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题:①项脊,地名是作者九世祖归道隆曾居住在太仓项脊泾;轩,小屋,作者将自己的书斋题为“项脊轩”含有怀宗追远之意;②一说,言其窄小,如项脊之间,故名;③也有这样的解释,归有光从小就有远大志向,要博取功名,光宗耀祖。从项脊两字字面理解,归有光要成为家族顶天立地的脊梁。志,记也,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项脊轩,书斋名,是作者家中的一个只有一丈见方的斗室。为什么给书斋取这样一个名字呢?1
“志”为古代文体的一种,性质与“记”有相似之处,但二者还是有明显的区别。“记”通常用以记事写物,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等等。“志”则大多用来记录人物事迹,如墓志、人物志等等。志与记归有光自己对“志”、“记”的用法也是按照人们的一般看法,有严格的区分的。记人记事决不含糊。本文命名“项脊轩志”,看似写物,实则写人。2
他的散文的特点是:①即事抒情,真切感人。②注重细节,刻画生动。③篇幅短小,言简意赅。④结构精巧,波折多变。代表作品有《项脊轩志》、《先妣事略》、《思子亭记》、《寒花葬志》。3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4
两种情感一间破屋三个女人项脊轩一喜一悲先妣先大母亡妻一二三5
探究一:1、一间书房。作者是怎样描写项脊轩前后变化的?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对书房怀有怎样的情感?一间破屋6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1、疏通文意,掌握重点字词。7
狭小、破漏、阴暗8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9
“万籁有声”与“万籁俱寂”哪一个更幽静?1、“万籁有声”是写作者凝神专思时书斋里静得连最细微的声音也能听到。2、以有声写无声,以有声反衬静字。3、这种静是有灵气的幽静,而不是一片死寂。10
植兰桂竹木于庭屈原以兰桂譬喻美德,宋代人以竹象征志节,种植兰桂竹木,作者高洁的品格,高逸的志趣也由此体现。11
描述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风貌,以写景为主,字里行间倾注对小轩子的由衷喜爱。12
探究一:1、一间书房。作者是怎样描写项脊轩前后变化的?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对书房怀有怎样的情感?修葺前:狭小,破旧,阴暗修葺后:不漏,明亮,雅致,幽静对比手法,突出对书房的喜爱之情。13
探究二:2、两种情感。用原文中的一句话回答。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14
喜项脊轩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日影反照室始洞然杂植兰桂庭阶寂寂明月半墙桂影斑驳不漏明亮幽雅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志趣高尚,怡然自得15
“喜”在何处呢?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自己在轩中读书怡然自乐。读后可以感受到作者对项脊轩那种深挚的眷恋之情。恰与下文写可悲的事相映照。好学醉于书香善思怡然自得16
偃仰啸歌(动诵读)冥然兀坐(静沉思)庭阶寂寂:小鸟啄食 人至不去明月半墙:桂影斑驳 风移影动喜恬静舒适、富有诗情画意的环境怡然自得、志趣高雅的读书生活诗情画意17
探究二:2、两种情感。用原文中的一句话回答。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悲”在何处呢?(全文文眼)18
项脊轩后来发生了什么变化?“悲”一:大家庭的衰败离析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19
作者抓住了哪几个富于特征性的细节,写旧式大家庭的四分五裂之状的?明确:写了“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这三件典型性的事情。写三件典型性的事情,总共也不过用了13个字,寥寥几笔,就把封建大家庭中分家后所产生的那颓败、衰落、混乱不堪的情状和盘托出了。诸父分家使宁静的家变得凌乱。家庭成员之间的隔阂越来越深,距离越来越远。然而正是这种情况,使得家中人与人的关怀弥足珍贵。20
《家谱记》:“归氏至于有光之生,而日益衰。……贫穷而不知恤,顽钝而不知教;死不相吊,喜不相庆;入门则私其妻子,出门而诳其父兄:冥冥汶汶,将入于禽兽之归。”——家族没落,无限悲慨诸父异爨家中人与人的关怀弥足珍贵。21
“悲”二:亲人阴阳两隔在这样的一间书房里潜心读书,是可喜的,但是一个人独坐书房,想起大家庭的衰败离析,想起阴阳两隔的亲人,又是何其悲痛啊。22
“悲”二:亲人阴阳两隔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扣扉问食母亲——温婉慈爱23
某所,而母立于兹。“儿寒乎?欲食乎?”从老妪在轩中的绘声绘色的指指点点里,可窥母亲的温婉慈爱与贤良。母亲翩若惊鸿的迹踪和温情脉脉的话语,对于一个八岁失慈恩的少年那真是刻骨铭心的痛。老妪语未竟,而作者早已潸然泪下,情何以堪。母亲24
为何不直接写母亲的音容笑貌,而要通过老妪之口?归有光8岁丧母,对于母亲的音容笑貌没有什么印象。对于一个日渐长大的孩子来说,想象和怀念母亲的感情一天比一天浓厚,乃至于成为一种阴影笼罩在心头。这是不易言明的伤痛。真实感人的小细节25
先妣清人林纾说:“震川之述老妪语,至琐细,至无关紧要,然自少失母之儿读之,匪不流涕矣。”26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竞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祖母——至轩过余——怜爱期望27
两个动作,把老人对孙子的牵挂、赞许、鞭策的复杂感情,描绘得惟妙惟肖。使我们仿佛亲眼看见了一个饱经风霜的老祖母,体会到她盼望家族兴旺又爱怜孙儿的矛盾心情。比去,以手阖门。顷之,持一象笏至。28
祖母对束发轩中的孙儿备至关怀,念念不忘的是光宗耀祖。亲情的慰安与督责里,底蕴是真诚的赏识。祖母情发乎衷地款款过访、喃喃自语和切切劝勉,举手投足间全是对孙儿的至爱,更可以看作是母爱亲情的一种延续。祖母29
在作者的《家谱记》中,他也感慨:“率百人而聚,无一人知学者,率十人而学,无一人知礼仪者”。在他心中,不读书不知礼仪是归氏衰落的原因,而自己身为归家长孙应读书兴家。因此当他19岁未能取功名,他的心中是充满了愧疚之情的。30
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语气亲切而风趣,又爱怜又夸誉。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喃喃自语,忧虑中充满殷切希望。顷之,持一象笏至,曰:“……他日汝当用之!”——情意真诚,嘱咐庄重。激励孙子三个细节,三个层次,依次如实道来,不饰雕琢,但感人至深,读之欲泪。细节描写、语言描写突出”祖母”形象的方法31
睹物伤情,怀念亲人。功名未成,有负祖母,愧对先人。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32
一字之辨:“泣”“号”?母亲在作者年幼时早逝,作者对她的印象不深,是从老妪口中感受到母亲对子女的爱,因而感伤,所以用“泣”;而祖母对他的关爱是他从小就能体会到的,并且从祖母的种种言行中(自语“儿之成,则可待乎”;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他日汝当用之)可看出她对作者寄予了厚望。他的祖母于他16-18岁时去世,而他写此文19岁时仍未考取功名,因而觉得辜负了祖母的期望,感情上就显得更激烈,用了“号”。33
文中为何只写祖母来来去去不写自己半句话?一、幼年早慧却遭遇科举不利的现实,这是不好接受的;二、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归有光的家庭给他内心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一个日益败落的家庭渴望有一个能够支撑门户、重振家声的人物出现,所以,归有光肩上的期望之负是很重的。然而,科场不利,这怎么不叫他伤心呢?这是第二点不易言明的伤痛。真实感人的小细节34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分家)从客观的记述中寄予深长的感叹语未毕,余泣,妪亦泣情动于中,有泪无声,含蓄而有节制令人长号不自禁情如汹涌的潮水,直泻而出,完全失控悲情感表达极有层次由内向转为外露由沉稳渐趋强烈35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36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亡妻——凭几学书归宁妹语——恩爱37
“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寥寥数笔,通过动作描写绘出了夫妻之间的一片深情,使我们仿佛看到一位与丈夫言笑晏晏的开朗快乐的少妇。38
2、树长人亡,物是人非,光阴易逝,情意难忘。由于想念人而触及与人有一定关系的物,便更添了对人的思念;再由对物的联想,又引发对往事的伤怀。托物寄情,物我交融,进一步把思念之情深化了。只说树在生长,不说人在思念,它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则是: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1、枇杷树本来是无思想感情的静物,但把它的种植时间与妻子逝世之年联系起来,移情于物;39
最后两节为作者35岁中举之后所作归有光《请敕命事略》说:“先妻少长富贵家,及来归,甘淡薄,亲自操作。”“尝谓有光曰:‘吾日观君,殆非今世人。丈夫当自立,何忧目前贫困乎?’”4、5补记亡妻在轩中的生活片段睹物思人、物是人非,对妻子早夭的悲痛和怀念(可喜可悲,以喜衬悲)40
夫妻情深,但半途中其妻撒手西去,其时,归有光29岁,刚刚步入中年,中年丧妻,人生之大不幸归有光又占其一,这是对归有光的又一次沉重打击。归有光想起母亲,潸然泪下,想起祖母,长号不自禁,想起爱妻,又会怎样呢?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41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斯人已去,独留此树,睹物思人,触目伤情,树已亭亭如盖,人却无处寻踪。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这是第三点不易言明的伤痛。42
三个女人母亲祖母亡妻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他日汝当用之!”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庭有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也。作者的情感:怀念,愧疚动作语言侧面43
1、善于选取生活中的琐事,表现人物的音容笑貌,寄托深情。——扣扉问食母亲——温婉慈爱祖母——至轩过余——怜爱期望亡妻——凭几学书归宁妹语——恩爱怀念往昔思念亲人2、善于利用白描,细节描写。44
文言常识建筑厅:古代园林建筑中用于会客、宴请、观赏花木的厅子,后泛指客厅。闺:一般指宫中小门或内室。闺常与女子有关,闺女、闺房。文中指内室或妇女的卧室。牖:门、庭、堂、室是古代院落由外而内的次序。古建筑中室与堂之间的窗子叫“牖”。上古的“窗”专指开在屋顶上的天窗,开在墙壁上的窗叫“牖”。后泛指窗。45
称谓妪,老年妇女的泛称。先大母:已去世的祖母。在称谓前加“先”或“大”表示再长一辈,礼记:“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殡。”故去世的父亲称先考,去世的母亲称先妣。童年时期,头发向上收起,束成小髻称总角。男孩成童束发为髻,称“束发”,一般是十五岁。46
婚姻及其他归:旧时指女子出嫁,也称“适”。“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归省”泛指回家看望父母,不仅指女儿归省。笏:象笏,即象牙板。古时臣僚上朝用于指画或记事的手板。用玉或象牙、竹片制成。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