逾庖而宴(宴,用饭)执此以朝(朝,上朝)吾家读书久不效(效,取得效果,此指考取功名)垣墙周庭(垣墙,砌上围墙)2.名词用作状语雨泽下注;使不上漏(下,朝下,上,从上面)精品文档交流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1页,共6页-----------------------
前辟四窗(前,在前面)东犬西吠(西,朝西)小鸟时来啄食(时,常常)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手,亲自)3.形容词用作名词多可喜,亦多可悲(喜,高兴的事情;悲,悲伤的事情)4、形容词作动词借书满架(满,装满)五、特殊句式1.判断句1)此吾祖太常公宣德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2)轩东故尝为厨3)项脊轩,旧南阁子也4)妪,先大母婢也2.省略句(1)省主语日过午()已昏人至()不去吾儿,()久不见若影(2)省谓语明月()半墙(3)省宾语使()不上漏顾视无可置()者(4)省介词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垣墙()周庭3.倒装句介词结构后置1)杂植兰桂竹木于庭(在庭院里种兰桂竹木)2)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在这里居住)3)室西连于中闺(与中闺相连)4)鸡栖于厅(在厅里栖息)5)其制稍异于前(跟以前不同)4.被动句(意念被动句)得不焚(能够不被焚毁)六、一词多义精品文档交流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2页,共6页-----------------------
始从轩前过(前面,形容词)室始洞然(才,方才,副词)之庭中始为篱,已为墙(起初、起先,副词)顷之,持一象笏至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调过整音节,助词)日过午已昏(超过,动词)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助词,的)大母过余曰(访,探望,动词)他日汝当用之(代象笏,代词)置西顾视无可置者(放置,动词)东犬西吠(向西边,副词)内外多置小门(设置,动词)室西连于中闺(⋯⋯的西边,形容词)而得余扃牖而居(连词,表修饰,无义)不能得日(得到,获得,动词)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但,表转折,连得不焚(能,能够,助动词)词)已往往而是(表修饰,相当于“地”,连词)日过午已昏(已经,副词)某所而母立于兹(你,你的,代词)已为墙(已而,不久,副词)为当始为篱,已为墙(是,动词)以当南日(挡住,动词)轩东故尝为厨(作,动词)他日汝当用之(应当,应该,助动词)庭中通南北为一(成为,动词)然吾从板外相为应答(替、为,介词)室始洞然(⋯⋯的样子,词尾)以然余居于此(然而,但是,连词)以当南日(用来,介词,表目的)书以手阖门(用,介词)借书满架(书,书籍,名词)能以足音辨人(凭借、根据,介词)或凭几学书(字,文字,名词)执此以朝(连词,承接)食谓小鸟时来啄食(食物,名词)且何谓阁子也(叫作,动词)欲食乎(吃,动词)妪每谓余曰(告诉,动词)大日先大母婢也(大母,指祖母)以当南日(太阳,名词)大类女郎也(很,非常,副词)不能得日(阳光,名词)所日过午已昏(太阳,名词)某所而母立于兹(地方,处所,名词)先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所字结构)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以前,名词)从先大母婢也(去世的,形容词)吾从板外相为应答(由,自,介词)前从余问古事(向⋯⋯学习,介词)前辟四窗(名词作状语,在前方,行为方自向)余自束发(从,由,介词)精品文档交流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3页,共6页-----------------------
自语曰:“⋯⋯”(自己,代词)吾妻归宁(回,返回,动词。归宁,出嫁的女儿会娘家探望)归吾妻来归(女子出嫁,动词)七:重点句子的翻译1、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翻译:可是我在这里居住,有很多高兴的事情,也有很多令人悲伤的事情。在这以前,院子南北相通,是一个整体。等到叔父们分家以后,室内外设置了许多小门,隔墙到处都是。东家的狗对着西家叫,客人得越过厨房去吃饭,鸡在厅堂内栖宿。庭中开始是用篱笆隔开,后来是又用墙隔离,总共变动了两次。2、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翻译:这位老婆婆,是我已故祖母的奴婢,在我家曾用乳汁喂养过两代人,母亲在世时对待她很好。3、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翻译:我的孩子,好长时间没看到你的影子。为什么整天默默地在这里,很像个女孩子?4、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翻译:这是我祖父太常公在宣德年间拿着去朝见皇帝用的,日后你应当用到它!5、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翻译:项脊轩共遭遇过四次火灾,能够没有被焚毁,大概是有神灵保护的缘故吧。6、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翻译:我已经作了上面这篇志,过了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来,她时常到轩中,向我问及一些历史故事,有时依凭几案学习写字。妻子回娘家去省亲,回来以后转述她的小妹妹精品文档交流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4页,共6页-----------------------
们的话说:“听说姐姐家里有阁子,那么什么叫阁子呢?”以后过了六年,我的妻子去世,项脊轩逐渐破败,也没有修理。此后又过了两年,我长久卧病在床,精神空虚、无所依靠,就派人再次修缮南阁子。那格式和样子和以前稍有不同。然而从那以后我长期羁留在外,不常回到轩中居住。7、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翻译:庭院中有一棵枇杷树,是我妻子去世的那一年她亲手种下的,现如今已经高高地矗立着,枝叶繁盛,像一把撑开着的巨伞一样了。1)托物寄情的表现手法。项脊轩牵系着归家的几代人,而且都是作者最思念的人;项脊轩牵系着作者和家族的许多事,轩的变迁反映了家族命运的变化;轩是作者喜悦与悲哀、希望与梦想的见证。文章处处写项脊轩,实际上是处处在写作者自己的感情,小屋成了全文思想感情的一个绾结,成为抒发内心感受的一个触发点。作者对自己的书斋项脊轩的无限眷恋的感情,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无论写景、叙事或抒情,看来似乎信手拈来,散漫无章,但实际上都与项脊轩息息相关,由状物而怀人而抒情,三者融为一体,做到了形散神不散。这是本篇由于托物寄情的表现手法而形成的组织材料、安排结构的一大特点。又如结尾“庭中枇杷树,吾妻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一句,明写高高的枇杷树,暗写作者对妻子的怀念之情。高高的枇杷树一天天长大,已是亭亭如盖了,作者的怀念之情与树俱长,与日俱增,久久萦怀,永世难忘,大有“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之叹。(2)撷取细节,表情传意。作者选取一些极富情致而叫人睹之神伤、闻之心恸的生活细节,使人物形神毕肖,抒发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至爱真情。如写母亲,借老妪转述的“儿寒乎?欲食乎?”写出了一个母亲最平常亦最深情的呵护,写出了母亲的慈爱,当然也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深深的怀念的哀伤之情,细节描写,让人如闻其声,倍感亲切。又如写妻子,“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寻常生活的写照,夫妻有问有答,有教有学,志趣既然相近,伉俪间感情之融洽自可想见,当然也表达了作者对妻子的一片深情及深挚的怀念。作者就是如此抓住这些看似平常、实则感人肺腑的细节,运用传神之笔,使人物的音容笑貌、举止神态,甚至复杂的心理活动,全都跃然纸上。正是这些生动逼真的家庭琐事、生活细节,传达出亲人间的真情至爱,让人读来哀婉悱恻。(3)语言平实,情意动人。精品文档交流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5页,共6页-----------------------
《项脊轩志》中作者对一事一物一人尽皆平实说来,“不事雕饰”,用语极为清新淡雅。但正是这“不事雕饰”“而自有风”。例如写老祖母来看望和勉励“我”的场面中,作者无意于雕琢,只是依次将事情如实道来,却十分真实感人。一见面,老祖母说:“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语气亲切而又诙谐,贴切地传达出老祖母对孙子的关切、疼爱的心情。临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一个轻轻的关门动作,几句自言自语,细致地透露出祖母内心的激动、喜悦和对孙子殷切的期望。顷之,“持一象笏至”,曰:“他日汝当用之。”寥寥几笔,平淡之至,但感人至深,“令人长号不自禁”;同时也准确地勾勒出一位慈祥、平易的出身于世代官宦之家的老者的形象。【下载本文档,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更多精彩文章,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将一如既往为您服务】精品文档交流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6页,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