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随机进入式“主问题”教学设计反思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学设计的建立应当以学生为中心,视学生为认知的主体。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特别强调,在教学环节中,教师要注重情境的创设和引导学生进行协作学习,并在此基础上由学习者自身最终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这种教学理论的确立为今天的教学模式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目前,基于建构主义课堂教学设计中,得到实际运用推广的有以下几种教学模式:支架式教学模式、抛锚式教学模式和随机进入教学模式。建构主义的教学就是要为学生提供一个适合的情境,搭建一个思考的平台,这个情境就是“问题情境”,这个平台就是“问题解决”的平台。“随机进入式教学”是建构主义教学设计的一种模式,它指的是学习者可以随意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同样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多方面的认识与理解。语文教学“主问题”设计为“问题解决”的实现提供了实施途径。“主问题”
设计是我国语文教育界发扬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优良传统,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引动学生整体性、主动性阅读的最重要、最基本的问题设计。怎样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中较好地运用语文教学“主问题”教学设计策略,笔者在《项脊轩志》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中随机进入教学模式进行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尝试。《项脊轩志》是明代散文家归有光的代表作。归有光的散文往往只是记叙一些日常琐事,却写得感情真挚,细节生动,具有诗一般的意境。由于本课题的文本内涵丰富,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解读,有人用“一、二、三”三个数字为纲,串起了全文内容。借鉴特级教师邓彤老师的《项脊轩志》教学设计案例,笔者在《项脊轩志》教学的第二课时设计了这样一个主问题:“有人用‘一、二、三’三个数字为纲,串起了全文内容。你能不能根据自己对本课题的理解给这三个数字后各加上几个字来概括本课题的基本内容?你能不能说说这样概括的理由?”这篇文章写于两个时期,从开头到“殆有神护者”
,是在十八岁时写的;以下则为三十多岁以后补写的。就全篇结构来看,前一部分为主体,后面的补记进一步充实了前面的内容。前一部分,围绕项脊轩的兴废,写年轻时代自己在这里的生活、家庭的变迁以及对母亲和祖母的回忆,抒发自己或喜或悲的感情。这一部分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叙述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变化,以写景为主,字里行间倾注着的深情,这一层用“喜”贯穿;第二层叙写项脊轩的变迁,回忆母亲和祖母的往事,用“悲”贯穿;第三层叙写自己闭门苦读的情景以及小轩多次遭火未焚的事。这一层写得很简洁,是“悲”的进一步补充。后一部分(“余既为此志”至结束),补写项脊轩的变迁和逸事,主要表现丧妻前后的欢乐和悲痛的心情。对于这篇足以打动每一位读者内心柔软情愫的优美散文,完全可以用随机进入式模式组织教学,为了顺利地让学生带着课前提出的主问题随机进入思考的情境,笔者针对文本理解的不同角度作了适当点拨。比如“写作的角度”“叙事的角度”“情感的角度”等等。经过认真的研读和热烈的讨论,有同学借鉴清代梅曾亮对该文的评价“借一阁以寄三世之遗迹”总结出“一阁两境三世”;有同学从叙事的角度来思考,总结出“一个视角,两段经历,三次追忆”;有同学从生活情感的角度来加以分析,总结出“一间书屋,两代情缘,三世变迁”,有同学从写作时间的角度来加以分析,总结出“一间书屋项脊轩,两种感情成一篇,三位亲人吾所念”等等。在对“一间书屋”的讨论中,同学们总结出:课文以的书斋名“项脊轩”为标题,寄寓了归有光要博取功名,光宗耀祖,成为家族中顶天立地的顶梁柱的人生理想。
在对“两种感情”的讨论中,同学们总结出:“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是文中表现情感的过渡句,他喜在发奋读书,乐以忘忧,悲在家道中落。在对“三位亲人”的讨论中,同学们总结出:三位亲人祖母、母亲、妻子都与这书房有关系。充满着深情回忆自己生命中的三位女性。祖母自言自语的一句话:“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待乎?”反映了祖母对孙儿读书光宗耀祖的期望,而自己对此也是深有愧疚。八岁时母亲就去世了,他对母亲的印象只有靠奶娘来转述。一个孩子对母亲的印象要靠别人来转述,单就这件事本身就足以让人痛心了,更何况当年他的母亲就在这间房子旁边住着。如今,当他天天在书房读书的时候,他自然会时时想起以前那么关心自己姐弟俩的母亲了。妻子早年陪自己在书房读书,跟着自己学写字,如今妻子却去世多年,只有门前所种枇杷树随风摇曳,前后对比,自然让人体会到对妻子深深的怀念之情。显然,采用这种随机进入的方式设置“主问题”,极易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的成就感,使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切实有效,这样就对文本的把握起到了纲举目张的作用,也优化了课堂教学进程,达到了既能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又能促进教师有效教学双赢目的。(王席选甘肃省张掖二中73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