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者章溢(1314——1369),明初大臣,元末农民起义时与刘基同辈朱元璋聘用。刘基(1311——1375),元朝末年进士,明初大臣、政治家、文学家。朱元璋称帝,把他比为诸葛亮。二、解题“在旧社会,士大夫阶层生活优越,常常在住室之外,另辟一些房舍,作为闲居读书之所,就是通常说的书斋。为了表示风雅,又常常为书斋写一些解说文字。一般称为什么斋记。记可以由自己写,也可以请别人写。这篇文章是书斋主人章溢请刘基写的一篇记。这种性质的文章,一般要包括两项内容:一是斋的情况,着重写景物布置;一是斋的意义,着重写主人的襟怀。这篇文章就是这样写的。而且写得比较出色。斋,屋舍,一般指书房、学舍。记,记载事物的文章。此文名为“苦斋记”,顾名思义,可看出它“记”的是“斋”之“苦”——苦况与苦义。补充(书斋雅趣):老学庵:南宋诗人陆游晚年的书屋叫“老学庵”。据陆游在《老学庵诗》自注中说:“予取师‘老而学如秉烛夜行’之语名庵”,意为要活到老学到老。饮冰室:近代学者梁启超的书斋。“饮冰”出自《庄子·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形容心情焦虑,内心烦躁,故而饮冰。以此命名,暗示了他忧国忧民的思想。绿林书屋:1924年,鲁迅寓居北京阜城门外西三胡同,由于鲁迅支持学生运动,被当时的“正人君子”诬蔑为“学匪”,所以鲁迅就把自己的书屋命名为“绿林书屋”,意思要和他们抗争到底。(名号志趣:)词人辛弃疾,重视农业,做官时提倡力田,奖励耕战,晚年退居农村,“更从老农以学稼”,自号“稼轩”;爱国诗人陆游,忧世愤俗,被权贵讥为不守礼法,他就自号“放翁”,以抒发对他们的蔑视;欧阳修晚年自号“六一居士”,是以一万卷书、一千卷金石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再加上他本人一老翁来取号,表达了典型的文人情趣;明朝风流才子唐伯虎,自号“六如居士”,“六如”,按他自己的说法即人生如幻、如梦、如泡、如影、如露、如电,正好是失意文人消极情绪的抒发;1
三、文正音四、翻文五、梳理文第一段:起笔交代苦之所属,并从其境、气候与植物特性的略介中,明“苦”的由来。第二段:具体写生于此地的“物性之苦者”——木、草、菜、果、蜜、茶、等物之苦,从物方面明苦命名之来。第三段:承前段述建苦的由来和述苦生活的概况与趣。前段写“物性之苦者亦生焉”,此段就有点“人性之苦者亦生焉”的意味了。第四段:深入一,在前面叙事的基上表,从事理方面明苦与的相倚伏,互化的关系。此全文的重点之所在。最后一段收全文,明作原因。六、文章主旨本文述了苦的地理境和物,以及其主人的生活情况与趣、言,从而明苦命名的由来与意,了苦与的相倚伏——苦生于,由苦来——的关系与生活哲理,批了膏粱之子只匿安逸享的思想,表了苦主人甘于苦中求的敞襟。七、写作特点文章通篇扣一个“苦”字,境是苦,物是苦,人甘吃苦,故名苦,言亦不离苦,即使写,仍由一个“苦”字生出来;苦生活之,由苦而来,膏粱之子之,由而生苦;所例典籍,亦心与苦相关;最后明写作原由,也点出一个“苦”字。全文以“苦”字起笔端,又以“苦”字收章,一个“苦”字,串始,前后勾,互呼,脉分明,中心突出。八、拓展作文欣:“苦与”例文一:学的苦与一叶扁舟,在茫茫大海上航行何等的苦啊,以此比学海之苦真是形象而深刻。梁,刺股,壁光,程立雪⋯⋯在知的海洋上自古以来就是以苦作舟,苦不堪2
言。同学常:“学生期是一生最苦的段。确在理。清晨,起舞,迎着晨操,伴着晨曦涌的是学生,晚上,更深静夜,挑灯苦的也是学生。随着一年年的升,一次次的升学,同学中患近眼的人在逐增,近度也不断加大,同,是何等的苦啊!自在安静的堂上,大随着老的解不停的,眼看,耳听,受些,心,全神注,不得松懈。了一道没解出的,急的抓耳腮,下了在思考着点,疑点,甚至吃不下,睡不着⋯⋯考成上不去,各方面的力便随之而来⋯⋯真是“衣,不悔,一堂的人憔悴”苦不言。学中的苦以尽言。然而,学中的却更多。当你的思索,推理,最后解出一道,会喜形于色,当你在学中取得良成。会感到由衷的喜悦,当你运用所学的知,在生活中解决了,会在其中,当你中学,大学,运用所学知在祖国建中做出献,更会感到无限的幸福和,学本身包含着大的趣。凡是学,刻苦攻的人,都会在其中。俗:“没有苦中苦,那有甜上甜。”学中的苦与就是的,要想掌握真知,真本,不吃苦中苦,是不行的。于学来,苦中有,中有苦,苦与是立的一,理解了一点,我就能正确待学中的苦,不被的困打倒,从而信心百倍,持之以恒,得学中的“甜上甜”而苦斗。只有苦中,以苦求,才能在知的海洋里乘破浪,斗拼搏,才能享受到利者无限的幸福与。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