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斋记设计上课
加入VIP免费下载

苦斋记设计上课

ID:939601

大小:57.5 KB

页数:5页

时间:2022-03-10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苦斋记》教学设计陈诗勇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生字和重点实词;形成“知人论世”意识;强化古代散文的品读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文章内容的梳理、内容之间的逻辑的分析与讨论,品悟文章的理趣情趣,理解文章能放能收、鲜活而不失法度的写作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吃苦精神、苦中求乐的情趣情操。教学重点:梳理文章内容,理清内容间的逻辑关系,理解“苦”字背后的人生旨趣、境界。教学难点:乐苦倚伏之理的理解教学方法:诵读、文本分析讨论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3’)我们初中时学过一篇课文叫《陋室铭》。我们一起来回味一下。(出示《陋室铭》)(齐读,回顾文意、旨趣)这篇铭文通过描写陋室生活的雅趣,阐述陋室不陋的原因——主人品德高洁、志趣高雅、才华出众,表现了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高洁傲岸的节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文人们在状物、写景、记事中大多寄托着某种人生旨趣或情怀、抱负,《陋室铭》如此,《醉翁亭记》《始得西山宴游记》亦莫不如此。今天我们品读刘基的《苦斋记》,看看作者寄托了什么,又是如何寄托的。二、初读文本(5’,8’)这篇文章生字词比较多,我们先来齐读一遍,把基本字词落实,在预习的基础上进一步熟悉文本。学生读,后正音。(大部分生字读音课本里均有注解)除了已给出的字音外,“钅句”“氵曳”在现代汉语中的分别简化为“钩”“泄”,“箨”、“蓺”、“籍”三个字音也要注意。三、内容梳理(7’,15’)课文的题目为《苦斋记》,顾名思义就是“记苦斋”。(一)请大家把写到斋的语句找出来。1、苦斋者,章溢先生隐居之室也。室十有二楹,覆之以茆,在匡山之巅。2、故遂择其窊而室焉3、刘子闻而悟之,名其室曰苦斋。写到斋的只寥寥数语,可见文章重心不在“斋”而在“苦”!(二)文章写到哪些“苦”?1、地苦(位置远、地势险、气候恶、物性苦)2、物苦(苦之木、草、菜、实,蜂蜜、槚茶、小鱼)3、人苦(山远、昏晨往来)4、理中的“苦”可见文章是始终围绕着“苦”来展开的。5 从文章最后一段中我们知道,作者之所以给斋起名为“苦”,主要是对先生所说的一番道理有所感触。那先生究竟说了什么?怎么说的?四、重点落实(13’,28’)指名读第四段。理清先生之言的层次。(1’,16’)这段话先生都说了些什么呢?又是怎么说的?(我们把这段话切成三个片段来解读。)(二)层次梳理:(10’,26’)1、“乐与苦,相为倚伏者也,人知乐之为乐,而不知苦之为乐,人知乐其乐,而不知苦生于乐,则乐与苦相去能几何哉!”“乐与苦,相为倚伏者也”能不能改成“苦与乐,相为倚伏者也”?不能。先生之言是从乐说到苦,落脚点在“苦”。该句中,“人知乐之为乐,而不知苦之为乐,人知乐其乐,而不知苦生于乐”是两个并列的转折分句。转折句中,后面部分语意重于前面部分。也就是说,“而不知苦之为乐”“而不知苦生于乐”是重心。两两对举中,议论的方向是由乐到苦,落脚点在“苦”字上——“苦”可以作乐、“苦”从乐中生。2、“今夫膏粱之子,燕坐于华堂之上,……庸非昔日之乐,为今日之苦也耶?”(可先指名翻译,注意加点实词落实:口不尝荼蓼之味,身不历农亩之劳,寝必重褥,食必珍美,出入必舆隶一旦运穷福艾,颠沛生于不测,而不知醉醇饫肥之肠,不可以实疏粝,籍柔覆温之躯,不可以御蓬藋虽欲效野夫贱隶,跼跳窜伏,偷性命于榛莽而不可得,庸非昔日之乐,为今日之苦也耶?)该句写膏粱之子前后境遇的对比:乐——苦。仍旧是落到“苦”上。以当下事实为例,这部分批评富贵子弟贪图享乐,一旦遭遇意外生活困顿则不能自生、苦不堪言。照应了“苦生于乐”。3、“故孟子曰”至该段结束。进一步强调要有吃苦精神。(怎么写的?几个典故语意上有什么侧重?)连用六典(其中语言典故两个,事例典故四个,事例典故两反两正),突出苦的价值、意义——苦是担大任的必要条件,是上天对人的一种历练(孟子)、苦能启迪我们的人生(赵子),甚至是特定情况下的安身立命之本(四个事例典故,两亡两存,两两对举,极具说服力)。师:先生之言,层次清晰,意旨鲜明。刘基为苦斋作记,直引先生这番言论,使文章理趣盎然。(三)提问:这一部分都在说理,只有一句话直接涉及先生本人:“彼之苦,吾之乐;而彼之乐,吾之苦也。”这句话中的“彼之苦”和“彼之乐”具体分别指什么?(2’,28’)“彼之苦”指“尝荼蓼之味”、“历农亩之劳”、“实疏粝”、“御蓬藋”等对膏粱之子来说苦不堪言的“野夫贱隶”的生活;“而彼之乐”指“燕坐于华堂之上”、“寝必重褥”、“食必珍美”、“出入必舆隶”等膏粱之子的富贵生活。先生以“尝荼蓼之味、历农亩之劳、实疏粝、御蓬藋”的生活为乐?先生是不是把话说大说空了?(没有。第三段就是这么写的。)五、难点突破(11’,39’)1、品读第三段。(4’,32’)齐读,提问:该段最后一句说“人莫知其乐也”,请你用自己的话说说先生之乐。5 筑室于苦地,种植、吃食和山水游玩之乐。读到第三段的时候,老师想到一篇文章——《醉翁亭记》,里边有个片段:(出示,读)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yǔ)偻(lǚ)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chú)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liè),山肴野蔌(sù),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zhòng),弈者胜,觥(gōng)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两个片段在内容和情趣上颇为相似:寄情山水之乐,超于尘俗之趣。但两者具体情境上有所不同。不同之处在哪儿?《醉翁亭记》当中是太守跟一帮人的宴游之乐,或射或弈或饮酒,场面好不热闹;而本课当中是章溢先生于苦境中拓展出的一种个人之乐,是苦中求乐。过渡:刚才我们说到先生是在苦中求乐。是怎样的苦?哪一段最能读出“苦”味?2、品读第二段。(7’,39’)许多同学在读到这一段的时候,恐怕都会产生这样的疑惑:写了这么多苦的东西,苦是苦了,可是跟斋有什么关系,跟文章主题有什么关系?太随意了,有些无厘头。对不对?从刚才我们对先生之乐的讨论来看,这部分对苦的渲染有没有用?(铺垫。突显先生以苦为乐、苦中求乐的宽敞襟怀)如果单只有这么个作用,恐怕还不足以说服我们。我们再来看看,具体有哪些苦物。(1)鲜支、黄蘖、苦楝、侧柏之木,黄连、苦杕、亭历、苦参、钩(钅句)夭之草,地黄、游冬、葴、芑之菜,槠、栎、草斗之实,楛竹之笋。(2)野蜂蜜(3)槚茶(4)斑纹小鱼请大家思考:所写的这些苦物,除了苦之外,还有没有什么别的共同特点?(在生活中均有其实用价值,都能给人带来好处。是不是可以这么说,写出“苦”中自有其乐处,有值得乐的地方?)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这一部分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铺垫。乐苦倚伏,相去几何)师:除此之外,这部分写得极为详细,显得充实、饱满,虽然文字间不涉及人,但处处关系到人,处处带着生活的气息,与先生的之乐一起,构成了这篇文章浓厚的生活情趣。综合上面的分析,这一段看似随意,实则匠心独运,极有法度。六、章法(1’,40’)文章通篇紧扣一个“苦”字,环境是苦,物产是苦,人甘吃苦,议论言谈亦不离苦,即使写乐谈乐,仍由一个“苦”字生发出来:物苦而乐生,苦斋生活之乐,由苦而来,膏粱之子之乐,则由乐而生苦;所举例证典籍,用意也在强调“苦”的意义;最后说明写作原由,也点出一个“苦”字。全文以“苦”字起笔发端,又以“苦”字收结终章,一个“苦”字,贯串始终,前后勾连,互为呼应。(苦地、苦物、苦人、苦理)5 联系刘基生平(见学案:23岁中进士,伏居乡野27年,期间虽间有任官,均为小吏,50岁才被朱元璋请到南京任谋士),我们似乎可以这么认为,作者刘基借章溢筑室于苦地而安享山水之乐、苦中求乐的襟怀、情趣和一番乐苦倚伏之理,来传达自己类似的旨趣和人生认识。七、总结我们这节课注意探讨了这篇文章内容上的理趣、情趣和写作上的文趣。所谓“文无定法,贵在鲜活”,这句话在以后的散文学习中大家还得好好理会。板书设计:苦斋记地理“苦”物乐人乐乐附:陋室铭唐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岳阳楼记宋欧阳修环滁(chú)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hè)尤(yóu)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lángyá)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chán)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zhé)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fú)日出而林霏(fēi)开,云归而岩穴(xué)暝(míng),晦(huì)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5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yǔ)偻(lǚ)提携(xié),往来而不绝者,滁(chú)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liè),山肴(yáo)野蔌(sù),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hān)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zhòng),弈(yì)者胜,觥(gōng)筹(chóu)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tuí)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yì),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5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