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周第5单元授课时间2014年4月14H年级高二《狱中杂记》教学设计(自己)一、教学目标:1、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常用的文言句式。2、理清写作思路、探讨本文的写作主旨。二、教学重难点1、掌握本文的字、词、句的意义及其用法:2、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并认识作者的思想局限性。3、从该文中认识桐城派散文的艺术特色。三、教学过程1、导入株连十族方孝孺(1357-1402),浙江宇海人,明代大臣、著名学者、文学家、散文家、思想家,字希直,一字希古,号逊志,曾以“逊志”名其书斋,芻献王替他改为“正学二因此世称“正学先生雹福王时追谥文正。在“靖难之役”期间,拒绝为篡位的燕王朱棣草拟即位诏书,刚直不屈,孤忠赴难,被诛十族。方孝孺是建文帝最亲近的大臣他也视建文帝为知遇之君,忠心不二,明成祖的第一谋士姚广孝曾跪求朱棣不要杀方孝孺,否则“天下读书的种子就绝了匕明成祖答应了他。南京陷落后,方孝孺闭门不出,口口为建文帝穿丧服啼哭,明成祖派人强迫他来见自己,方孝孺穿着丧服当庭大哭,叫人反复劝他归顺,不听明成祖要拟即位诏书,大家纷纷推荐方孝孺,遂命人将其从狱中召来,方孝孺当众嚎啕,声彻殿庭,明成祖也颇为感动,走下殿来跟他说:“先生不要这样,其实我只是效法周公辅弼成王来了。’'方反问:“成王安在?”明成祖答:“已自焚。,‘方问「。何不立成王Z子?”成祖道「。国赖长君方说:“何不立成王Z弟?”成祖道:“此朕家事「并让人把笔给方孝孺,说「此事非先生不可「孝孺执笔,疾书“燕贼篡位"数字,掷笔与地,且哭且骂:“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朱棣发怒说:“汝不顾九族乎?’‘孝孺奋然作答:“便十族奈我何!’'骂声益厉。朱棣气急败坏,恨其嘴硬,叫人将方孝孺的嘴角割开,撕至耳根。孝孺血涕纵横,仍喷血痛骂,朱棣厉声道:“汝焉能遽死,当灭十族!”朱棣一面将关至狱中,一面搜捕其家屈,逮解至京,当其面一一杀戮。孝孺强忍悲痛,始终不屈。胞弟孝友临刑时,孝孺泪如雨下,孝友从容吟诗:邛可兄何必泪潸潸,取义成仁在此间。华表柱头千载后,旅魂依旧回家山。"孝孺亦作绝命诗一首:“天将乱离兮孰知其由,奸臣得计兮谋国用猷,忠臣发贲兮血泪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呜乎哀哉兮庶不我尤。”最终,朱棣就在九族之上又加一族,连他的学生朋友也因此而受牵连。这就是亘古未有的“灭十族J总计873人全部凌迟处死!入狱及充军流放者达数千。方孝孺一介书牛,手无束鸡之力,却面对专制君主的屠刀视死如归,抗节不屈,这可谓感天地泣鬼神!受到后人的无限敬仰和赞颂。就其个人气节来看,历史上实在不多见,这正应了中国人的一句话:“士为知己者死!”方孝孺死后,其门人徳庆侯廖永忠之孙庸、铭等人捡其遗骸,葬于聚宝门山上,死于宁海县城之方氏族人,有义子马子同收其残骸,投于井中,后称此井为义井。另解十族为:诛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父族四即:姑之子(姑姑的子女)、姊妹之子(外甥)、女儿之子(外、孙)、己之同族(父母、兄弟、姊妹、儿子);母族三即:母之父(外祖父)、母之母(外祖母)、从母子(娘舅);妻族二是岳父、岳母。诛十族,
就指明代方孝孺一案了,第十族:方孝孺的所有弟子,也有的说所有朋友门生。文字狱是指封建社会统治者迫害知识分子的一种冤狱。皇帝和他周围的人故意从作者的诗文中摘取字句,罗织成罪,严重者会因此引来杀身之祸,甚至所有家人和亲戚都受到牵连,遭满门抄斩乃至株连九族的重罪。文字狱历朝皆有,但以清朝最多,据记载,仅庄廷瓏《明史》一案,“所诛不下千余人”。从康熙年间到乾隆年间,就有10多起较大的文字狱,被杀人数之多可想而知。2、作者知人论世方苞,字凤九,又字灵皋,号望溪,清朝桐城(现在安徽省桐城县)人,清初著名散文家,桐城派古文的创始人,康熙四十五年进士。为文主张一种“义法”,要求做文章“言之有物从言之有序J提倡义理、考据、辞章三者并重,并讲求词语的“雅洁"。这些主张在当时很有影响。《狱中杂记》这篇文章,是他在刑部狱中所见所闻的记录。3、背景简介、解题1、《狱屮杂记》是方苞出狱后,追述他在刑部狱屮见闻和感想,揭露并批判了封建社会的腐败和法律制度的罪恶本质。为了加强思想统治,巩固封建专制政权,清朝统治者曾多次大兴文字狱。1711年发牛的《南山集》案,就是清初著名文字狱之一。《南山集》是方苞的好友戴名世所著的散文集。戴名世在《南山集》中引用了同乡方孝标在《滇黔纪闻》中记叙的有关桂王抗清的史料。方苞曾为《南山集》作序,刻书的木板又藏在他家。后来有人告发《南山集》中有攻击清廷的话,戴名世被杀,方苞也因牵连,于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被逮捕。开始下江宁狱,不久解往京师,下刑部狱,初定绞刑,后经大学士李光地多方营救,又因他当时己有文名,才在康熙五十二年三月被释放。《“杂记”,是古代散文中一种杂文体,因事立义,记述见闻。本文以“杂记,吃篇,材料繁富,错综复杂,人物众多,作者善于选择典型事例重点描写,“杂"而有序,散中见整,中心突出。如用方苞提出的古文“义法'‘来衡量,繁富的材料就是“义",即“言之有物井然有序的记叙就是“法",即“言之有序”。2、“春秋笔法”,“春秋书法”厂微言大义”,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是孔子首创的一种文章写法,寓主观思想情感之褒贬倾向于曲折的记叙性文笔之中,而不是通过议论性文辞表达出来。春秋笔法以合乎礼法作为标准,既包括不隐晦事实真相、据事肓书的一面,也包括“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的曲笔的一面。春秋笔法作为中国历史叙述的一个传统,來源于据传为孔子所撰的《春秋》。《春秋》,鲁国史书。相传为孔子所修。经学家认为它每用一字,必寓褒贬,后因以称曲折而意含褒贬的文字为“春秋笔法"。历史上,左丘明发微探幽,最先对这种笔法作了精当的概括:“《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贤人谁能修之?"(译文:《春秋》的记述,用词细密而意思显明,记载史实而含蓄深远,婉转而顺理成章,穷尽而无所歪曲,警诫邪恶而褒奖善良。如果不是圣人谁能够编写?)由于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喑含褒贬,行文屮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例如词汇的选取)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观看法。皮里阳秋,指藏在心里不说出来的言论,即“皮里春秋"。《晋书•褚裒pou/传》:
“谯国桓彝见而目之曰:’季野有皮里春秋。’其言外无臧否,而内有所褒贬也。”后因晋简文帝母名春,为讳“春”字,而改作“皮里阳秋全文可以分为五个部分。第一段,自开头至“皆轻系及牵连佐证法所不及者J写刑部狱中瘟疫流行情景,揭露造成瘟疫的根源;第二段,自“余才至“于是乎书J写刑部狱中系囚之多的原因,揭露刑部狱官吏诈取钱财的罪恶;第三段,自“凡死刑狱上”至“信夫”,写行刑者、主缚者、主梏扑者心狠手辣,揭穿刑部狱敲诈勒索的黑幕;第四段,自“部中老胥"至“人皆以为冥谪云",写胥吏放纵主犯,残害无辜,主漱者不敢追究,揭露清代司法机构的黑暗与腐败;第五段,自“凡杀人”至结尾,写胥吏狱卒与罪犯奸徒勾结舞弊,揭露刑部狱成了杀人犯寻欢作乐牟取钱财的场所。四、赏析【原文①A】康熙五十一年三月,余在刑部狱,见死而由窦出者日四三人。【讲解】康熙五十年(1711),作者因为戴名世《南山集》作序,受株连,入刑部狱近两年。文章记狱中事实,在触目惊心的叙述中,间作冷峻深沉的议论。刑部狱:清政府刑部所设的监狱。刑部,明清两朝设六部,刑部掌刑律狱讼。窦(dbu豆):洞。——{【译文】康熙五十一年三月间,我(关押)在刑部监狱里,看见犯人死去而从墙洞里拖岀去的,每天有三四个人。}【评点】作者先写目睹。每天死去三四人,已是很惨。【原文①B】有洪洞令杜君者,作而言曰:“此疫作也。今天时顺正,死者尚稀,往岁多至日十数人。”余叩所以。【讲解】洪洞(tdng同)令:洪洞县令。洪洞,今山西洪洞县。作:起立。疫作:瘟疫流行。天时顺正:气候正常。叩所以:询问原因。——{【译文】(狱中)有个原洪洞县的知县杜君,站起来说道:“这是瘟疫发作了呵。现在气候正常,死的人还不多,往年(这时候)多到每天十多人。”我问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评点】写了目睹之后,又写耳闻。“日十数人”,更惨。【原文①C】杜君曰:“是疾易传染,運者虽戚属不敢同卧起。而狱中为老监者四,监五室,禁卒居中央,牖其前以通明,屋极有窗以达气。【讲解】遗(gbu购):遭遇,指染病。牖(yOu友)其前:在前方开一个窗户。屋极:屋顶。——{【译文】杜君说:“这种疾病很容易传染,传染上的人,即使是他的亲属,也不敢同他一起居住。而狱中有老监四座,每座老监有五间房子,看守们住在当中一间里,在房前的墙上开有窗户,用来通光,屋顶也开有天窗,用来透气。}【原文①D】
旁四室则无之,而系囚xiqiu常二百余。每薄b