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枝一叶总关情(《项脊轩志》教学设计)
加入VIP免费下载

一枝一叶总关情(《项脊轩志》教学设计)

ID:939436

大小:4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2-03-10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一枝一叶总关情——《项脊轩志》教学设计关键词:细节描写情感人文情怀“五环”模式设计理念:首先,本文以情感人,感人的有作者的身世、经历,而他的身世与经历作者并没有过多的抒情,只是用一些细节记叙了一些日常小事。正是这些细节和小事打动了所有读者。作为高中生,应该学会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应该学会感动。另外,学的一大任务是为了写。高一有一个写作单元即为“触动心灵的人和事”,本课的设计试图与该写作训练结合起来。其次,学校大力推行的“五环”教学模式基于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理念设置了独立自学、合作交流、质疑解难、巩固检测、拓展提高五个基本步骤。本文对作者的情感的把握以及由本文引发的会感动、会写感动都是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下,可由老师引导完成的。因此将本文与学校的“五环”模式相结合应是一个比较好的尝试。学情分析:作为高中生,学《项脊轩志》这类文言文在读懂文章层次上没有多大的难度,所以不必串讲,可以让学生自学为主。但是,现在的学生不易感动,不会感动。他们不会观察生活,不会感受生活。所以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现在的学生除了不会观察、感受生活外,更不会描写生活。他们习惯了叙述式的写作,不知道如何去描写,更不懂得运用细节描写。而本文在感受生活、细节描写方面是最好的学习材料,所以应充分利用这一资源。教学目标:1、从作者对身世经历的描写中学会用心感受生活。2、从作者对日常生活细节描写中学会细节描写。3、从作者成长经历中感悟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父母之爱。教学重点与难点:1、用心感受文章中描写的生活中点滴小事。2、学习细节描写。教学过程:一、导入请同学们以“衣锦还乡”为谜面打一古代作家名。(归有光)但是对这个有着浓浓的“学而优则仕”的情结的封建文人归有光,命运跟他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他虽然少年时就饱读诗书,但一直到35岁才中举,其后八次会试落第,直至60岁才中进士。66岁即去世。“衣锦还乡”一词对于他来说太过伤感。他身世的不幸不仅在此,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来赏鉴他的《项脊轩志》。(板书) 二、独立自学:分析文章结构,理清文章思路。1、文中哪一句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2、可喜的是什么?可悲的又是什么?找出原文并概括。——可喜的是,项脊轩经过“我”稍微修葺后,由一个又老、又小、又旧的小房子变成了一个明亮、可爱的书房。可悲的是:家庭分裂、幼年丧母、少年失祖母、中年亡妻子。补充背景:归有光出生于一个久试不第的没落官僚家庭,他8岁时,年仅25岁的母亲因为苦于多次生育而吃生田螺避孕患病而死,祖母亲自抚养这个长孙,但在他还未成年之时,对他抱有极大希望的祖也撒手人寰。归有光终于在20岁时考上了秀才,23岁结婚,但29岁时,他妻子又离他而去。一直到35岁时,他才考上了举人。师述:封建社会说人生有三大不幸:幼年丧父,中年丧妻,老年丧子。归有光可以说占据了其中的两大不幸。他的内心的痛苦,融入到了本文的字里行间。(设计意图:本文字面难度不大,情感主旨比较明显,但文章的情感又是学习本文的基础,所以让学生自主学习,把握情感基调,更有利于后面的深层次挖掘。老师适当补充背景,对学生全面把握文章的情感会有帮助。)三、合作交流、质疑解难:体会本文借事抒情、充分运用细节描写的手法。1、你认为第三段和第五六段中哪些句子隐含着作者难以言说的痛苦?请作简要分析。(1)“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一句,开始在没有分家的时候肯定用的是同一个大庭院,那么在分家后各自开始建造篱笆,就象征着家庭已经开始分裂,开始有了隔阂。但是篱笆毕竟还比矮,有空隙,彼此还能进行感情间的交流,但是后来把篱笆拆了建了墙,墙又厚又冰冷,没有一点人情味,这就可以看出他们之间的关系已经非常冷淡了,大家也已经不再是一家人了。 (2)“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该句通过描写鸡犬等农家常见的动物在家里随意的走动、吠叫的情形,将一个原本和睦和封建大家庭分崩离析后破败、凋弊、混乱不堪的状况描写得淋漓尽致。——背景介绍:封建家庭崇尚的是家大业大,多子多福。归有光是很具有家族观念的人,他的祖上曾有过五世同堂的记录,他祖上留有遗训:“吾家自高、曾以来,累世未尝分异。……为吾子孙,而私其妻子求析生者,以为不孝,不可以列于归氏。”归有光对此是颇为神往的。但是,这种状况并没有因遗训的存在而延续下来,“归氏至于有光之生,而日益衰。源远而末分,口多而心异。”(3)“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一句,“叩”是轻轻敲门,表现出母亲最想知道孩子是不是寒冷。是不是想要吃东西,但是又怕吵醒了孩儿那种关切的心情。这些动作和语言非常的 普通而常见,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倍感真切。但生动地体现出了母亲对孩子的那种关爱和深情。后文的“语未毕,余泣,妪亦泣”,悲戚的感情是很自然的生发,毫无做作之态。林纾曾说:“震川之述老妪语,至琐细,至无关紧要,然自少失母之儿读之,匪不流涕矣。”(4)写祖母的一段文字,简洁细腻,绘声传神,“大类女郎”“比去,以手阖门”极平常的一句问候语,极细小的一个动作表达了祖母对孙子的关家之情。“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一句话,一个个动作,把一个老年人对孙子的忧虑、期盼、激励、鞭策之情表达得细腻、真挚。祖母持象笏的用心之良苦,嘱咐之庄重,语气之谆谆,情意之真诚,催人泪下。正是通过这样的语言、动作描写,才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背景介绍:归有光祖母的祖父明宣宗宣德年间曾经担任过太常寺公卿,归有光出生于明武宗正德正德元年,期间相隔近一百年。在这近一百年中归家再无人科举及第。到归有光时虽然少年有才,但十四应童子第,连考七年才中一秀才。(作此文时秀才都还没中)之后又连考六次乡试到三十五岁时才中一举人,接着更是连考八次殿试于六十岁时才得以进士及第。作为一个传统的封建学子这是对他最大的打击。 (5)“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几句平常话,把一群小姑娘拉着回娘家的大姐,问长问短,天真无邪,可亲可爱的神态和语言,写得逼真如画,跃然纸上;妻子得意自豪的心情,娇媚的姿态展现在读者眼前。可是音容宛在,人已离世。其情其景,何其悲哉!(6)“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枇杷树本来是无思想感情的静物,但把它的种植时间与妻子逝世之年联系起来,移情于物;在“亭亭如盖”四个字的前面加上“今已”这个时间词,表明时光在推移,静物也显示着动态。树长,人亡!物是,人非!光阴易逝,情意难忘。由于想念人而触及与人有一定关系的物,便更添了对人的思念;再由对物的联想,又引发对往事的伤怀。于是托物寄情,物我交融,进一步把思念之情深化了。只说树在生长,不说人在思念,它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则是: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     总结:应该说,《项脊轩志》中描写到的生活内容本身并无甚新奇独特之处,但在表达上,却堪称独步。正如钱基博所言,“睹物怀人,此意境人人所有”,然而,以“极淡之笔”写“极至之情”,“此妙笔人人所无”。此妙笔即指传神的细节描写。正如开头所说“一枝一叶总关情”。(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本堂课的重点。本文是典型的记事抒情,而所记之事并不是惊天动地的大事,都是生活中一些很细小、很常见的事,但正是这些小事蕴含着言之不尽的情感。当今学生缺乏发现的眼睛,不能从细小之事中去感悟生活。设置本环节,既是让学生读懂文章,更是教会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细节。)师述:其实细节描写无处不在,细节描写也成就了许许多多的经典。下面我们回顾一段经典的细节描写,体会其中浓浓的父子之情。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桔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桔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儿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朱自清《背影》(设计意图:本环节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让学生从多方面了解要关注生活,并要学会细节描写,由关注细节转向描写细节,使教学过程更为流畅。)2、生活中,也会有许许多多的细节让你难以忘怀,不妨说出来与大家共同分享。——学生自由谈。(设计意图:本环节在前面的基础上让学生大胆发言,既让学生能发现身边的能感动人点点滴滴,达到“学会感动”的目的,又让学生能说出来,为后面的“描写感动”作铺垫。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说”的能力。)四、拓展提高:将刚才与大家分享的细节写成一段300字左右的文段。(设计意图:“学”是为了“写”,本环节即让学生在“学好”的前提下“写好”。从而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课堂总结:从实际教学过程来看,本设计目标明确合理、内容符合学生实际、过程流畅、情感把握较好。在最后一个环节,学生自由谈生活中令人难忘的一幕时,很多学生谈到了对父母的误解,与父母的冲突等,发言时涕泪交流、悔恨交加。而这些表现得益于对文章的把握。语文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情感的表达,是情商的培养,是人文情怀的培养。本设计个正是注重了这几个方面。在通过对这类文章的教学让学生成为一个有感情、懂情感的人的道路上进行了些许探索。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