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教学目标1、理解诗文意思,把握诗文情感,背诵全文。 2、积累优美词语、句式。 3、体会他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1、背诵课文,体会文中的思想情感。 2、积累体会文中的优美词语与句式。 教学难点体会文中积极昂扬的情感特质。 教学突破将《兰亭集序》、《滕王阁序》、《金谷诗序》与本文对比,体会文中的情感特征。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投影图片投影古人宴集图片,请同学们用学过的《兰亭集序》《滕王阁序》的词语和句子来概括图片所展示的内容。 设计意图:以图片导入新课,给同学们最直观的感受,联系学过课文的词语句子,有助于理解全文意思,回顾旧知识是为了更好地学习新课文。 明确:崇山峻岭、茂林修竹、群贤毕至、一觞一咏、畅叙幽情…… 引入课文古人宴集为欢,喝酒,喝的是美酒;赏景,赏的是美景;他们也咏而歌,吟咏诗文,唱唱歌(可不像我们一路上唱的是什么《一只小雨伞》,没诗可吟,回来的路上一起大声背诵《将进酒》。)他们的宴集让今人感受到文雅才情以及纵兴释怀的欢乐,不禁让人心生羡慕之情。今天我们要去感受一下,李白和他的堂弟们的一次“夜宴”。下面让我们进入课文,感受他们的“夜宴”诗情。 二、共同协作,完成课文解读 疏通字词投影文段,疏通字词,涉及典故简单讲解。“以诗为文”语言凝练富有美感的特点;用典自然不加雕饰,灵活运用不凝滞。 归纳总结赏美景、序天伦、高谈转清、饮酒赋诗 设计意图:通过共同梳理字词,理解全文意思。 自主赏析指导前段时间我们学习李白的《将进酒》,我们共同归纳出三个赏析诗文的角度,一是作者;二是诗文反映的文化特征;三是诗文中的情感基调。今天我们就选取其中的情感基调作为赏析的方向。 三、对比探究
通过课文的解读,我们看到李白和他的弟弟们在他们的筵席上,没有轻歌曼舞,没有繁管急弦,而只是观花赏月,吟诗论文,说理谈玄,所以这是一场纯属文人墨客的集会,作者运用诗一样的语言成功地展示了一次高雅的精神盛宴,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齐读文章,感受直观的诗文情意。) 提问同学们在完成课文的解读以及诵读之后,感受一下,这篇文章的情感基调是什么样的。我们可以简单地将之归入什么性质的。(积极还是消沉的?) 明确:总体感受是积极昂扬的,同学们尝试回忆一下,之前学过的《兰亭集序》这篇课文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 明确:“既喜而后悲”,所以历来写宴饮的文章似乎都脱不了悲凉的情调: 王羲之《兰亭集序》: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结尾却“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发出“悲夫”的慨叹 王勃《滕王阁序》:呜呼!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 石崇《金谷诗序》:感性命之不永,惧凋落之无期。 孙绰《三月三日兰亭诗序》:乐与时去,悲亦系之。 陶渊明《游斜川诗序》:悲日月之既往,悼吾年之不留。 而李白写游宴,却完全摆脱了“既喜而复悲”的陈套,给人以乐观情绪的感染,与古人的同类作品相比,它别开生面,自是锦心绣口之文。 合作探究请以小组为单位,探讨一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呢? 提示:可以从时代背景、作者个人情况等方面入手 交流成果:小组之间交流成果,与老师交流体会 总结:提出最关键的一点,二者反映的情感特征不同,与时代背景有很大的关系。王羲之所处的时代是东晋,当时政治迫害严重,世人普遍存在消极感伤的特点,所以他在感慨时过境迁之后,感悟到游赏之乐便成了陈迹,欢乐和生命总是短暂,必然“终期于尽”。因此才有“岂不痛哉”“悲夫”的感慨。而李白所处的是时代是盛唐,那是封建主义达到鼎盛的时期,国力最强,民族自信最强,积极乐观的情怀充满着整个时期。而李白又是一个骨子里充满的是盛唐士人绝对的自信和自豪之情,他乐观、豁达,他认为正是因为人生短暂,才应珍视光阴,“秉烛夜游”。他认为美景是春天对自己的召唤(引导同学们用原文回答)和恩赐,他感到能和兄弟们一同歌咏,高谈,观月饮酒,是人生最大的乐趣。所以,王的《兰》虽清幽却低沉,李的《春》则是高亢与明朗相随左右。 另一角度的对比:对比王勃的《滕王阁序》,同是唐人,为何情感也不相同。(由学生自主思考,下次课提问) 四、总结全文,阅读与写作 1.阅读分发的材料,石崇的《金谷诗序》,有评论家认为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很大程度上受到《金谷诗序》的影响,你能从中找出一些佐证吗? 2.自己走过的十八年,以《春》为蓝本,摹写一次印象深刻的集会。 3.光阴的故事”为题,写一篇小作文,字数500左右,抒发你对时光的理解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